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卢恰诺·贝里奥
(Luciano Berio, 1925.10.24~2003.5.27)

意大利作曲家。祖父与父亲都是教堂管风琴家和作曲家。作为音乐世家的后代,自幼受到合唱音乐的熏陶,并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训练。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45~1951)期间,担任钢琴伴奏和在省立歌剧院中担任指挥为他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同时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女高音歌唱家卡西·贝布里安,对两个人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恩师盖迪尼的指引下,贝里奥逐渐转向作曲。1952年短暂赴美留学,后进入意大利广播电视台工作。1955年,与马代尔纳合作,在米兰创办了电子音乐工作室——音韵学工作室。这一阶段,他创作的主要特征是对音响材料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在此基础上使它们构成进一步有机的联系,这种“对位化”的思路成为他一生创作中所关注的焦点。另外,通过意大利广播电视台结识了乌贝托·艾科等艺术家与文化人士。1950年代后期,他们一同探讨语言学中的语音、声音与意义的界限等问题,并深入研究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艾科受到乔伊斯作品的启发,提出了“开放式作品”的艺术理论,即一部艺术作品是一个综合体,创作者可以从其中任何一种可能的角度与思路对自己的理解予以阐发。志同道合的朋友所持有的艺术理念也对贝里奥的创作有重要启发。

贝里奥认为,音乐创作所运用的材料无论是电子音乐(如《乔伊斯礼赞》)还是传统乐音(如《顺序》),音乐要素所具有的张力或者来自于音响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来自于不同层次上的交织。他对音乐独到的理解使得这些结构要素明显构成了对位化结构。贝里奥认为,把这种空间化的音乐构建为舞台上的戏剧形式,其实也就是在音响结构之外增加另外一个维度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音乐理想的本质。由此,将戏剧与纯音乐进行了有机的联系,也使接受者在听觉上对音响的接受与在心灵中对意义的思考,达到更为直观的融合。他对传统的歌剧形式以及这些戏剧化声乐作品表演的环境,从观念上进行了大胆的拓展。第一部舞台化声乐作品《经过》具有丰富的声部层次,而这种丰富与简朴的视觉效果产生了多维的对比。

1961年贝里奥开始在美国从事教学活动,并继续探索这种实验性剧院作品。此阶段的作品依然从传统歌剧观念的角度出发,实现戏剧冲突和完成自身的戏剧功能;并力图提升舞蹈在音乐戏剧中的地位,如通过舞蹈演员从剧场黑暗处逐渐涌入的手法,给视觉造成更为直接的冲击。他在作品中对所有可能构成戏剧的要素的潜能所进行的挖掘,促使观众对戏剧的阐释角度与手法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