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儿:“时代楷模”黄文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走出大石山

● 多柳屯像一块黑黝黝的石头,隐藏在大山深处;

● 大石山的皱褶里,孕育出一株嫩绿的幼芽;

●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黄忠杰带领全家搬出了大石山;

● 黄忠杰虔敬地在田里播下了种子,也播下了生活的希望;

● 在贫困的生活中,秀儿出落成了一个花季少女;

● 第一次拿到国家助学金,黄文秀在日记本上写下心愿:他日学成,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5.多柳屯人家

田阳县巴别乡德爱村多柳屯,是黄文秀出生的地方。

巴别乡位于田阳、德保、田东三县交界处,是出了名的大石山区和石漠化地区,也是田阳县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乡。全乡范围内连一条小河也没有,超过九成的面积都是石山地,13个行政村中,曾有12个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多柳屯所在的德爱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缺水,不能种植高产水稻,仅能种些传统的玉米、甘蔗等作物。

多柳屯是田阳县内距离县城最远的村屯,离乡政府所在地巴别街也有40多里。曾经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终年尘土飞扬,遇到下雨又泥泞不堪,村民去一趟乡里要走大半天。小屯不通电,更没有自来水。

只有几户人家的多柳屯,像一块干硬的石头,寂寥地沉睡在大石山深处的皱褶里。

多柳屯有一对壮族夫妻,丈夫叫黄忠杰,1949年9月出生。他生父姓李,后来过继给姓黄的亲戚,改为黄姓。

黄家共有5女3男8个兄弟姐妹,黄忠杰排行老七。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初中没读完就回到屯里,开始挣工分了。

黄忠杰将近一米八的个头,身体强壮,有头脑,有胆量,种地是一把好手。虽然初中没毕业,但在当时的多柳屯,也算是一个文化人。

他从小就有理想,爱唱山歌、爱打篮球,样样都出色,一直渴望走出大山,去施展一下本领,干一番事业。但由于家庭贫困,出身成分不好,在那个“唯成分论”的年代,参军、入党、招干等都与他无缘,连婚姻也受到影响,直到28岁才结婚成家。

妻子黄彩勤,比黄忠杰小7岁,本屯人。

黄彩勤是一个苦命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三四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她被哥哥姐姐抚养长大,从没念过书。

那个年代,村民们住的是竹木结构吊脚楼,底层养猪、养牛,二层住人。黄彩勤小时候,从吊脚楼上摔下来一次,幸亏掉到了一头老牛的背上,才算保住了性命。

黄彩勤嫁给黄忠杰之后,1978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黄茂益;两年后又生下一个女儿,名为黄爱娟。

原本就有先心病的黄彩勤,自从生下两个孩子,不仅心脏病加重了,还患上了脑膜炎、肺结核,田里农活儿不能干,就连家务也不能多做。

到城里医院去治病,花费太大。为了给妻子治病,黄忠杰找了不少土郎中,花了不少钱,欠下不少外债,导致家里更加贫困。

在丈夫的精心照料下,七八年后,黄彩勤的身体终于好转了。

1989年4月18日,黄彩勤生下第二个女孩儿。姐姐黄爱娟给小妹取名“黄文秀”——文文静静,秀秀丽丽,昵称秀儿。

可是,这个文静秀丽的小妹,却给家里带来了一场大乱子。

当时,村里的计划生育抓得正紧,第三胎属于“超生”。一天,计生工作人员来到黄忠杰家,牵走两匹马、两头牛,还罚了800块钱。

家庭本就贫困,添个孩子要花钱,又牵马牛又罚款,这当头几棒把黄忠杰打得晕头转向,喘不过气来。

妻子生下秀儿之后,又大病一场,连奶水也没有下来。秀儿,是奶奶用小勺子一口口喂大的。

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一直这样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孩子们一辈子就憋屈在大石山里吗?黄忠杰时常琢磨这些问题,有时半夜醒来,这些问号,像蚊子一样在眼前飞来飞去。

