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股票投资家的良知:我为何放弃技术分析(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性的投资目标

我们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至于能赚多少钱,大多数投资者都信心满满,每年赚取50%以上利润的目标算很低了。炒股票真的能赚年50%以上吗?我计算了一下,如果我们拿出10万元,平均每年赚50%,那么10年后这笔钱就能滚到576.65万元,盈利率为5667%,20年后有3.3亿元,30年后是192亿元,40年后滚到令人瞠目结舌的1.1万亿元,40年时间本金增长过千万倍。如果谁发明了这么一种可靠的盈利模式,那么这个家族很快会把全世界的钱都赚光。

也许我这个比喻不够恰当。因为相对来说小钱比较容易获得高收益,而市场容量有限,随着资金量增大,获取高收益就很困难了。但是,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量不会过大,中国股市的容量已经足够大,几万元和几千万元的操作并没有太大区别。投资者只要留心看一下,一个牛熊市周期下来,别说年50%的收益率,能够收获高于储蓄收益率的炒家能有多少?

也许投资者还会说,我不需要每年都赚50%,只要趁着股市这趟行情翻一番或小赚一笔就收手,然后把本金转出股市,利润留在市场继续操作,这样就永不亏损了。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你如何知道股票何时会有上涨行情?你如何知道现在的位置是上涨行情的起点还是终点,或者是下跌行情的半山腰?你的这笔投入在今明年是盈利还是亏损是难以预料的。我认为,人的思维变化永远跟不上市场变化,所谓的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只有在事后才能看清。

我建议,在股票市场经过多年的操作仍然亏损的投机者,应该最先学会放弃投机思想,不要指望通过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就能翻本。因为,充斥着“炒作、庄家、题材、消息、概念”的投机思路是一条根本性的错误道路。我见过不少聪明人,努力地学习着炒股技术,但结果是十年如一日,徒添几根白发。虽然我也知道,市场上确实有一些人通过投机赚了大钱,但是,那只是小于千分之一的概率,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脑电波恰好和股市的波动合拍。这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与生俱来的能力造就了其在股市的成功。即便如此,利益竞争的残酷性(一方的盈利以另一方的亏损为代价,还有中间人收取手续费和印花税,投机者的盈利与亏损相加为负数),也不能保证这批成功人群都能笑到最后。

我们需要选择的是一条市场参与者能够共赢的投资之路——投资者的盈利不是来自于交易对手的亏损,而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价值提升。这种投资方法注定不会有吸引眼球的短期成绩,但长期成绩仍然相当惊人。更重要的是,这种投资方法以价值为主线,永不过时。我们先来看看几位专注于股票市场的投资大师的业绩。

本杰明·格雷厄姆,1926—1956年30年间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0.0%;沃伦·巴菲特,1970—1998年28年间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6.2%;彼得·林奇,1977—1990年13年间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9%;约翰·聂夫,1964—1995年31年间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13.7%。

从单年收益来看,大师们的收益并不吸引人,但长期的复利就不是一个小数字。几位股票大师中,收益最低的聂夫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仅为13.7%,31年的总收益却高达55倍;投资业绩居次的格雷厄姆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0%,30年的总收益更是高达236倍。

大师们何以取得如此骄人战绩?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采用基本面分析(又称基本分析)方法,以价值投资为指导思想。并且,价值投资哲学是全世界相通的,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永不过时。

投资者不必对大师顶礼膜拜,对自己自卑自弃。彼得·林奇说过:“个人投资者具备投资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比专家做得更出色,能够取得超越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成绩。”我20年的投资经历已经证实彼得·林奇的观点。投资者需要对自己有信心,或许我们不能超越大师的成绩,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多数专业投资机构是可能的。

价值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到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买进后持有,直到其价值被市场高估后卖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如何判定?宏观行业环境、公司微观环境都处于变化中,如何判断和规避变化性风险?对不可预知的风险如何化解或减轻?如何运用投资的具体技巧?接下来的章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我将就这些具体问题进行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