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钢琴艺术史(音乐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钢琴

如前所述,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各有所长,但都无法尽如人意。18世纪初,随着欧洲大陆音乐的迅速发展,人们寻求一种兼有两种古钢琴之长而又能避其短的新的键盘乐器,它应该可由演奏者直接用手指弹出轻响变化,而且能产生较大的音量。钢琴的问世恰好符合了当时人们的这一愿望。钢琴的原名“pianoforte”,意为“轻重琴”,取弹奏者可用手指弹出轻、重音之义。后人将forte删去,缩写为piano。其实后来的钢琴发音愈来愈响亮,似乎应当把piano删去,保留forte作为钢琴的名字才妥。但不管怎样,今天piano已成了钢琴约定俗成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并不是诞生在古钢琴势微之时,而是在古钢琴盛行的同时应运而生的。由于刚刚问世的钢琴性能还不完善,音质较粗糙,音量与音域也还未超过羽管键琴,所以它一开始并未取得键盘乐器中的主导地位,而与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并存了数十年。因此,直到古典时期,许多作曲家在写键盘乐曲时仍不指定用何种乐器演奏其作品。不仅海顿的大量奏鸣曲以及莫扎特的早期奏鸣曲可以在羽管键琴上弹奏,就连贝多芬青年时代的钢琴奏鸣曲,比如《月光》奏鸣曲也标着“为钢琴或羽管键琴而作”的字样。18世纪的键盘演奏家一般都同时会演奏楔槌键琴、羽管键琴、钢琴、管风琴等好几种乐器,大多能掌握各种乐器的特点。另外,当时的作曲家在创作时更注重乐思的展开和乐曲的结构,对声音色彩的要求不如后世音乐家那么精细,所以在乐器的使用上也不作严格限定。

钢琴虽然诞生于18世纪初,但是直至1850年左右才最后确立了现代钢琴的形制。为了便于说明钢琴在这150年期间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我们暂且把1850年之前的钢琴称作近代钢琴。

近代钢琴

用麂皮包裹的木槌击弦是钢琴的标志和特点,这一槌击原理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杜西马琴。德国人潘塔利恩·赫本斯特赖特(1669—1750)带着类似杜西马琴的潘塔利恩琴在欧洲各地演奏。这种“琴槌向下击弦”的原理给予古钢琴制造家很大的启发。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首先将这一原理用于羽管键琴,在1709年制作出一架被称为“有轻重音变化的古钢琴”(Klavicembalo piano e forte)。图四为克里斯托福里1726年制造的钢琴,现存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乐器博物馆。

figure_0017_0005

图四 近代钢琴

这就是早期的钢琴,其外形与三角形拨弦古钢琴很相似,只是发音方式截然不同。声音的轻重取决于手指下键速度的快慢。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进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大大加快了槌击弦的速度。早期的钢琴由于木支架的张弦能力较差,每键只有两根弦,音量共鸣不大,也没有音栓和踏板,音色单一,遭到不少音乐家的反对。德国管风琴制作大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1683—1753)制造的第一架德国钢琴就受到约·塞·巴赫的批评,认为“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西伯尔曼这架经改进后的钢琴,20年后经巴赫再度试奏才得到认可。

1726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另一种钢琴(现陈列在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的博物馆),装有一个由手操纵的音栓,叫做unacorde,也就是今天钢琴上弱音踏板的前身。这是一种减小音量的装置,只让两弦之一发音。此后在18世纪相当长的时期中,钢琴上又逐渐增加了能够模仿竖琴、双簧管,甚至铃钟和三角铁声音的音栓,但效果都不如另一种制音音栓好。制音音栓的创造是西伯尔曼对钢琴改革作出的重大贡献。他利用手动音栓使全部制音器离开琴弦(相当于现代钢琴上右脚延音踏板的作用)让钢琴发出丰富、圆润和连贯的声音,更加动听。所有的音栓最初都由演奏者的手操纵,后来改为膝操纵,最后才成为脚踏板。因此18世纪的钢琴上不少都装有多个踏板,除了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外,还有用以模仿其他乐器的花式踏板。这种花式踏板后来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被认为是幼稚的玩意儿,令演奏者无法施展手指直接控制声音的能力,于是钢琴上最终只剩下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可以说,延音踏板的出现是钢琴制作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钢琴的音色比古钢琴大为丰润饱满。踏板的魅力到了19世纪钢琴音乐家手中将会焕发更大的异彩。

钢琴虽然诞生在意大利,但是在这个格外偏爱声乐艺术及弦乐艺术的国度却遭到冷遇,反倒是在德国、奥地利和英国迅速成长。至18世纪中叶,钢琴的制作工艺在这些国家不断更新,性能日趋完善。钢琴制作家们推出了具有不同机械性能和不同音响效果的钢琴。其中以德、奥国家的“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和“英国式击弦机”钢琴为两大不同的钢琴制作流派。

