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与点评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吟咏品韵味 对比悟情境——《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闫 妍

(学情文本定位)

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人们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代诗歌,对古典诗歌有初步认知,只是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七年级古诗词学习中,在背诵积累、鉴赏感悟中,逐步提高鉴赏品味,逐渐掌握方法技巧。

《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根据课程标准、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以及本单元课文的文本特点,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体会优美深远的诗歌意境,培养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的语文能力。《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江南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因此,《次北固山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诗歌的意象,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感受力,从而使学生在基础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的语文课程理念为前提,以古诗文的最大优势,利用所选文本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浸染学生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更加强调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对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以对比阅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为教学手段,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教学过程以“诵读”为主线,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初读感知──美读品味──精读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诗歌蕴藏的丰富内涵。

(目标定位)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发现并感受古诗词的声韵美。

2. 学习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优美壮阔的诗歌情境。

3.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的特点。

(文本特色解读)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羁旅行役诗,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该诗描写冬末春初,作者王湾泊船北固山下,惊艳于江南秀丽的早春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思想感情。诗歌寓情于景,景中含理,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景物画面美。诗人善于勾勒画面,营造出冬春之交,晨昏交接,行舟江上的奇异美景。冬末春初、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秀丽景色。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对偶句发端,描绘了山峦重叠,小路蜿蜒,山色青碧,碧波荡漾的情景。作者乘坐的小舟轻疾,也流露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此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恢弘阔大。春潮涌涨,江水浩渺,诗人远望江面,因为潮满而觉得江面仿佛比昨日增宽,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传神地刻画出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阔气景象。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此时,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大地还处于黑暗之中,但已初见曙光,大江日出的壮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这两句诗中表现的壮阔高朗的境象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眼炼字巧。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王湾也是一位炼字的高手。例如,《次北固山下》颔联中的“阔”字,写出了诗人视觉的特殊感受;“一”字显示了江面的平静被打破的情景,点出旅客思乡心切,不待天明已催舟进发了;“悬”字表现帆的醒目高张,这一联将长江下游潮涨江阔、烟波浩渺的壮美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心中的豪迈感。颈联中的“生”“入”字都用得简洁而极有分寸,不仅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差距,显得生动鲜活。《次北固山下》用字凝练传神,不仅能准确传达出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中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诗文哲理趣。这首五言律诗的理趣之妙,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驱尽黑暗。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此联,由于诗人情感完全融入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诗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发现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生机的喜悦之情,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浓情思乡切。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次北固山下》也在特定的意象中,融入深厚内敛的情感。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诗歌标题中的“次”字的意思是“停泊”,题目开门见山,点明诗人漂泊他乡,往来于吴楚之间的际遇。诗人一路行来,首联中的“ 客路”,“行舟”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江南疾驶,诗人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又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北归的大雁掠过天空,这联既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又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全篇诗人的情感,在深沉内敛的乡思愁绪,领略江南春景的惊喜欢愉以及感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的乐观向上中交织相融,和谐共生。总之,《次北固山下》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寓情于景,景中含理,堪称千古名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万物皆有时,自然即诗境。时令之美,尽在其中。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

“诗比别的文学都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让我们一起踏着季节的脚步,在最美的古诗词中相遇,一起感悟四季里的温柔时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次北固山下》。(学生齐读)2. 再次读诗,交流初读《次北固山下》的感受。

二、美读品味,体味律韵之美

教师:《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又称格律诗,《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让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触摸律诗的韵律之美。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交流律诗的特点。

各位同学,在诵读中,你感受到了律诗有哪些特点?(学生结合小学所学知识,交流看法。)

1.教师:“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字句,必须逐字讲究。

(屏显补充: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

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举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试着标注这首诗的平仄。用“─”表示平声,用“│”

表示的仄声。

学生诵读,并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标注的平仄规律。

屏显展示:

58

教师补充:在古诗词中,平声声调绵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

学生齐读。

3. 教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平仄婉转和谐之外,诗歌的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屏显:“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平声韵。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在诗歌中找出押韵的韵脚字是哪些,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预设:前、悬、年、边。在第二、四、六、八句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4. 教师:律诗讲究对偶,对偶让诗词读来朗朗上口。(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交流体会。

屏显: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对偶联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例如: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教师小结: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诗歌非常和谐优美。学生齐读,体会诗歌韵律之美。

三、精读对比,鉴赏感悟

1. 对比阅读。

教师:《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

屏显:

《江南意》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教师:请男生齐读《江南意》,女生读《次北固山下》,同学们将这首诗对比朗诵,交流你最喜欢哪一首,原因是什么?

