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学与文献论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宋刻《南宋群贤小集》版本发微

南宋书商陈起(? —1255)及其子续芸,在都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棚北大街睦亲坊南开设书籍铺①,刊刻大量唐人诗集和南宋江湖诗人小集,俗称“书棚本”,对宋末晚唐诗的传播与江湖诗派的发展贡献巨大。作为选本的《江湖集》,由于江湖诗祸遭到禁毁,早已散佚,经笔者辑录,现存诗人33家(含佚名及无名氏4家)、作品65首②;而陈起父子刊刻的各种江湖小集,在宋、元时期曾以《江湖前、后、续集》为名汇编在一起,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多有征引,明代中期《晁氏宝文堂书目》尚有记载③,其后下落不明。明、清之际的藏书家,如毛晋、曹寅、朱彝尊等,重新搜罗这些散佚的江湖小集,或为宋刻原本,或为影抄宋本,或为传抄本,多则数十种,少则几种,命名为《南宋群贤小集》《宋人小集》或《江湖小集》等。其中以曹寅旧藏宋刻本《南宋群贤小集》影响最大,该本在清代时隐时现④,1946年经上海来青阁书商杨彭龄售给国立中央图书馆,现藏台北“国家图书馆”,是存世宋刻江湖小集的最大宗收藏。1972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出版,于学者最为便利。但有关《南宋群贤小集》的版本及其与江湖诗派的关系,尚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一、宋刻《南宋群贤小集》并非全是书棚本

《南宋群贤小集》58种95卷,台北“国家图书馆”定其版本为“宋嘉定至景定间(1208—1264)临安府陈解元宅书籍铺递刊本”,这一著录大致准确,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民国时期发现此书的书商杨彭龄在书后撰有长篇跋文,认为此书“十之八九为陈氏书棚刻本,十之一二则非其所刻也。如《方泉诗集》之字大悦目,《学诗初稿》之写刻精妙,与袁寒云氏影印之《友林乙稿》仿佛若出一手。此二种在邓氏影印之时,均将板匡缩小,与棚本相同,我人已无从识别之矣。而《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则‘师孙奉直命工刊行’,为邓本之所无,而字体奇古朴质,尤世所未见者也”①。杨彭龄精通版本目录之学,他凭经验作出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故其真知灼见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仍以为《南宋群贤小集》所收58种江湖诗集都是陈起所刻书棚本。

上文提到,陈起父子所刻书棚本的显著特征是有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或者行款为每半页十行十八字。以这两个基本条件来考察宋刻本《南宋群贤小集》,符合书棚本条件的有51种,与书棚本特征不符的有7种。现分作三组来讨论。

(一)有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且行款为“十行十八字”者13种

高翥《菊小集》一卷、戴复古《石屏续集》四卷、姜夔《白石道人诗集》一卷附二种、刘过《龙洲道人诗集》一卷、林尚仁《端隐吟稿》一卷、陈必复《山居存稿》一卷、毛珝《吾竹小稿》一卷、林希逸《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林同《孝诗》一卷、刘翼《心游摘稿》一卷、武衍《适安藏拙余稿》一卷《乙稿》一卷、李龏《翦绡集》二卷《梅花衲》一卷、陈允平《西麓诗稿》一卷

以上13种宋人小集,既有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图4 1),行款也是“十行十八字”(图4 2),是最典型的书棚本。

