澹若秋江影:陈道复画的“幻”境(文人画的真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故宫博物院所藏陈白阳[1]《墨花钓艇图》长卷(图1),作于1634年,时白阳五十一岁,这是他盛年时的重要作品。图依次画梅、竹、兰、菊、秋葵、水仙、山茶、荆榛、山雀、松及寒溪钓艇,共十段。前九段都是花鸟,最后一段忽然以淡墨画寒江脉脉、远山一抹、数株寒林,中有几笔勾出小艇,一人于其中垂钓,悠然闲荡。前九段笔致清晰而有力,唯这一段似有若无、影影绰绰。两者之间反差很大,白阳却将它们裒为一卷。

白阳有他独特的思路。末幅上他有题识云:

余留城南凡数日,雪中戏作墨花数种,忽有湖上之兴,乃以钓艇续之,须知同归于幻耳。甲午冬日,白阳山人书于小南园。

图1 陈道复 墨花钓艇图卷

纸本墨笔 26.2cm×566cm 1634年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雪后墨戏之作。我们可以想象,他伴着漫天大雪,率意作画,为竹为梅,为雪中的青松。江山点点,山林荫翳,在他的笔下翻滚,在他的心中流荡。此时他野兴遄飞,一如末段系诗所云“江上雪疏疏,水寒鱼不食。试问轮竿翁,在兴宁在得”。一切功利的追求都荡然无存,唯有生命的意兴主宰着他。他画着,画着,外在的形象越来越模糊,有形世界的拘束渐渐解脱,他忽然想到着一叶小舟,远逝雪卧中的江流,自由俯仰,任心逍遥,遁向空茫的世界。

这时,一个重要的概念——“幻”,涌上他的心头。一切都是幻,花木是幻,小舟是幻,不是不存在,而都是流光逸影,都是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存在,生生灭灭,无从确定,都为幻相,虽有而无。而就人短暂的生命和人所能握有的物质而言,正可谓“所在等虚无”。正如徐渭所说:“物情真伪聊同尔,世事荣枯如此云。”世事真幻,不过尔尔,流连于利欲的获得,执着于外在的形式,都是迂阔,只有发自本心的“兴”——真实的生命感动,才能声遏飞云,意入苍穹。

幻,这一融会道家哲学和佛家无常观念等形成的思想,是影响宋元以来文人画思想的一大关键。清代画家戴熙说:“佛家修净土,以妄想入门;画家亦修净土,以幻境入门。”[2]这是非常有见地的看法。在很多文人画家看来,一切有都是幻,有形可象的绘画形式也是幻,必须去幻存真。然而,非幻无以见真。正像龚贤所说:“虽曰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也。”[3]文人画不是对幻形的抛弃,而是超越幻形,即幻而得真。这一思想是决定文人画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是水墨画产生的内在根源,是宋代以来文人意识崛起的重要动力,也是元代以来归复本真艺术思潮的直接启动因缘。

这里以白阳的绘画艺术为基点,通过他在“幻”与“兴”之间的生命感发,来分析这一思想与文人画追求的“真”性之间的深层联系(图2)。

图2 陈道复 山水图卷

纸本设色 32.7cm×750.6cm 创作年代不详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注释:

[1]陈道复(1484-1544),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与徐渭并列为明代写意花鸟的代表人物。工书擅画,绘画以花鸟见长,山水也有很高成就,尝师于文徵明。

[2]戴熙《习苦斋画絮》卷四。

[3]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