预设:喜欢《江南意》,因为诗中首联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一词揭示了诗人出行的背景。

预设:喜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因为其中诗句更具画面美。

教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具有画面美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描绘了山峦重叠,小路蜿蜒,山色青碧,碧波荡漾的情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描摹出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扬帆东下,气势壮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将大江日出的壮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

2.学生交流。

①炼字之美。对比发现两个版本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诗句更具炼字之美。

例如:“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点明北固山的位置,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的描写相呼应。再如,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的人生感悟以及诗人思归盼归的乡情。再如,“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此字说明,此时的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才能够让帆高“悬”。那个“正”字,兼包“顺”“和”的内容。

②理趣之美。 两个版本的颔联相同,同具理趣美。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③情思之美。《次北固山下》的思乡之情更具内涵。

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点明思乡主题。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颔联承上联,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绪便很自然地产生。

3. 教师总结:《次北固山下》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四、背诵体悟,体悟情感

1.学生整体背诵。

2. 教师: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今天当我们在诵读品味《次北固山下》时,似乎又能触摸到一位诗人的情感内核,请同学们自由背诵,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并结合诗句陈述理由。

屏显: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 年中了进士。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这首《次北固山下》。

3. 学生交流,概括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预设:“行舟绿水前”的平静惬意;

“潮平两岸阔””时的孤独惆怅;

“乡书何处达”的思乡念亲;

“江春入旧年”时的宽广胸襟。

教师:《次北固山下》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诗人从首联的喜忧参半到颔联的孤独惆怅,再到尾联的直抒胸臆。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情感又逐层加深,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 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作业:

1.默写《次北固山下》。

2.搜集积累有关四季美景的古诗词。

3. 选取《次北固山下》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韵律之美

情景融合 大唐气象

情思理趣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怎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古诗词的教学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古诗词的素养形成与发展?我结合《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读出所教文本的独特性。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文本的编者意图、教学价值、教学聚焦等问题。《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以及本单元课文的文本特点,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体会优美深远的诗歌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的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显然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篇”文本的独特性进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这节课更侧重于律诗的诗词知识学习,诗词画面的描绘方法的掌握、诗歌情感内涵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的确定。“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文字的音乐。

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根本,以读促悟。因此,这一课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来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引导学生从品味诗歌的语言着手,直面文本,在反复诵读中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感情,领悟诗歌的韵味。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逐步加入学生的个体体验。同时,执教教师结合诗歌特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如何处理律诗的停顿、节奏、重音等问题,指导学生或快或慢,或吟或诵,或领读,或齐读,或默读,或背诵,随着诗情的起伏,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读出诗词的感情和韵味,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在诵读体验中,将诗歌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去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进入最佳的吸收知识的心理状态。

三、学习方法的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诗歌教学要实现真正的突破,达到最终不讲不教的境界,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学法。

教给学生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例如《次北固山下》这类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诗词教学应该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针对每一首具体的诗歌,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词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赏析。其次要让学生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特别是学习古诗时知人论世的方法。诗人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并从中悟出诗词的深意。

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在诗歌教学上教师要积极探讨,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空间,让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名师点评)

本次教学设计目标定位准确。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以对比阅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为教学手段,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流程清晰。教学过程以“诵读”为主线,紧紧抓住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初读感知──美读品味──精读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方法合理巧妙。本次设计中将《次北固山下》和《江南意》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味本诗的炼字美、理趣美、情思美。在背诵中加强体悟,在体悟中巩固背诵。着力于古诗这一特定文体,强化了诵读。这点非常好。知识拓展得当。着眼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平仄、押韵、对仗这些格律诗的知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这些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格律诗的音韵美打下了基础,也看出了教者深厚的古文功底。

作业设计合理。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最好的教学设计,执教者在作业的设置上,围绕诗歌的特点来设置,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拓展诗歌知识的作用。

(崔益林点评)

(作者简介)

闫妍,任教于铜川市第五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第二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成员。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陕西省校本研修先进个人、陕西省名师大篷车执教教师,承担有关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教研组建设、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专题讲座30 余场,承担各级示范课50 余节,教研成果获陕西省基础教育二等奖。