“再也不能让孩子们憋屈在这大石山里了!”黄忠杰终于下定决心。

为了给孩子们寻找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今后能走上较为宽广的人生道路,黄忠杰决定:全家离开多柳屯,搬出大石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5亿之多,占农村人口总数的30%左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通过土地经营权转移、农产品价格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1.25亿。

1980年,中央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4年发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十八个贫困片区进行重点扶持,并开展了“以工代赈”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这一时期的诸多扶贫政策与措施,为后来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1986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本地扶贫开发工作。同年开始实施的贫困县制度,标志着我国扶贫思路从“人口瞄准”,即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直接救济转向“区域瞄准”。

1994年出台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我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扶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巴别山区……

秀儿出生那年,政府也在号召贫困村易地搬迁,搬到外面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生活。

这项易地搬迁政策,正符合黄忠杰的心愿,他觉得改变一家人命运的机会来了。

可是,黄忠杰从小就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他真不了解。一家人究竟搬到什么地方去,更是心中无数。

说来凑巧,当时住在县城附近的文秀的二舅(文秀妈妈的亲哥)打电报过来(当时德爱村还没有电话,与外地的联系还靠写信,事情紧急的只有发电报),要向黄忠杰借200元钱。

电报上寥寥几个字,没说为什么要借钱,而当时200元钱对于黄忠杰这个穷困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啊!

“家里这么穷,秀儿刚出生,她妈妈没有奶水,连奶粉都买不起,我还想去借钱呢,哪有钱来借给二舅哥呢?”黄忠杰双手捧着电报发呆,妻子也愁得说不出话来。

俗话说,张口容易闭口难,二舅哥不是外人,如果没遇到严重困难,也不会轻易向他这个穷妹夫开口借钱啊!

怎么办?

黄忠杰心里想:二舅哥开口借钱,肯定有很着急的困难了,我这个妹夫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回绝,我再穷也一定要帮!

第二天一大早,黄忠杰马上四处登门去向其他亲朋好友告借,并用家里养的牛来做担保,好不容易才凑够了200元钱。

钱是借来了,可怎么寄出去呢?三十多岁的黄忠杰,一次也没有办过汇款这事呢。他又担心,这山高路远的,寄出去的钱二舅哥能不能收到啊?

当晚,黄忠杰躺在床上,愁得翻来覆去烙大饼,一夜没睡着。

天亮时,妻子对他说:“你就亲自跑一趟田阳,把钱给二哥送过去吧,这样才牢靠。”

黄忠杰一想,也只有这样了。于是,他就赶到巴别镇,搭上开往田阳县城的班车,怀揣这笔“巨款”,亲自送到了二舅哥家。

见到妹夫亲自送钱过来,二舅哥乐坏了,双手捧着200元钱如获至宝,说妹夫你真是送来了“及时雨”,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黄忠杰这次在田阳县城,真正开了眼界,县城的发展让他看呆了!尤其是他发现,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用水用电都很方便,和大石山多柳屯真是天地之别。

走在田阳城里,黄忠杰真正体会到了政府要他们从大石山区易地搬迁出来的良苦用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搬出大石山的决心!

于是,他郑重地对二舅哥说出了全家易地搬迁的打算。

二舅哥毫不犹豫地说:“这事你想得对,我完全支持你!”

对于黄忠杰来说,这一趟田阳城之行的重大意义,既在于解了二舅哥的燃眉之急,更在于让他长了见识,成了改变一家人命运的契机。

6.远行的“马帮”

在田阳城周边,黄忠杰开始寻找合适的安家地点。最后,选择了田阳城郊的三雷林场附近。

当时,黄忠杰有一个远房亲戚,是田阳县公路段的养路工。

亲戚说,三雷林场附近的那龙村有十亩荒地,要对外承包。如果把这块地包下来,既可以种玉米、甘蔗、木薯,还可以种木瓜、芒果,生产生活条件比多柳屯要好很多。

“附近有小学吗?孩子们能上学吗?”

