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风琴
提起管风琴(organ),人们总会联想到西方天主教或基督教那庄严神圣的教堂音乐。其实,管风琴最初并不是教堂的专用乐器。在公元8世纪以前,任何器乐都被天主教教会视为“魔鬼的声音”而被禁止。从公元9世纪起,管风琴才被允许进入教堂,而且只准用于为人声伴奏。11世纪以前,管风琴在宫廷中比在教堂中用得更广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6世纪末)以后,它作为宗教乐器的地位才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管风琴是键盘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管风琴的基本构造原理是:由人工气流吹奏置于琴上的各根音管而发音,琴键则用于控制传送或者关闭气流。
古代管风琴
公元前250年在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已建有“水力管风琴”。它由音管、琴键、风袋和风箱组成,演奏时先通过风袋将空气引入风箱之中并在风箱内注入清水使空气压缩,然后按动风箱与音管之间的琴键,打开各个音管。风箱内的空气乘虚而入,振动管内的空气而发出声音。这种管风琴的声音嘹亮刺耳,往往为古代罗马人的戏剧表演和击剑、竞技活动伴奏助兴。
古代的管风琴发展缓慢,到公元800年时,仍然庞大而笨重。根据荷兰乌特莱赫特城的圣诗集(Utechf Psalte)的图文所载,管风琴只有8根音管,两个僧侣坐在键盘旁按键,另有四个僧侣站在与风箱相通的、类似跷跷板的长木条上不断跳动,往风箱内送气。那两个按键的僧侣还不时催促他们加紧送气。
到了公元980年,管风琴已越来越大。英国温彻斯特(Winchester)建造的一个巨型管风琴据说有10个键,400个音管,26个风箱。管风琴由两个人演奏,七十个人操作风箱。他们累得满头大汗,根本不可能享受音乐的愉悦。这种管风琴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远在几公里外就能听见。近处的观众不堪忍受这种轰鸣声,纷纷以手掩耳。这样的“音乐”不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来说,都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一种享受。
中世纪管风琴
所幸的是,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人们逐渐改革研制了一些小型的管风琴。大约在中世纪(13—15世纪间),除了教堂中的大型管风琴外,还有两种小型的,即便携式和固定式管风琴。便携式管风琴体积很小,可随身携带。有时就用一根皮带挂在演奏者的颈部。它只有一排音管,右手按键,左手拉风箱。固定式管风琴亦可携带,但演奏时必须固定在桌子或底座上,靠别人拉动风箱来送气。小型的管风琴在中世纪时已进入家庭,而大中型的固定式管风琴则多半用于教堂。由于管风琴设有众多音管,它音量宏大,音色饱满,持续音气息宽广,和声效果丰富,复调表现力强,适宜营造庄严、神圣、肃穆的气氛。因此,安装管风琴的教堂日渐增多。
从14世纪末起,管风琴上出现了二层手键盘,有的还加了足键盘,用以增加音域和调节音量。但在15世纪以前,中世纪的管风琴都尚未装置供演奏者改变音色用的变音音栓。音管的长度尽管不一,管径却相等。因此在同一音区内的音色无法作出变化。
巴洛克管风琴
变音音栓的加入,是管风琴制作史上的重大突破。由于增加了独奏声部的音栓和较轻柔声音的音栓,管风琴的声音开始变得多样化了。到16世纪,教堂大管风琴已与今日的管风琴大致相同。巴洛克时期(17—18世纪)可说是管风琴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管风琴已发展得相当完善,有包括主音栓或哨管音栓、混合音栓(上方泛音与基础音一起响出以增添色彩)和簧管音栓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音栓。由这些音栓调节的音色变化是截然分明的,没有中间过渡层次,但每种音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巴洛克管风琴保持了早期管风琴嘹亮辉煌的音响特点,但声音却要悦耳得多。它既可表现对位线条的混合声响,也可表现独奏声部的单一音色。巴洛克管风琴在低声部已有两层足键,高声部有了五层手键盘,音域大大扩展。
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音乐在德国进入了黄金时代。管风琴音乐真正成了宗教音乐的代表。可以说,宗教音乐最繁荣的时期也就是管风琴的鼎盛时期。德国音乐家约·塞·巴赫和亨德尔都是当时杰出的管风琴音乐大师。这一时期的管风琴制作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也有很大意义。欧洲工业革命以前,管风琴和时钟并列为最复杂的机械装置,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18世纪中叶以后,教会势力衰退,音乐走向世俗化,主调音乐兴起。随着古钢琴的占据优势和近代钢琴的崛起,管风琴在音乐史上风光不再,甚至连巴赫的管风琴音乐也逐渐被人淡忘。管风琴师不再纯粹为教堂服务,他们也可以自由地在剧院和音乐会上演奏。
电力管风琴
19世纪20年代以后,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重新发现和整理了约·塞·巴赫的作品,巴赫的管风琴音乐又得以上演。管风琴音乐有了新的起色,这一方面与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的确立有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管风琴的装置比巴洛克时期复杂而先进了。19世纪人类发明电以后,管风琴结束了用人力拉动风箱的历史,进入了电力控制风箱的时代。从此,管风琴加上音栓,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笛管发出的音色类似木管乐器,簧管发出的音色类似铜管乐器;这种音色变化极其丰富而且层次细腻,一架管风琴堪与一支交响乐队相比。这一切正好符合了19世纪浪漫时期人们对音响色彩的审美追求。许多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如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弗朗克、圣-桑等都把管风琴当作单人演奏的交响乐队,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亲自演奏。但是浪漫时期的音乐家用电力管风琴演奏的巴赫、亨德尔的作品,则由于色彩过于浓重,又加进了19世纪钢琴炫技大师们的许多华彩性风格,反而丧失了巴洛克时期原汁原味的古朴特点。
20世纪20年代在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管风琴的兴趣从模拟性转向本原性。欧洲现有的许多巴洛克管风琴都是在本世纪仿造18世纪的样式建造的。人们恢复了管风琴固有的面目,在巴洛克管风琴上演奏巴赫、亨德尔等大师的作品,深受一大批听众的喜爱。
琉特琴(Lute)
在键盘乐器的大家族中,管风琴是钢琴的近亲,而另一种不属于键盘乐器类的弹拨乐器琉特琴则是钢琴的远亲。琉特琴是古埃及乐器,外形类似吉他(Guitar),14世纪传至西班牙、意大利及西欧各国。15—17世纪作为与宗教乐器管风琴相对应的世俗乐器在欧洲盛行,直到17世纪末最终为古钢琴所排挤。琉特琴的音质特点与后来的羽管键琴相近,并擅长表现装饰音、分解和弦快速走句等。其作品体裁大多由世俗性歌曲与舞曲改编而来,织体松弛,以变奏曲和组曲为主,对于日后古钢琴音乐脱离管风琴的音乐风格很有影响。
图一 琉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