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城之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自序

1979年夏天,我住在江西一个小县城的一排平房宿舍里。黄昏时,大家把竹床摆到房前的空地上乘凉。那时没有电视机,电灯时亮时不亮,每家每户需要一小捆一小捆地买蜡烛,一支支点亮,度过从日落到晚上九点钟的那段时间。夏天的好处是可以把买蜡烛的钱都省下来,所以乘凉时扇着蒲扇聊天是唯一的乐趣。年幼的我躺在竹床上,听到四下里飘来聊天细语,看到整排平房都是黑的,再远些的农机厂厂房沉寂在树木笼罩的漆黑之中。那时没有班可加,厂房外的街道、林子、河流、田野,都笼罩在黑色里。夜就是黑夜,除了星光和萤火虫的光,都是纯黑色的;那时的大地,对黑夜无力反抗。所以,眼前的明亮星空,无法不刻入我的记忆。

我仰面躺在竹床上,星空占据了我的视野。那时的空气干净极了,星星就像沉在家乡明净河底发亮的细沙,颗颗清晰,就像你今天在星空摄影作品中看到的,星辰绵密,银河长贯,就是当时星空的样子,是星空原本的样子。也许记忆给予了某种加工,但基本如此。星空是母亲所讲的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发生地,我却无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时间和宇宙与它相关,我幻想那里的故事应当理性而深远。

可惜,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样的星空,星空下的小声细语,也再未出现过。

30多年后的一个夜晚,我站在上海金茂的高层,看辉煌的城市之光,已让星空黯然失色。

本书是处女作。四年前,我在走出第一步的时候,如果说有什么动力或是感召,我没有感觉到,有一天做了,就做下去。我希望在最初就能获得走在时代前列的思维起点,希望能探讨一些我认为别人没有探讨过的东西,希望能捕捉到我所在的时代独特的因子。但是,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所踏上的土地,已有人留下了足迹,我是一个后来者。

我探讨AI(人工智能)的爱,也许它们和人类一样,在最初就会有喜好,而我刚看到一篇马斯克的对话,他提到AI本来就是爱。这是可能的,它是文明的产物,而文明,与爱有关。

我探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早就是个亘古天问,高更的绘画早已将它生动展现。而我想象我们是行进在已确立的最好的未来世界中,时间既是顺叙的又是倒叙的,这听起来多么宿命,但因为对未来未知,所以对当下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我探讨预测的可能性,探讨如一个小宇宙一般奇妙的大脑,探讨两性。这些已被无数次地讨论过,而且将在长久的未来讨论下去。

我探讨基因改造是必然趋势,我们根本无法阻挡,这甚至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技术本身,或是文明本身,就像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生命体,它将势不可当地发展,迈出它初生的、也许不是初生之地的地球,向宇宙扩张。而我们,只是它成长道路上微小的承载体。

万物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微小的承载体,却是绝不可缺的一个。这是我们应当给予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

谨以此书,向爱伦·坡等前辈致敬,同时,给童年的梦想一个交代,向小时候的那片星空致以微薄献礼。

黄海峰

2019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