亲戚说,附近有一个工厂子弟小学,会不会接收没有城镇户口的孩子,你可以去问问。

从亲戚家出来,黄忠杰就急切地去了那龙村。

那片荒地就在林场旁边,地势平坦,很适合耕种。黄忠杰站在地头,凝视着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仿佛看到了自己耕种之后的丰收景象,于是下定了决心。

他又向村里人打听小学在哪里,村民告诉他,离这儿不远有一个田阳绢纺厂,那里有子弟小学。

黄忠杰当即赶过去,询问孩子入学的事。校领导说可以来上学,他这才放了心。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要搬家,租地的事情需要首先谈妥。

听说大石山区的农民易地搬迁,要承包土地,当地政府十分支持。黄忠杰顺利签订了十亩土地的承包合同。

多年之后,黄忠杰还经常对孩子们说:“是党和政府帮我们协调承包了土地,这对我们家来说是大恩,这份恩情必须要回报。”黄忠杰的这番话,也在秀儿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知恩图报的种子。

经过一番收拾,全家人开始向那龙村搬迁。

黄忠杰牵出家里还剩下的一大一小两匹马,把被褥衣物高高地绑到马背上,把锅碗瓢盆挂在马腹两侧,两匹马就变成了两座小山;奶奶从箱子里拿出壮家“背儿兜”,把还不会走路的秀儿背在背上,胸前还抱了两只“咯咯”乱叫的老母鸡;年少的哥哥和姐姐赶着猪,体弱的母亲牵着牛。

叮叮当当,摇摇晃晃,马嘶牛哞,在蜿蜒山路上,黄忠杰一家犹如一队远行的“马帮”,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进……

最初搬过来时,家里没钱,建不起房子,他们借住在亲戚的一间旧屋里。屋里连床都没有,全家人只好打地铺。

住处还没接通自来水,吃水要到附近的村民家去挑,但要付一定的水费。

电呢,是那位亲戚帮忙,从公路道班拉来电线。当电灯点亮的那一刻,全家人高兴得像过节一样。秀儿忽闪着大眼睛,拍着小手掌,嘴里“咿咿呀呀”喊叫不停,像是为新生活歌唱……

安顿下之后,黄忠杰就赶紧办理两个孩子上学的事。前前后后跑了好几趟,儿子和大女儿总算进入了绢纺厂子弟小学。

虽然从多柳屯搬了出来,但全家的户口仍然在原籍,孩子们在绢纺厂子弟小学属于借读生,因此每年要交一笔借读费。即使这样,黄忠杰也很满足。

那几天,黄忠杰总是一个人来到那片荒地上,一步步走过,一遍遍端详,那些在寒风里摇曳的衰草,就像一丛春天的禾苗,在他的胸中荡漾出碧绿的波浪……

7.播种希望

春天终于到了,黄忠杰扛起铁锹,兴致勃勃地走向那片荒地,挥汗挖掘,像个“愚公”。

他常常捧起一把黄土,低头闻闻,一股暖暖的气息温馨扑鼻,隐隐地有一股芬芳。

他虔敬地在田里播下了种子,也播下了生活的希望。

妻子有病,母亲年迈,孩子还小,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黄忠杰的肩头。但他觉得,心里有了希望,即使挑着重担,身上也更有力量,脚步也更加坚实。

他每天起早摸黑下地干活,种甘蔗、种玉米,养猪养鸡,喂牛养马。他坚信:在新的土地上,只要勤劳肯干,日子就会好起来。

每天早晨,看到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心里更是欣慰。

在借住的那间房子里,一家人拥挤着凑合了两年。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间房子实在不方便。黄忠杰在田里的边角处平整了一片地基,打算建三间小平房。

虽说经过这两年的辛勤劳作,家里有了一些积蓄,但要建三间小平房,钱还是不够。红砖、白灰、梁檩、门窗这些物料必须花钱买,而垒墙砌砖的力气活儿就雇不起建筑队了,只好全家动手一起干,就连牛和马也都要披挂上阵,拉车驮物,气喘吁吁。