情景交融 妙含无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崔巍

(学情文本定位)

《次北固山下》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三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五言律诗。在《全唐诗》录存的王湾十首诗中,这是首屈一指的一首。这首诗情以景生,景与情合,历来为人所称道。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中,教师要在赏析字词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多关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教师还应结合年级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首诗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语美、形美和情美。立足语言,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要读懂诗句,首先是要将诗人高度凝练的诗句还原成生活场景。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在“泡”开的过程中,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将文字画面化,想想自己处在这样的境地之中。立足形象,品味诗歌的形象美。诗歌通过形象来传情达意,作为诗歌创作手段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然也都离不开形象这一媒介,从这一意义上讲,诗歌就是形象的艺术。立足情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诗词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体悟诗词中有关人生的感悟。诗歌的内容是指诗中描写的人、事、物,借助这些内容表情达意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无疑要成为诗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力求通过多样的板块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由诗外走入诗内,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画面,体会浓浓诗情,为学生赏读、感悟打好基础。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多维度解读诗句,引导学生在想像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的同时,体验诗歌中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深层意蕴。

(目标定位)

1.通过诵读,熟悉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意境,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次北固山下》,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诵读、赏析中感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主题。

重点:提高朗读水平,理解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领悟诗歌中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文本特色解读)

王湾是唐玄宗时期的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共十首,以《次北固山下》一诗名震盛唐诗坛。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到了此诗在当时的影响:“( 王湾)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 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就是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据《唐才子传》中有关王湾的记载可知,王湾早年主要生活在荥阳、洛阳及京城。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游吴中,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曾作诗《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本诗当作于此时。也就是说,这首诗应该是诗人初入仕途后江南之旅的心绪记录。

诗的首联“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点明诗人此时正在旅途中,由自己舟行于长江之上和江边的北固山遥想到舟止江岸后的驿站客舍。这里,诗人仅着一“青”与“绿”来大笔写就眼前的山与水。试想,诗人于隆冬季节舟车劳顿,从飘雪的北方乍到江南,带给诗人惊喜的自然是眼前与昔日不一样的水光山色。虽时已寒冬,但此时江南的山色不是“苍”而是“青”,水不是“清”而是“绿”,只因为青色在中国的传统意境中象征着庄重与朴素,绿色具有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诗人已然忘记了袭人的寒气,沉浸在眼前这一片单纯宁静的色彩之中。这里用了“外”与“前”两个表示方位的名词来限制“客路”与“舟行”,这一“外”一“前”既是开放式外景的展示,也是诗人此时敞开襟怀拥抱自然的情绪的外现。颔联紧承首联中“舟行”二字来写水与风。诗人伫立舟头,放眼远望,映入眼帘的是平静的江水,这江水又是那样充溢,仿佛把江岸推向了更遥远的地方;随即,诗人收回视线以身边正高高垂挂的船帆来写此时的风。诗人先用一“正”字表明这风不是狂风不是乱风,而是轻微的江上风,又以一“悬”

字进一步表明江风似有若无。诗人眼前的江中水、江上风都是那样宁静和畅,我们也仿佛体会到此时诗人沉浸在这开阔静美的自然中的轻松与惬意。寒夜将尽,天色微明,诗人仍无心入梦,他在期待什么呢?诗人只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叙说着一轮红日于漏断时分从东方的水面升起,“残夜”与红日构成一幅宁静而不失温馨的画面;初升红日的霞光投射到诗人泊舟的江面,驱散了残夜时分笼罩在诗人身边的寒意,让诗人仿佛觉得江上的春天提前来到。在这一联里,虽然用了两个动感很强的动词“生”与“入”,但由于诗人把这两个动作安排在“漏断人初静”的深更静夜,就使整个画面仍呈现出一种宁静之美。至此,诗人以时间为序为我们简笔描绘出白天与夜晚两幅江南山水画。江南的青山、绿水、和风与红日让诗人沉浸在一种对宁静之美的惊喜中。他要把这份喜悦与亲朋故旧一同分享。于是,他的思绪很自然地与家书和千里之外的故乡洛阳联系在一起,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就成了诗人这次漫游江南时心情的一个注脚,颇有余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尾联的理解,几乎所有的鉴赏文章都认为诗人是在此抒发羁旅乡愁,理由是此时诗人身在江南,从时序上看,已是岁暮,又有“乡书”与“归雁”两个通常表达乡愁的意象。

