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突围:职场加速成长的底层逻辑和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分析你的内心冲突

“老师,我也知道自己要改变,可不知为何,就是感觉没有动力。”很多来访者向我倾诉道。

我们在理论上都知道要改变,但问题在于,为何有人嘴上提到“改变”,身体却很不配合,故而一直止步不前呢?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着实可惜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你发现自己行动力差,有可能是因为你内心缺乏安全感。外界的一丝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你乱了阵脚,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如此,又如何能有能量辅助行动呢?

那么,该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无力的现状呢?

1.工具

在介绍这个工具之前,需要澄清一点:很多时候,当你发现做事受阻时,往往不是你的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是你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在认知行为中,一件事情对我们每个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实和事情本身关系不是很大,而是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不同。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你是如何看待批评这件事情的。

在安全感较为充足的人看来,受人批评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它无非是在提醒自己,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在这件事情中,他们还有进步空间。

但是在安全感不足的人看来,这件事情就足以让他们寝食难安了。他们会辗转反侧,脑海中会脑补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领导今天会批评我?是不是被小人告状了?还是领导一直对我不爽,早就想把我“干掉”了?这些话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逼我辞职吗?还是整个公司从上到下,大家对我都不看好?

你会发现,同样被领导批评,安全感充足的员工会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并找出不足予以改进,最终越来越好。

而安全感不足的员工会把它视为对自己的否定,用较为消极的态度看待它,最终越来越自卑,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如此一来,后者又怎么会有行动力呢?

行为日记就是用来调整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的认知的。很多时候,事情本身没有变,如果你的认知变了,你的行为就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行为日记的大概内容和格式见表1-1。

表 1-1

那么,这个日记到底怎么用呢?

举个例子来说。

小A在咨询之前,一直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忧心忡忡,她觉得自己的情绪管理出了问题。

这不,前不久有个离职的同事B问起小A最近的工作状况,然后说了句:“我现在的这家公司还不错哦,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到我这边的公司来。”

小A为此思考了好几天,一直想不通B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来,小A在心底隐隐觉得,自己工作表现可能不是很好,所以领导和同事可能对自己有所不满又不好明说,故意让小B试探自己的口风,或者说他们想劝退自己。

由这件小事我们不难得知,小A平时正是被这些事情搅得心神不宁:越怕工作不好,越在意他人评价;越在意他人评价,就越被外界情境影响;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内心戏十足……如此,她如何能全身心投入,专注于工作本身呢?

我和小A介绍了这个行为日记,就以这件事为例进行分解。

情境:B打听我的近况,并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去她所在的公司。

自动思维:这里面一定有猫腻,莫非是公司要赶我走,或者故意让B打探我的口风?

这里面,小A有个核心信念:我很糟糕,所以大家不看好我。由此,她才会产生一系列的脑补和自卑情绪。

自动思维下的结果:寝食难安,做事无法集中,影响工作效率。

这个时候,如果小A能够意识到是自己的自动思维作祟,能够换成以下思维方式。

替代思维:B告知我这件事情的动机目前不好确定,但不论如何,是否离开这家公司,以及要不要去他们那里,完全在于我自己的选择。

如果小A能够这样想,那么就会大不一样了。

替代思维下的行为: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努力提升能力,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搜集关于B所在的公司招聘信息,分析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工作。

替代思维下的行为结果:不影响当前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保持对外界机会的敏感度。

行文至此,你是否找到了自己无法行动的更为深层的原因呢?在这个原因里,你是否有核心信念?这个核心信念是如何影响你的行为及结果的呢?不妨自己分析试试看哦。

2.案例

“老师,我性格内向,所以我希望你帮我分析下,我到底适合什么职业。”

一次,来访者小丁满脸困惑地找到了我。在和小丁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小丁并未如他所言那般“内向”。第一次咨询结束后,我把行为日记的作业布置给了小丁,让他记录工作中遇到的事情,看看是否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丁完成了一部分内容。

情境:今天又给客户打电话了,一共打了10个,全部遭到拒绝。

自动思维:感觉糟糕极了,自己肯定不适合这个工作。

自动思维下的行为:害怕打电话,觉得越打电话,越证明自己的无能。

行为结果:打电话时紧张,语无伦次,声音发颤,导致客户接听后更想挂电话了,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在第二次咨询中,我带领小丁进行了认知调整,完成了行为日记的后半部分。

替代思维:打电话被拒绝,是销售中极为正常的现象,有可能是客户没有意向,也有可能有点意向但时机不对。

替代思维下的行为:拨打电话时,不妨问下对方现在是否方便,如果对方回答不方便,再约时间;如果对方回答方便,再进行介绍,再分析对方的意向程度。

行为结果:打电话的时候明显放松了很多,再也不会把客户拒绝当作是对自己的否定了,而是思考这里面自己还可以做哪些改进。

值得欣慰的是,小丁持续记录了行为日记三个月之后,和我们反馈说,他最终成交了一单,自信心大为提升,尝到甜头的他干劲十足,打算再接再厉,再把业绩做得好一些。

3.总结

让我们来总结下本小节的重点内容。

在很多时候,当你感觉做事缺乏动力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认知层面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你不妨检视下自己的思维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认知,让你陷入了自我否定的误区从而止步不前。

如果经过审视,发现自己确实存在不合理认知,则可以通过行为日记持续记录一段时间,看能否通过调整认知,让自己更具有行动力。

具体做法:通过具体的事例记录(情境),分析你第一时间脑海中的念头(自动思维),以及在这个思维下,你采取了哪些行动,从而产生了怎样的行为结果。这个时候,能够转念(替代思维),再看看在替代思维下,你可以采取哪些新的行为,看看这些新的行为,又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结果。

持续记录一段时间(最好一个月以上),看看能给你带来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