说是全家动手,其实壮劳力也就黄忠杰一个人。两个大孩子要上学,妻子体弱干不了重活儿,母亲和秀儿一老一小都出不了大力。但每到周末,儿子和大女儿就帮着搬砖和泥,牵牛拉马。母亲老当益壮,每天都把秀儿背在身后,干这干那不闲着。妻子也打起精神,包下了烧水做饭、洗衣买菜等全部家务。

就这样,全家忙碌了两个月,房子总算建了起来。虽说十分简陋,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空间也大了许多。

当初,由于初来乍到,黄忠杰在承包的十亩田里种植的还是玉米、甘蔗、木薯等传统的农作物。辛辛苦苦劳作一年,虽说比多柳屯收成好,但日子还是紧巴巴。

为了多增加一些收入,黄忠杰又承包了林场的三块山坡地,种上了田阳香芒。

从种下幼苗到结出芒果,需要三五年时间。黄忠杰每天都要到田里照料芒果苗,浇水施肥,松土锄草,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秀儿长到三四岁时,就开始帮着父亲干农活了。她喂鸡喂猪,牵马上山驮肥料、运庄稼,干得有模有样。

奶奶经常乐呵呵地夸赞:“老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等我们秀儿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8.走进花季

秀儿像一棵伸枝展叶的小树苗,脚下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头顶的阳光和煦温暖。在亲情的滋润下,在风雨的洗礼中,她一天天在长大。

一次,秀儿到邻居家去玩,正巧那家的孩子过生日。刚要进门,她看见屋里桌子上放着一个圆圆的、漂亮的大蛋糕,不由得怔了一下,随即转身跑开了。

长到五六岁了,秀儿还只是从画册上看到过生日蛋糕的图片,却从来没有吃过。别的小朋友过生日,都会向妈妈要生日蛋糕,秀儿从来没跟妈妈要过。每年过生日,都是奶奶煮上两个鸡蛋,说:“今天是我们秀儿的生日,这鸡蛋多香啊!”秀儿接过鸡蛋,剥开壳,举到奶奶的嘴边说:“奶奶,您先咬一口!”

“大、小、多、少,日、月、水、火……”秀儿很早就开始学识字了。只要看到哥哥、姐姐有空,她就缠着他们给自己讲故事,教自己念书。

渐渐长大的秀儿也知道爱美了:“姐姐,我的头发长了,你给我剪剪吧。”她搬来一个小凳子,在姐姐跟前坐下来。

“好啊,我这就给你剪。”姐姐拿出剪刀和梳子,一边端详,一边给她剪头发。

“剪好了,真漂亮,我的手艺真高。”姐姐一边收起剪刀梳子,一边自夸手艺。

秀儿走到镜子前一照,就噘起了嘴:“不好,这次你剪得不好。”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

“奶奶,姐姐把我的头发剪丑了。”她跑去找奶奶。

奶奶连忙用双手捧住她的小脸,端详着说:“嗯,这个爱娟哪,这次是把我们秀儿的头发剪得有点不好看,不如上次剪得好。”奶奶转过身,冲着爱娟喊:“爱娟,下次可要给秀儿剪漂亮点啊!”

姐姐赶忙过来,摸着秀儿的头说:“没问题,下次姐一定把你剪成个小美女,好不好?”

秀儿破涕为笑。

七岁那年,妈妈给秀儿做了一个漂亮的书包,姐姐领着她走进绢纺厂子弟小学。

在每一本新书的扉页上,秀儿都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黄文秀。

当时,田阳绢纺厂经济效益好,职工收入高,生活条件十分优越。

相比之下,黄文秀的家庭条件就差了很多。

一天放学后,秀儿抹着眼泪进了家门。

妈妈拉住女儿的手问道:“秀儿,你怎么哭了?”