实际上,诗人性喜宁静的山川自然,这次南游也应该算是一次心灵的放飞。再说,诗中所点染的色彩、摄取的自然镜头,均无一点暗淡与萧瑟之气。因此,我认为诗人是借“乡书”与“归雁”传递一份享受江南自然山水宁静之美的自足之情,这样理解也许更合理。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唐朝唐玄宗时期,有这样一位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共十首,以《次北固山下》一诗名震盛唐诗坛。这位诗人就是王湾,《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王湾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教学过程

1.诵读诗:

阅读提示及课下注释。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感。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己提出朗读建议,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朗读形式多样化:学生自由读、齐声读、轮流读。

(3)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诗中的节奏是靠朗读时的停顿表现出来的。诗歌的停顿表现为节奏,诗歌的节奏犹如音乐的节拍,朗读时通过节奏的变化,强化了心中的情感的变化。古诗的节奏可按音节划分,也可按意义划分。学生朗读展示,并说明理由。

(2)《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在仕途上奔波,在长江上触景生情,既体现了盛唐诗人的大气与豪迈,又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朗读时要通过语气语调及声音的变化,读出诗歌复杂深厚的情感。

2. 绘诗景、品诗情:

在理解感知全诗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再现诗歌画面,体会浓浓诗意,让学生透过诗句展开想象,去还原诗歌写作背景,感受诗歌营造意境。环境越真切,越能唤起学生的感受,越能贴近诗人的情感。

(1)细读诗句,划出诗中优美的句子,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美景,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划出诗中优美的句子,再品读中想象诗中的画面,与同学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想象、描述美景时,你会注意到哪些词语?

教师提示:

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途径。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品读古诗时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反复比较、体会,去理解诗人微妙的情感,去体会诗句情景交融的特点。

示例1 :如诗歌的首联,诗人仅着“青”、“绿”二字,大笔写就眼前的山与水。试想,诗人于隆冬季节舟车劳顿,从飘雪的北方乍到江南,带给诗人惊喜的自然是眼前与昔日不一样的水光山色。虽时已寒冬,但此时江南的山色不是“苍”而是“青”,水不是“清”而是“绿”,只因为青色在中国的传统意境中象征着庄重与朴素,绿色具有一种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

示例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是作者放眼江面所见之景。潮水上涨,水势平稳,江面宽阔,江中一条行船乘风破浪,扬帆而去,“潮平”是近看,“两岸阔”是远望,“一帆悬”是仰视。前句是粗看,概写;后句是细察、特写。王夫之说,“风正一帆悬”一句之妙,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薑斋诗话》)。“风正一帆悬”

这一小景传神地写出了长江下游波平浪静、平野开阔、春和景明,令人心旷神怡的万千气象。诗人眼前的江中水、江上风都是那样宁静和畅,我们也仿佛体会到此时诗人沉浸在这开阔静美的自然中的轻松与惬意。

示例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卒章显志,情真意深。作者望见北飞的鸿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介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 羁旅风尘,奔波不已,经旅途之颠簸,历世途之坎坷,船泊遐想,怎能不归心似箭呢?所以偶见“归雁”,思乡之情一触即发。但是为什么“次”于山下会产生思乡之念,思乡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是故乡的亲属、友人、山水,还是别的? 都没有说,写得余地空阔,耐人寻味。

3. 悟诗理

(1)诗中有一句是蕴含了人生哲理的,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句子,再谈谈你的理由。

教师提示:中国的古诗很多诗句是蕴含哲理的,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

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叙事、描景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描景和抒情。

示例:“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两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小结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含无痕。诗人不仅有善于使“山光水色入画来”

的功夫,而且在诗中注入生命、注入感情。绘形,形态毕现;着色,众彩纷呈,抒情,沁人心脾。读了这首诗,我们不但会醉心于大好的山河之中,而且对诗人的思乡之情产生同情,更为诗人卓绝千古的艺术才华所倾倒。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借助于诗歌的“言”,体会诗人的“情”,了悟诗句的“理”,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

下课,同学们再见!

