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3 博采众长的系统性心理治疗
家庭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与当时的儿童指导运动、团体治疗、对重性精神病的心理干预等发展密不可分。
与有儿童和青少年的家庭一起工作,是家庭治疗各个模式都非常重视的部分。自从“中德班”的家庭治疗培训项目开展以来,结构式家庭治疗、Satir模式家庭治疗等培训在国内都渐入常态,走向正轨。连续性、系统性的培训,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心理治疗师。可惜的是:经典的学院式培训,让新入行的心理治疗师眼界比较狭窄,常常固着于培训中老师所教的知识,鹦鹉学舌式地只会用有限的招数,还常常自认为自己才是“正统”。
本书的出版,正好可以帮助咨询师扩展思路和技术,灵活地将系统思维与面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工作结合起来。临床工作,强调的是实践中的智慧,本书作者在书中介绍的方法技巧,除了让人大开眼界外,也真的会给治疗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到书中约亨·施魏策教授写的序,我突然想起2004年他来深圳给“中德班”第二期培训上课前,在香港中文大学办的一天的工作坊。当时我正好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因此全程参与和协助了他的工作坊。
在此之前,我认识的约亨·施魏策是一个高大、热情、留着卷发、常常不拘小节的并不“严谨”的德国人。知道他曾经在美国学习过Satir模式家庭治疗,我想他可能像“人”的部分多于像“学者”的部分。而在那天的工作坊里,我发现他还有像“音乐家”或者“艺术家”的部分。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把参加者分成不同的声部群,来表现不同的抑郁所表达的状态。他在中间指挥,一时间大厅里此起彼伏、“群魔乱舞”,后来慢慢变成一种很奇特的旋律。
我当时在心里也暗暗琢磨,这是心理治疗吗?这是家庭治疗吗?后来在深圳的培训中,他也采用了不少新颖的方式教学,例如,用“家庭太极”来表现家谱图,用一次性纸杯来铺排家庭雕塑,用照片来进行咨询和教学,等等。
现在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我开始理解了在他们HelmStielin研究所,所有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都在连贯性地进行着,大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经年累月之后,必有累累硕果,这也是我们国内同行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多一点博采众长,少一点“国内第一人”。是为序。
陈向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原组长
2021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