听到妈妈这一问,秀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他们笑话我穿的衣服不好,还说我们家穷……”

爸爸走过来说:“又是那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吧?”

“嗯。”她用手背抹着眼泪。

“秀儿,他们笑话你是不对的,让老师批评他们。”爸爸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说,“秀儿啊,我们穿的衣服不好,但洗得干净啊!只要衣服穿得干净,那就是漂亮的。我们去上学,是学知识的,不是比吃穿的。你要长志气,好好学习,让他们也有羡慕你的地方。”

她觉得爸爸的手很温暖,很有力量,噙着眼泪使劲儿点了点头。

在秀儿的记忆里,还有一件事情特别难忘:家里能吃上大米饭了,奶奶煮出来的米饭真香啊!

以前在巴别山区多柳屯,没有水田,只能在旱田里种玉米,他们家一年到头总是喝玉米粥。孩子们吃上大米饭的愿望,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实现。

搬到田阳城郊后,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水稻,但秀儿家没有水田,只有开垦的旱地,所以要想吃大米,需要花钱购买,但爸爸总是舍不得花钱买米。

到了稻子成熟时节,秀儿和姐姐也放假了。她俩发现,附近的稻田收割后,总会有一些遗落的稻穗,于是就告诉了奶奶。

到了黄昏,稻田的主人收工了,奶奶、妈妈、姐姐领着秀儿一起,经常去人家的稻田里捡拾遗落下的稻穗,拿回来后晒干、脱粒、去壳,得到一些白花花、亮晶晶的米粒,奶奶亲手煮成米饭。

哇!大米饭,香喷喷,全家人,真开心!

在三雷林场,黄文秀一家居住的山坡,靠近一片坟场。由于距离绢纺厂子弟小学较远,每次上学的时候,秀儿总是走路飞快,因此一些孩子就嘲笑她身上带有坟场飘出的“鬼气”。姐姐听说后,心疼妹妹,但是秀儿却没有生气,只是开朗地笑笑,仍然飞快地走路,迅速地做事,活脱脱一个开朗干练、朝气蓬勃的壮家小妹。

在绢纺厂子弟小学,秀儿考试经常得第一名,拿了很多奖状,把低矮破旧的墙壁贴得灿烂辉煌,给了奶奶和父母许多安慰。

每当秀儿拿着一张崭新的奖状交到爸爸手里,爸爸总会深情地对她说,做人要正直,要向善,要多读书,读书才能长本领。长大之后,要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才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秀儿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像一株夏日的向日葵,静静谛听,嘴角抿紧,坚定地点头……

黄忠杰爱唱山歌,是巴别山区有名的“山歌王”。遗传了父亲的歌唱基因,黄文秀有一副甜美的嗓音。在绢纺厂子弟小学,她经常在演唱会上一展歌喉,获得了“小小刘三姐”的美称。

她非常喜欢父亲教给她的一首歌——《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放学路上,她总会蹦蹦跳跳地唱起来:

红艳艳的木棉在南疆开放,

壮家的少年在红旗下成长。

教室里,操场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心儿红,身体壮,

革命重任我承当。

啊……

壮家的少年像春天的花朵,

像茁壮的秧苗,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

……

日子过得很快,黄文秀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

少女走进灿烂花季,但也走到了每个孩子都会出现的逆反期。可是,黄文秀仿佛是个例外:在家里,她从来没有跟父母顶过嘴;在学校,她从来没有和同学吵过架。

黄文秀曾经在日记里写道:“我生于贫困家庭,长于贫困环境,没有资格‘逆反’。”

9.“我辈当自强!”

