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 1947.2.15~ )

约翰·亚当斯是位一直坚持采用当代题材创作歌剧的作曲家,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不是丘比特和塞克,而是毛泽东与尼克松这类人物。”亚当斯的观点是正确的,从他的第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中就显示出取材当代事件创作的歌剧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可能比亚当斯创作了一部影射当代历史的歌剧作品这件事本身更令人惊讶的是《尼克松在中国》赢得了众多对其表示欣赏的观众,这种荣誉是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内的许多歌剧作曲家不曾拥有的。1987~1988年间,这部歌剧在美国和欧洲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无不聚集着兴奋的观众和各式评论家。

亚当斯的作品属于“简约主义”风格,但他比包括斯蒂夫·里奇、菲利普·格拉斯在内的多数简约主义者更钟情于鲜明的情感表达。亚当斯是一位天生的折衷主义者,既有受上世纪50年代风格活泼的卡通片之启发而创作的《室内交响曲》,也写过一首华丽的浪漫主义传统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亚当斯的父亲会演奏单簧管,既演奏爵士也擅长演奏古典风格乐曲。亚当斯曾说在他成长的房子里:“‘班尼·古德曼’与‘莫扎特’在同一个书架上肩并肩地并排‘站立’着,在这里,我们从不贬此褒彼。”对于亚当斯来说,这是纯美国式的人生体验,他的音乐创作也一直在朝这个方面努力。

创作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的主意来自导演彼得·塞拉斯,他担任该剧的导演,并执导亚当斯随后创作的两部歌剧。塞拉斯与亚当斯相识于1983年,那年,前者正在制作海顿的歌剧《阿尔米达》——引人注目的是,他将背景置于越南。塞拉斯也提出了与亚当斯合作第二部歌剧《克林霍弗之死》的设想,这部歌剧复述了1985年巴勒斯坦人劫持阿希尔·劳罗号游轮的真实故事。《尼克松在中国》与《克林霍弗之死》的脚本作者为诗人阿里斯·古德曼,由塞拉斯执导,马克·莫里斯担任编舞。毋庸置疑,这两部歌剧的成功来自这个“强力四人团”的合作。

塞拉斯还参与了亚当斯《我看着天花板,于是看到了天堂》的制作。这也是一部歌剧吗?也许只能算作音乐剧,在这个“带歌曲的故事”中,七个洛杉矶年轻人影射了洛杉矶历史上的一次灾难性大地震。该剧脚本作者——诗人琼·乔丹谨慎地“剥离”语言,使剧词回归类打油诗的风格,而亚当斯总谱中的22首分曲则囊括了百老汇、爵士、流行音乐、布鲁斯等风格。不管这部作品有无可能为作曲家开辟一个新局面,都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