图4-1 书棚本《吾竹小稿》序后牌记

图4-2 书棚本《吾竹小稿》

(二)无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但行款是“十行十八字”者38种

邓林《皇荂曲》一卷、胡仲参《竹庄小稿》一卷、高似孙《疏寮小集》一卷、刘翰《小山集》一卷、张良臣《雪窗小集》一卷、俞桂《渔溪诗稿》二卷《乙稿》一卷、张弋《秋江烟草》一卷、叶绍翁《靖逸小集》一卷、危稹《巽斋小集》一卷、葛起耕《桧亭吟稿》一卷、李涛《蒙泉诗稿》一卷、余观复《北窗诗稿》一卷、释斯植《采芝集》一卷《续集》一卷、沈说《庸斋小集》一卷、陈鉴之《东斋小集》一卷、刘仙伦《招山小集》一卷、杜旃《癖斋小集》一卷、施枢《芸隐横舟稿》一卷《倦游稿》一卷、吴汝弌《云卧诗集》一卷、许棐《梅屋诗稿》一卷《融春小缀》一卷《梅屋第三稿》一卷《梅屋第四稿》一卷、葛天民《葛无怀小集》一卷、张蕴《斗野稿支卷》一卷、吴惟信《菊潭诗集》一卷、敖陶孙《臞翁诗集》二卷、邹登龙《梅屋吟》一卷、赵希㯝《抱拙小稿》一卷、朱继芳《静佳乙稿》一卷《静佳龙寻稿》一卷、赵崇《鸥渚微吟》一卷、黄大受《露香拾稿》一卷、王琮《雅林小稿》一卷、利登《骳稿》一卷、徐集孙《竹所吟稿》一卷、姚镛《雪蓬稿》一卷、何应龙《橘潭诗稿》一卷、陈起《芸居乙稿》一卷、释永颐《云泉诗集》一卷、陈起《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前集一卷后集三卷续集一卷、陈起《前贤小集拾遗》五卷

以上38种江湖小集和宋诗总集,虽然没有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但行款、字体都与书棚本相同,且其中有陈起本人著述3种,其余多种诗集也有与陈起交游唱和之作,可以基本确定为书棚本。

(三)无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且行款不是“十行十八字”者7种

1.王同祖《学诗初稿》一卷

王同祖,字与之,号花洲,浙江金华人,约生于嘉定十二年(1219)。嘉熙二年(1238)入金陵幕,嘉熙四年(1240)在建安郡斋编成《学诗初稿》,主要收录端平三年(1236)至嘉熙二年(1238)间所作诗。台北“国家图书馆”著录此集为临安府陈解元宅书棚本,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理由有三:首先,书棚本的典型版式为“每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目前所能见到的有陈(解元)宅书籍铺牌记的宋刻唐人小集10种、宋人小集14种,其行款都是“十行十八字”,无一例外;但《学诗初稿》的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与书棚本完全不同,字体也不相似;其次,宋刻本《学诗初稿》的版心有两位刻工名:吴清、蔡庆,据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吴清和蔡庆都是南宋福建建宁地区刊工,二人多次合作刻书,如宋咸淳元年(1265)吴革刊本《周易本义》、宋咸淳间建宁府刻《陶靖节先生诗注》,都有二人的共同参与①。在古书版本鉴定中,刻工是最权威的证据之一;最后,《学诗初稿》卷末有王同祖自跋,署“嘉熙庚子月正元日金华王同祖书于建安郡斋”,说明当时王同祖恰好在建安,而该地是福建刻书中心之一,王同祖不可能舍近求远去临安府刊刻。因此,据刻工和王同祖自序可定此书版本为嘉熙四年(1240)建安刻本。

2.释绍嵩《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

释绍嵩,号亚愚,庐陵人,绍定五年(1232)住嘉禾大云寺(旧址在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是绍嵩于绍定二年秋,自湖南长沙出发,漫游江浙作所集句诗,绍定五年八月,与永上人共同编录而成。该书宋刻本“每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版式与书棚本不同,字体古朴,刊刻精美(图4 3)。卷末有“嘉熙改元丁酉良月/师孙奉直命工刊行”二行,说明是嘉熙元年(1237)由其师孙(指弟子之弟子)奉直募工刊刻,地点应当是在嘉兴,故字体风格与临安刻本不同。

图4-3 宋刻本《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

图4-4 宋刻本《学吟》

3.朱南杰《学吟》一卷

朱南杰,丹徒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淳祐十年(1250)为海盐监税官,二年后转市舶官。宋刻本《学吟》的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图4 4),与书棚本不同,但接近《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尤其是鱼尾的花样修饰,与之如出一辙,字体也很相似,疑为同一地区所刻。《学吟》卷末跋文自署“淳祐戊申中和节南杰书于澉川酒边”,戊申是淳祐八年(1248),澉川为海盐县澉浦港地名,而澉浦是宋代市舶司之一,朱南杰曾任澉浦市舶官。由此可见,此集应当是淳祐八年前后朱南杰在海盐为官时所刻。海盐县也属于嘉兴,这就为《学吟》与《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版刻风格一致的原因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释。