2004年9月,15岁的黄文秀考上田阳高中。

入学后,她进入了重点班。

在班主任李品忠老师眼里,黄文秀的学习有“三好”:政治好、语文好、英语好。她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表示长大要为社会做贡献,身上充满了蓬勃向上的能量;她的作文写得好,常被当作范文展示;她学习英语非常用功,那时就能用英语写信了。高一的时候,她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

李品忠老师教历史课。上第一堂课时,李老师问:“哪位同学能讲讲田阳和壮族的历史渊源?田阳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同学们都静悄悄的,黄文秀一时也答不上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她在心里想。

“好,今天第一课,就从田阳的历史讲起。”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田阳。

田阳古称田州,地处右江河谷中部,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

据壮族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夜晚,田阳境内的敢壮山上闪出一道金光,瞬间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右江盆地,随之降生了一个婴儿,这就是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语的音译,有“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和“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长大后,智慧超群,力气过人,德高望重,成了壮族的创世始祖。布洛陀和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结为夫妻,女子叫姆六甲,是壮族的母娘。

传说中,布洛陀开天地、定万物、取火种、开红水河、造谷物、造牛、造屋、造铜鼓,并且安排秩序、制定伦理,是壮族的圣神。

在壮族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瓦氏夫人就是其中一位。

瓦氏夫人是明朝人,壮族著名的抗倭女英雄。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朝廷下令,让广西壮族土官所属的“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于是,两广总督就征调田州土司岑大禄领兵出征。当时,岑大禄虽有土司官位,但尚年幼,他的曾祖母瓦氏夫人就亲率广西6000俍兵,前往江浙前线抗倭。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在金山卫大战倭寇,毙敌4000余人,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

瓦氏夫人从抗倭前线凯旋乡里,不久病逝,埋葬在田阳那豆屯附近。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1995年,田阳县在那豆屯附近兴建了瓦氏夫人纪念陵墓。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田阳也是英雄辈出。

1923年,革命先驱韦拔群在田阳一带发动农民群众,开展反抗苛捐杂税的斗争。田阳境内的敢壮山一带,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等共产党人,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田州镇成立了田阳县苏维埃政府,田阳是百色起义的主战场之一。

……

这堂历史课后,黄文秀在她的笔记本上写道:“田阳大地,我可爱的家乡!建设新田阳,我辈当自强!”

10.“向日葵”的心愿

由于家庭贫困,通过层层筛选,黄文秀得到了国家助学金。

第一次拿到助学金时,黄文秀心底涌起一股热流,耳边顿时回荡起那首特别喜欢、特别熟悉的歌曲:“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回到宿舍,打开日记本,她眼含泪花,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我要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高中住校,黄文秀生活非常俭朴,在饭堂总是买最便宜的饭菜,从不吃肉,为的是给家里节省几块钱。

有个要好的同学问黄文秀:“秀儿,你怎么总是不吃肉啊?”

“吃肉容易发胖,我喜欢自己苗条些。”黄文秀笑着说。

虽然自己很节俭,但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公益捐助现场。

黄文秀性格开朗,敢做敢说,特别喜欢和同学们交流。虽然生长于贫困家庭,但她却像一棵朝气蓬勃的向日葵,青葱挺拔,丽颜含笑,栉风沐雨,向阳绽放。

黄文秀非常喜欢向日葵,喜欢向日葵昂然挺拔的茎秆,喜欢向日葵阔大碧绿的叶片,喜欢向日葵永远迎着太阳绚丽绽放的笑脸,更喜欢向日葵追逐梦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

她自己制作的书签上,每一枚都是金灿灿的向日葵。

多少年后,她生前画的最后一幅水彩画,仍然是几株灿烂绽放的向日葵!

高中政治老师韦琳至今记得,文秀上学时总是到得早、走得晚,虽然家庭生活困难,但她常常面带笑容,每次看到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放学后,黄文秀总是先把教室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再洗一块抹布,擦黑板、擦讲桌、擦玻璃,常常忙得额头汗津津的。

一次开班会,老师让同学们分享心中的理想,畅谈人生未来的打算。黄文秀说:“我的家庭贫困,受到政府资助,才有了今天的学习生活。今后,我就是想考出去,上个好大学,以后争取回老家工作,为家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彼时年少,同学们对黄文秀这样的人生规划还没有太深的感受。但对于黄文秀来说,这是她的心声和对故乡的庄重承诺。