四、作业设计

1. 课堂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 思考:结合本诗及学过的诗词,谈谈你对古诗词中思乡情感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59

(教后反思)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真切的情感体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节课设计既重视文本解读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 既有教师的指导,又积极实施合作式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习惯。

3. 创设的诗歌学习情境,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既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悟,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在诗歌中的应有之意。

4. 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较为充分,认识领悟也比较到位。

5. 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名师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诵读古典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诗歌本身是有旋律、有节奏、有感情的,孩子通过吟诵,不仅可以读出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可以读出语言的韵味,更能够读出文字的言外之意,进而感悟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

仔细看了《次北固山下》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目标定位准确。执教者在实施这一教学目标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立足语言,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立足形象,品味诗歌的形象美;立足情感,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二、方法灵活多样。在方法的选取上,特别注重诵读。因为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借助意象的再现,读出韵味、情味、理味。另外,在诵读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的画面。运用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对诗歌的独特解读。

三、流程自然开放。本课教学时设计了三大板块:诵读诗——绘诗景、品诗情——悟诗理。可见,三个流程由浅入深,符合诗歌由景入情入理的纵向延伸。

当然,如果在作业设计环节上,再注重适当的拓展,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更有价值。比如作业1. 背诵《次北固山下》,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诵读、联想、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已经能背诵,这时候教者如果多给一点时间,这一项作业应该能熟读成诵。

(崔益林点评)

(作者简介)

崔巍,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新慧谷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曾获长春市“十佳”语文教师称号,是长春市中考命题组成员,被评为长春市骨干教师,吉林省语文教学新秀,吉林省骨干教师。是吉林省首批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参加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考试说明》编写工作及相关命题工作。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多次为“国培”“省培”项目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

睹江春美景 咏思乡情怀——《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李 娜

(学情文本定位)

《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著,该诗久获盛誉,为后世无数诗人、学者激赏,是唐代诗句的代表作。明代胡应麟( 1551 - 1602) 称之为“盛唐绝作”,并点评二十字:“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该诗收录于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中,与其他三首诗歌一起,历来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经典内容。本课对象为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生经过小学的古诗词学习,已初步具备古诗词鉴赏能力,拥有基础古诗词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普遍好胜心强、参与及表现意愿旺盛,个性活跃洒脱。但受制于初中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缺乏剖析诗句内在情感的逻辑能力和挖掘诗词蕴含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另外,七年级学生个体身心发育差异较大,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教师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设计理念)

一、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古诗词作为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人文财富,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雄心壮志,是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准确性和规范性,积累知识素材和陶冶情操的绝佳载体。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条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提升个人艺术修养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欣赏美和塑造美的能力。

二、以读代讲,古诗词不仅美在诗句中所蕴含的社会个人情感,更美在诗句本身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诵读的方式,让诗句的韵律得以具体化,在抑扬顿挫的声调中让诗句的情感喷发,填充学生的情感鉴赏空白,这也是律诗严格的平仄格式之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代讲,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打造情感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单元目标,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翻译本诗, 学习古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中的思想感情,体悟诗歌中的思乡旋律。

(文本特色解读)

从古至今,乡愁一直是众多文人骚客们心头萦绕的永恒话题,也是他乡游子所具有的共同情感。所谓乡愁,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和瘦马”;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诗句都通过迟暮、枯藤、老树、羁鸟和池鱼等本身就愁苦和忧郁的事物营造和烘托了一幅幅游子在外难归家,睹物思乡犹自伤的悲伤画面,诗句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乡愁。然而,本课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却没有用任何愁苦的事物,没有采用浓妆艳抹的方式来传达诗人独特的乡愁。该诗作者王湾停宿北固山,即今日江苏镇江北,观北固山周围绚丽景色,想起自己只身漂泊,除夕夜独宿异乡,不免产生怅惘和思乡之情,有感而作。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师:“以诗言志,以诗承情”,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我们已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有很深的寓意。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生:学生发言。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表达思乡的诗。

二、检查预习

师:检查课前布置的课堂预习知识内容,确认学生完成程度,并对重点再次进行加深阐述。

生:配合老师完成预习内容确认。

预习内容:

1.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 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2.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师: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律诗格式: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整体感知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范读并作朗读指导。

次/ 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 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

潮平/ 两岸/ 阔,风正/ 一帆/ 悬。

海日/ 生/ 残夜,江春/ 入/ 旧年。

乡书/ 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

朗读技巧解析:

首联描述山峙江边,水涌舟行,满目青山绿水,一派美好春色,然而,就在这盎然的春意之中,诗人却不得不乘着“行舟”,身在旅途,漂泊于遥远异乡的浩淼烟波之上。因此朗读时要表达出虽渴望故园的抚慰、亲人的温暖,却迟迟无法踏上回家之路的无奈感觉。

颔联由岸到帆,从远到近,新春来临,浩浩荡荡的潮水涨满了长江,两岸间的距离便显得格外辽阔。宽平的江面上,一叶白帆高高悬起,客船乘着劲吹的春风,沿江驶向前方。诗人所描绘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因此朗读时要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颈联描写春天清晨所见到的景色,残夜即将逝去,黎明即将降临,朦胧的晨曦中,一轮红日正从东方的大海上冉冉升出。因此朗读时要表现出展望光明、辞旧迎新的情绪。

尾联从描写新春之景,转而抒发乡思之情,总结全篇,韵味悠长,朗读到此才有思乡情绪流露。全诗的思乡之情都隐含于对客观之景浓描淡抹的笔触里,并不直接表白流露。因此学生朗读时,不能一味地追求表达思乡,也要注意表达波澜壮阔的美景和辞旧迎新的豁然开朗之感。

四、交流互动

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诗句翻译后,以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1. 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2.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生: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派出代表登台讲述。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五、深入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按句进行深入赏析,对于关键知识点进行学习并掌握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赏析该诗句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北固山的位置,“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张笔。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着一“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和“入”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各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生”和“入”的妙处,也在于诗人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的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的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

④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人在此句终于转入明确的抒情,他的情感,仍然蕴涵于具体可感的形态之中,凝聚为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诗歌意象。时值辞旧迎新之际,身在青山绿水之间,满目鲜丽的春色,自然会引起浓郁的故园之思,而此时此地的诗人,却不得不漂泊异乡,有家难归,也就只有把满怀深情,寄托于一纸家信。“乡书”即家信,“归雁”指北归的大雁,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出自《汉书·苏武传》。“洛阳边”表明家信送到的是自己家中,更突出了诗句的思乡情感。

六、情感升华

教师通过诗句引出乡愁、思乡话题,学生进行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1.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2. 分小组用画笔完成空白《次北固山下》背景图的颜色涂写,并阐述选择颜色的原因,如何表达乡愁。

生:结合自身家庭及社会接触,阐述乡愁的意义和个人理解,并完成空白背景图的涂写。

七、课后练习布置

1. 默写古诗

2. 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进行对比阅读

(板书设计)

60

(教后反思)

“诵读教学”是学生与古诗词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介质,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朱自清在《朗读与诗》中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朗读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因为诗词富有音乐节奏美和韵律美,其蕴含的内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本课堂选择“以读代讲,诵读悟情”的教学方式,利用朗读方式搭建学生与诗词作者交流对话的桥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意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课堂整体氛围良好,学生活动参与热烈,小组讨论积极,课堂活跃度较高,效果较为不错。

(名师点评)

古诗词无疑是美的。它有着平平仄仄的格律美,有着清风明月的意象美,当然还有着修辞之美。它的美只有在吟哦讽诵中慢慢呈现,入心动情。“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古诗词教学前就是要让学生大声读,读得滚瓜烂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古诗词的教学应少一些烦琐的分析,多一些诵读品味。鉴于此,教者在执教这一节课时采用了“以读代讲,诵读悟情”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十分可取的,而且是实用的。执教者借助于朗读的方式搭建学生与诗词作者交流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

当然,诗歌之美还得益于它的炼字之美。所炼的字之精,在于它的独特性,以及它的无可取代性。而炼字的真正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较。尝试用不同的字去换这个字,在不断的比较、不断的品读中体会用字之精炼。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填空,再比较,进一步地体会古诗词炼字艺术之妙。教者在这样的环节中花了不少功夫,但是我觉得花的时间还是嫌少,还可以再加大炼字的比较,以充分展示诗歌炼字的功力。

(崔益林点评)

(作者简介)

李娜,宝鸡市清姜路中学一级语文教师,陕西省曹公奇名师工作室成员,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渭滨区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渭滨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渭滨区十大杰出青春榜样,渭滨好人,渭滨区优秀教师。先后主持、参与省级规划课题三项并均已结题,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先后被聘为省“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宝鸡市“名师大篷车”讲师团成员,宝鸡文理学院成教院“国培计划”讲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