4.周文璞《方泉先生诗集》三卷

周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山东阳谷人。宁宗庆元中为溧阳县丞,后官内府守藏史,以事去官,卜居苏州凤山。周文璞为江湖诗人中较年长者,卒于嘉定十四年(1221)。宋刻本《方泉先生诗集》版式为“每半叶八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属于大字本,字体风格与书棚本完全不同。上文提到,杨彭龄跋称《方泉先生诗集》与《学诗初稿》的板框大于普通书棚本。由此可见,《方泉先生诗集》应当不是陈起所刻。至于该书刻工“陈祥、叶青、李生”等,在南宋前期、中期的几个不同地区出现过,目前尚不能准确考证其共同活动年代和地域。

5.叶茵《顺适堂吟稿》甲集一卷、乙集一卷、丙集一卷;丁集一卷、戊集一卷

叶茵,字景文,笠泽人,居姑苏,约生于庆元六年(1200)。《顺适堂吟稿》按天干分五集,并非刻于同一时期。甲、乙、丙三集版式为“每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笔画纤细,刊刻较草率,甲集有刻工“刘引”,其活动地域不详;丁、戊二集稍有不同,行款为九行十八字,笔画稍粗,刻字工整。因此,《顺适堂吟稿》的版本存在三种可能:或者前三集是书棚本,后二集不是;或者都是书棚本;或者都不是书棚本,目前还很难下定论。

6.薛嵎《云泉诗》一卷

薛嵎,字仲止,一字宾日,永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有《云泉诗》一卷,卷首有淳祐九年(1249)五月赵汝回序。此集版式为“每半叶九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与书棚本稍异,但字体风格与书棚本很相似。刻工有二名:周世昌、钟惟一,尚未查到二人有其他刻书记录。是否为书棚本,还有待考证。

7.黄文雷《看云小集》一卷

黄文雷,字希声,号看云,江西南城人。淳祐十年(1250)进士,辟临安酒官。宋刻本《看云小集》行款为“十行十六字”,但版式、字体皆与其他书棚本江湖小集相近。刻工“何允”,暂未查到相关资料。黄文雷与陈起交情甚好,陈起去世后,黄文雷有《挽芸居》诗:“海内交游三十年,临分我到卧床前。西湖一叶西风落,泪尽秋风松下阡。”①《看云小集》有黄文雷自序:“芸居见索,倒箧出之,料简仅止此。自《昭君曲》而上,盖经先生印正云。”②据此,陈起曾向黄文雷索稿,并为之订正若干首诗,故《看云小集》可能被陈起刊刻过,但后来又增补了《昭君曲》以下的诗。这个增补重刻本,行款不同,目前难以确定是否为书棚本。

综上所述,台北“国家图书馆”著录《南宋群贤小集》为陈解元宅刻书棚本,但其中7种诗集的版本值得怀疑,尤其是《学诗初稿》《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学吟》和《方泉先生诗集》4种,可以确证不是书棚本。