2007年夏天,黄文秀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512分,离二本线仅差5分。

照这个分数,如果选择读三本,也可以选一个很好的学校。但三本学校收费太高,每年仅学费就要交一万多,再加上食宿花费,每年最少也要两万元。黄文秀知道,自己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她选择到百色祈福高中复读。

百色祈福高中,是通过广州市政协原主席、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陈开枝牵线搭桥,由香港祈福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彭磷基捐资创办的,是广州帮扶百色教育的“品牌工程”。

在百色市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黄文秀走进了百色祈福高中的校园,成为该校2007级文2班的学生。

虽然经历了一次高考失利,但黄文秀依然是那棵朝气蓬勃的“向日葵”,依然是那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女孩,只是她学习得更用功、更刻苦了。

“秀儿,放学了,走啊!”同学们招呼着。

“嗯,这就走。”每天放学后,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常常留在教室整理学习笔记、完成作业或者预习新课。

课堂上,同学们常常听到她提出一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她还经常带着问题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请教,并和老师讨论。

青春靓丽的黄文秀,也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女生,她非常乐意享受校园里的金色年华。课间里,她和同学们嬉笑着跑出教室,或凭栏远眺、静思默想,或聚集廊下、谈笑风生,或相互讨论、答疑解惑;运动场上,短裤短发的她就变成了一个假小子,抢断跳投、挥拍扣杀、飞奔冲刺、呐喊助威,一任激情澎湃,尽展青春风采。

她在成长中学习着,也在学习中成长着。

在百色祈福高中,学校给黄文秀减免了学杂费,还给她发放了普通高中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学业。

每一次领到助学金或补助款时,黄文秀总是泪眼蒙眬,一次次在心里默默重复着自己的心愿:他日学成,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1996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广州对口帮扶百色,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陈开枝负责这项工作。当年11月28日,陈开枝第一次来到百色,从此与这片红色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7年12月9日,身为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的陈开枝,开始了他第101次在百色扶贫的行程。

中午,陈开枝来到田阳县那满镇广新家园,这是广州市援建的扶贫生态移民示范村。

当时,已在那满镇挂职党委副书记3个月的黄文秀,负责对接陈开枝一行,恰好与从未见过面的恩人陈开枝相遇了!如此机缘巧合,黄文秀异常惊喜!

“陈爷爷,我们祈福高中的同学都记得您!”在广新家园欢迎现场,黄文秀激动地对陈开枝说,“虽然您没有见过我,但我一直记得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每一位祈福高中毕业的孩子都感激陈爷爷,因为教育带来的益处是一生的。”

得知黄文秀在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怀揣感恩之心回到了百色山区,陈开枝欣慰地笑了。他勉励黄文秀,要努力工作,帮助更多人脱贫。

陈开枝老人不会料到,眼前这位知恩图报的百色女孩,后来为家乡的扶贫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黄文秀不幸遇难后,百色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同事第一次来到田州镇她的家。

想到工作中总是面带微笑、充满活力的文秀,她的同事、好友成明不禁泪流满面:“文秀在百坭村的扶贫工作实在太忙,没有办法尽孝。最近一次和我谈到家里患病的父母时,平时总是面带微笑的文秀,眼里泛着泪光。”

黄文秀年过六旬的母亲,腕上戴着一个手镯,内侧刻着“女儿爱你”。那是妇女节时,文秀从网上给妈妈买的礼物。

“文秀很懂事,很孝顺。就在前几天,她还亲手喂我吃药……”回忆起女儿,父亲黄忠杰几度哽咽。他经过两次手术,吃饭吞咽困难,但他说:“我现在每天都努力吃东西。虽然很难吃下去,为了让秀儿放心,我也要拼命吞下去……”

面对前来慰问的领导,黄忠杰代表全家谢绝了慰问金:“党培养了文秀,她因公牺牲,我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我们没有什么要求,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些钱,村里的扶贫工作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