“维也纳式”钢琴的机件灵活,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制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亮,深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喜爱。

德国奥格斯堡的约翰·安德烈斯制作的“施泰因”和“瓦尔特”钢琴都属于维也纳式钢琴。

figure_0018_0006

图五 “施泰因”钢琴

“英国式”钢琴首先由1760年来到英国的约翰内斯·楚姆佩制作。这种钢琴最初是长方形状,触键感觉较重,琴键反弹较迟钝,但是由于琴弦粗(一音三弦),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著名意大利钢琴家M·克莱门蒂就是在这种钢琴上形成动力性演奏技术及真正的连奏(legato)风格的。后来英国钢琴制作师J·布劳德伍德又对这种钢琴作了重要改进,用金属支弦架代替过去的木质支弦架,音域扩大到五组半八度,钢琴的声音更为明亮丰满,大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素来对“维也纳式”钢琴颇感不满的贝多芬对“布劳德伍德”钢琴向往已久,直到1818年才实现这一愿望。他著名的巨作—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为槌击钢琴而作”)正是在喜获“布劳德伍德”钢琴之后写下的。其气势之宏伟,技术之辉煌,令人震惊。新的乐器、新的音响世界为作曲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之乐思涌动,翱翔于中。随着音乐风格的演变,“英国式”钢琴逐渐以压倒优势胜过了近似古钢琴的“维也纳式”钢琴。

figure_0018_0007

图六 “布劳德伍德”钢琴

近代钢琴的下一步重大改革是由钢琴制作业的后起之秀法国的艾拉德(Erard)完成的。艾拉德于1821年在巴黎发明了装有弹簧的复震式击弦机。它能使手指在完全离开琴键时再快速重复弹奏同一个音。这不仅为手指的同音反复弹奏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由于琴键反应快,指尖力点容易找到。这种钢琴可以让手指在触键过程中感觉到两个层次,手指控制键盘的灵敏度大大提高,从而使音色的层次更为精细。著名钢琴大师肖邦、李斯特的高超的演奏技艺正是在这种装有复震式击弦机的钢琴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1826年英国制作师亨利·帕普创用了毛毡包裹木芯的琴槌,比起原先的麂皮更富有弹性。琴槌在击弦时发出更温暖、更圆润的音色。

至此,钢琴内部机件主体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以后所作的改革主要是指钢琴材料上的改进。

1811年英国人罗伯特·沃纳姆设计出第一架与现代立式钢琴原理一样的立式钢琴,由于立式钢琴体积小巧,价格便宜,可以大批生产,使这一乐器终于进入了中产阶级的百姓家庭,钢琴开始在欧洲各国普及。人们称19世纪为钢琴音乐的黄金时代,这是与钢琴乐器的改革与普及分不开的。随着立式钢琴的普及,长方形钢琴退出了历史舞台。延用至今的只有三角形平台钢琴和立式钢琴。

现代钢琴

1850年德国钢琴制作师海因里希·斯坦威移居美国,1853年在纽约创立斯坦威父子公司。他们融各国制琴师的成果为一身,完成了现代钢琴结构的原形,其中包括交叉排列的琴弦、整块铸铁的支架、复震式击弦机和毡包木芯的琴槌头。琴弦由过去的平行直排改为交叉斜排后,琴弦加长加粗,音域扩大到七组半八度;又由于整块铸铁支架取代了原先的木质或金属支架,琴弦的张力大为提高,声音之宏亮饱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1874年现代钢琴上又增加了一个持续音踏板(sustaining pedal),可以让踏板踩下之前所弹的那些音延续下去,而其余的音则不受这踏板的影响。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作品中所要求的层次变换无穷的钢琴声音色彩,就可以通过这种持续音踏板的效果来达到。

从19世纪末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除了对现代钢琴的音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外,并未对乐器本身作出重大的改革。20世纪初曾风靡一时的自动钢琴也很快被唱机、录音机淘汰。然而20世纪下半叶,钢琴遇到了键盘乐器的新劲敌——电子琴。

电子琴(Electronde)

电子琴是20世纪运用电子技术控制的键盘乐器,电子琴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音响空间。它不仅可以模拟人声独唱、合唱、各种乐器及交响乐队,还能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和各种节奏,甚至还能模拟宇宙空间的音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由机械装置操纵,而不是由演奏者的指触来变化。虽然演奏者的劳动力被大大解放,但是乐器和人之间的关系处在最间接的状态下,人难以通过电子琴来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电子琴最终还是无法取代钢琴的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