二、江湖诗集刊刻与传播情况的新认识

陈起父子所刻大量江湖小集,在宋末至明初曾以《江湖前、后、续集》丛刊形式流传,自明末以来以《南宋群贤小集》《江湖小集》等汇编形式流传。笔者曾据《永乐大典》及相关材料,考证目前所知《江湖前、后、续集》丛刊至少收录90种小集③,其中有30多种见于宋刻本《南宋群贤小集》,故推测《南宋群贤小集》是在《江湖前、后、续集》散佚后重新汇集和命名的江湖小集丛刊。笔者目前仍然坚持这一观点,但由于新发现宋刻《南宋群贤小集》中混入了其他地区刻本,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有意思的是,上文提到的7种诗集既见于宋刻《南宋群贤小集》,又见于《永乐大典》残卷引《江湖前、后、续集》,其中《云泉诗》《看云小集》属于《江湖后集》; 《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顺适堂吟稿》属于《江湖续集》; 《学诗初稿》《学吟》和《方泉先生诗集》也见于《江湖集》丛刊。以《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为例,宋刻《南宋群贤小集》中的版本是嘉熙元年(1237)嘉兴大云寺僧奉直刊本,但现存《永乐大典》残本《江湖续集》征引绍嵩诗9首,其中《待舟西兴遣闷》一首明确标明出自《江浙纪行集句》,那么,《南宋群贤小集》中的《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与《江湖续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一种可能的假设是,嘉熙元年嘉兴大云寺僧奉直刊刻的《江浙纪行集句诗》是该书的最早刻本,行款为八行十六字,此书很快流传到临安府,引起江湖诗人关注,陈宅书籍铺重新刊刻为十行十八字本,编入《江湖续集》丛刊,但陈起刻本已经亡佚,仅见于《永乐大典》征引,明末清初藏书家汇编《南宋群贤小集》时,混入了嘉熙元年僧奉直刊本《江浙纪行集句诗》等少数其他地区刊刻的诗集;另一种可能是,《江浙纪行集句诗》等行款不同的其他地区刻本,没有在临安府翻刻,宋元时期的藏书家将不同时期和地点的宋刻江湖小集汇聚一起,编成《江湖前、后、续集》,绝大多数是十行十八字的书棚本,但混入了少数其他刻本,《江浙纪行集句诗》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二种假设,使得我们能够重新认识江湖小集在南宋的刊刻与流传情况。在江湖诗派发展史上,陈起父子居功至伟,他们通过四十余年的努力,在临安府打造了一个编纂、刊刻、销售江湖小集的集散中心。但我们不能过分迷信“陈宅书籍铺”这块金字招牌,以免陷入认识误区:其一,误以为陈起父子所刻宋人小集都是江湖诗集;其二,误以为所有的江湖小集都是陈起父子所刻,忽略其他地区刻书者的贡献。关于前者,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在考察江湖诗派名单时已经有所澄清,如岳珂《棠湖诗稿》一卷、郑清之《安晚堂诗集》十二卷,尽管都有陈宅书籍铺牌记,是典型的书棚本,但并不将二人视为江湖诗人①。至于后者,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王同祖《学诗初稿》为例,现存宋刻本是嘉熙四年(1240)建安刻本,但长期被误认为书棚本。事实上,只有当建安刻本流传到临安之后被翻刻,才成为书棚本,最终被收入《江湖前、后、续集》丛刊。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既然江湖小集很畅销,其他书商也会积极参与,陈起父子不可能形成行业垄断。尤其是那些很受欢迎的江湖小集,不可能只出版一次,必定会在不同的地区不断翻刻,从而传播得更加广泛和久远。

除了刊刻江湖诗人小集,建宁地区的学者和书商也编刻了一些与江湖诗风接近的选本,现存最主要的是《诗家鼎脔》。该集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江湖诗人作品,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如宋张端义《贵耳集》载:“余有《挽晋仙诗》,载《江湖集》中。”②虽然《江湖集》早已散佚,但张端义《挽晋仙诗》完整地保存在《诗家鼎脔》中;又如,《永乐大典》卷九〇三“诗”字韵引《江湖集》天台徐氏《偶题》,没有注明“天台徐氏”是谁,但此诗在《诗家鼎脔》署“天台徐似道渊子”。由此可见,《诗家鼎脔》与《江湖集》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卞东波考证,《诗家鼎脔》的性质是一部体现江湖诗派诗风的微型选本,且编者肯定与南宋福建的文化圈有关系(《诗家鼎脔》所选福建籍诗人约三分之一),有可能是建安人黄昇③。除此之外,浙江衢州的诗选家郑景龙,也曾编有《江湖诗续选》,该书已亡佚,仅见于方回《瀛奎律髓》引陆九渊《和鹅湖教授韵》异文一句④。结合本文考证的《学诗初稿》刊刻于建安,《学吟》刊刻于海盐,《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刊刻于嘉兴等,可以说,在江湖诗风最兴盛的时期,以临安府为中心,很可能已经形成遍布两浙东、西路和福建、江西的江湖诗集编选、刊刻、流通网络。从这个角度来看,宋刻《南宋群贤小集》的版本问题,对我们了解江湖诗集的刊刻与传播情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① 参见本书第一章。

② 参见本书第二章。

③ (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卷上:“《江湖前、后、续集》,宋刻。”载冯惠民、李万健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737页。

④ 关于《南宋群贤小集》在清代的流传,参见费君清《〈南宋群贤小集〉汇集流传经过揭秘》,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 《宋椠南宋群贤小集》卷末杨彭龄跋,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第3页。

① 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8、194—195页。

① 《江湖后集》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宋)黄文雷《看云小集》, 《宋椠南宋群贤小集》,第1页。

③ 参见本书第二章。

①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第315页。

② (宋)张端义《贵耳集》,第22页。

③ 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中华书局,2008年,第61、62、69页。

④ 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第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