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包括体格的发育和语言动作的发育两个方面。一般以“生长”表示形体量的增长,“发育”表示功能活动的进展。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如小儿生后2个月,能对别人的声音、笑貌有所反应,4、5个月能翻身,6个月能坐,7个月能爬,10个月能立等。《千金要方》中说:“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髌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
小儿的生长发育,在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约40周。孕期28周到出生7天止,则称为围产期。此期当注意养胎、护胎。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此期应注意寒暖调护。
婴儿期从出生28天到1周岁,亦称为乳儿。此期当加强护养,固真气,按时预防接种。
幼儿期从1~3周岁。此期要做好防护工作和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
幼童期从3~7周岁,亦称学龄前期。此期应进一步做好保育工作和开展适应他们的文体活动。
儿童期从7~12周岁,亦称学龄期。此期学校和家庭注意配合,应重视对儿童德、智、体、美的教育。
小儿是否健康,可根据健康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而总结出来的生理常数进行衡量。
体重:小儿初生体重平均约为3公斤,其后的推算公式为:
1~6个月:体重(克)=3000+月龄×600
7~12个月:体重(克)=3000+月龄×500
1岁以上:体重(千克)=8+年龄×2
在正常情况下,其波动范围不超过±10%。体重的测量当在清晨空腹排尿之后。
身长:小儿初生身长约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增长25厘米,第二年增长10厘米,2岁以后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身长=周岁数×5+75
测量时,3岁以下可用卧位,3岁以上可用立位。如身长低于正常的30%以上,要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头围:新生儿头围平均约34厘米,半年内约增长8厘米,后半年约增长4厘米,第二年又增长2厘米,5岁以后接近成人。头围过小,常为脑发育不全所致的小头畸形;头围过大,可能为脑积水。
胸围:出生时胸围约32厘米,第一年约增长12厘米,第二年约增长3厘米。1岁内胸围常小于头围,1岁时胸围与头围几乎相等,2岁后胸围大于头围。佝偻病和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在出生后2~4个月(部分小儿在出生时已关闭);前囟(位于顶骨与额骨之间,呈菱形)关闭时间在出生后12~18个月。囟门早闭,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小头畸形;囟门晚闭,头围大于正常者,多见于佝偻病或脑积水。
牙齿:小儿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如出牙过晚,多见于佝偻病。一般1岁时出8个牙,1岁以后出上下左右第一乳磨牙,1岁半出尖牙,2岁出第二乳磨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6~7岁开始换为恒齿,并长出第一恒磨牙,12岁以后长出第二恒磨牙,12~15岁长满28颗恒齿,17~18岁长出第三恒磨牙(又称智齿,也有始终不出者)。6~24个月正常小儿的牙齿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1~3个月45~40次/分,4~6个月40~35次/分,6~12个月35~30次/分,1~3岁30~25次/分。
脉搏:新生儿~1岁160~150次/分,1~3岁120~100次/分,3~5岁110~90次/分,5~7岁100~80次/分,7~12岁90~70次/分。
血压:1岁以上小儿收缩压可按年龄×2+80(毫米汞柱)来计算,舒张压为收缩压的1/2~1/3。
动作的发育方面:一般在1个月睡醒后能作伸欠动作,2个月俯卧时开始抬起头来,3~4个月俯卧时能抬起前半身,6个月能翻身,7个月能独坐,9个月会爬并能扶栏杆站立,1岁时能独自站立并能在搀其一只手时行走,1岁半左右能独自行走,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能登梯、跳跃。其动作的发育为逐渐有力、精细和准确,如在5个月时眼和手的动作取得协调,9~10个月时拇指和食指能拈取细小物件,15个月后动作更为细巧准确。
语言的发音方面:一般在4个月会笑,5~6个月能发单音,7~8个月能发出复音,10个月以上能发比较复杂词意,1岁以后能说日常简单用语,2岁以后能简单交谈,4~5岁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意思,7岁以上能较好掌握语言。
古代医家曾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提出“变蒸”之说,认为“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是指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是指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以说明小儿“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蒸蒸日上的全面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