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英年早逝的天才
洛阳人贾谊(前200—前168)的一生就像烟花一样,迅速升空,绽放出绚丽的图案,然后迅速落下,冷却到土里。
少年得志的贾谊,18岁时因“诵诗属书”在郡中闻名。他运气很好,遇到人生的伯乐:吴公。
吴公的职务是河南守,不仅工作非常出色,政绩考核天下第一,也很有资历,他是秦朝名相李斯的老乡,常向李斯求学。
文帝听说此事后,就召吴公入朝,担任廷尉。
吴公入朝后,向文帝推荐贾谊,评价他“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爱惜人才,立刻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才20岁出头,是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贾谊担任博士后,每次文帝下诏,让博士们讨论问题,老先生们都说不出什么,他却能一一应对。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能说出自己想说而说不出的话,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文帝也非常喜欢贾谊,越级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这个官职可不小,前文提及陆贾屡立功勋,再被启用、两次出使南越,也只是拜为太中大夫。
贾谊,一个刚出道的毛头小子,就和“老同志”一个级别,简直是“火箭”般的速度。
文帝当然不会做折本的买卖。他迅速提拔贾谊,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
文帝,是刘邦和薄姬所生的儿子。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被汉军击败,他死后,刘邦下诏将薄姬纳入后宫。入宫一年多,薄姬却连刘邦的面也没见过。
年少时,薄姬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约定“先贵毋相忘”。
有次,刘邦外出游玩,管夫人、赵子儿在旁服侍,两人笑说起当年与薄姬的约定。刘邦问起缘故,两人俱实以告。
刘邦听后,心生怜悯,当晚就临幸了薄姬。薄姬很争气,一击即中,生下儿子刘恒,后封为代王。
薄姬怀孕后,刘邦就不怎么和她相见。薄姬反倒因此未得吕后嫉妒。刘邦驾崩后,吕后准许其出宫,随刘恒到代地就国,是为代王太后。
薄姬品级不高,刘恒原本和皇位毫无关系。周勃、陈平的将相和,将诸吕一网打尽后,决定拥立宽厚仁慈的代王入朝为帝。
刘恒听闻此信,并未高兴,反担心是诡计,怕遭人暗算。大部分臣属建议静观其变,唯有宋昌支持他入朝。刘恒又去找母亲商量,薄姬也拿不定主意,只能找人占卜,得到吉兆。薄姬又派弟弟去京城打探消息,弟弟回来后说,基本上确认可信,没什么可怀疑的。刘恒这才决定入朝。
刘恒入京后,并未进皇宫,而是直接入代王府邸。陈平、周勃、陈武、张苍等开国重臣劝说半天后,他才答应登天子位。当晚,文帝进入未央宫。
入宫后,文帝一夜未睡,连夜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任命另一臣属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皇宫守卫。同时连夜下诏大赦天下。
文帝入京当夜,就牢牢掌握了兵权。几年里,他逐步削弱刘邦时代的遗老重臣权力。比如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他让两人换一换,陈平从右丞相降为左丞相,太尉周勃担任右丞相。陈平有大功却降职,凌驾其上的是同样有大功的周勃。然而,周勃即使位在其上,也根本不好受,他本是武将,做不来文官。没几年,他的丞相也被免职。
后来,有人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捕下狱,受到狱吏百般凌辱,还是薄太后亲自向文帝发难,周勃才被释放。周勃虽被放出,却再也不敢惹事,没几年就去世了。
既然削弱遗老,就要积极使用新人。在此政治考量下,像贾谊这样才华横溢、又没有政治根基的青年才俊,适合重用。
贾谊担任太中大夫后,意气风发,连续提出几项建议,起草各种仪式法度的草案,主张色彩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确定官制名称,完全改变秦朝旧法。
文帝考虑刚即位不久,只修改了部分法令,并未实施全面改革。不过,他还是很欣赏贾谊的建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
20多岁的年轻人要担任高级官员,引得老臣们非常反感。以周勃为首的开国之臣本就不满文帝的排挤,无处发作,正好拿贾谊出气。他们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专欲擅权,把政事搞得一团糟。
文帝不是没有主见的皇帝,只是他还不愿意得罪有辅佐之功的老臣,于是逐渐疏远贾谊,不用其议,让其离开首都,出任长沙王的太傅。
京官到诸侯国做官,等于贬官。长沙王太傅虽是闲职,也不算很差。外放之后,贾谊的缺陷暴露出来:他才华横溢,却难以承受打击;他有极高的政治见解,却难以负重前行。
苏东坡贬官不断,但能乐观地看待人生,写下无数的好词佳句。王阳明被贬贵州,却在龙场悟道,终成一代宗师。相较他们而言,贾谊的挫折很小,然而失落很大。
贾谊认为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恐怕去了后寿命不会长久。也许是年轻的他身体很不好吧,难以忍受南方的卑湿,人还没到那里,就开始胡思乱想,难免会抑郁。路过湘江之时,他作赋吊唁屈原说:“阘茸①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吊屈原文》)即不肖之人得显贵啊,谄谀小人得志;圣贤不能修正道啊,方正屈居下位。
贾谊是在屈原处寻找共鸣,感慨小人对他的陷害。但如果说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诋毁他的人都是小人,恐怕不合适。周勃屡立功勋,自不必说。灌婴亦是开国功臣,参与过平定诸吕之乱,和张相如、冯敬都曾率兵抵御匈奴。景帝时,冯敬在雁门关和匈奴力战而死。可以说,诋毁贾谊的都是于汉朝有大功的人,不能看成是小人,他们只是政见和立场不同。
长沙居三年,贾谊的抑郁越来越严重。
一天,一只猫头鹰飞入房中,贾谊自己作序说是“ ”①,贾谊认为其是不祥之鸟,写下一篇名赋《 鸟赋》。
《 鸟赋》写得文辞洒脱,充满道家哲学,感叹福祸无常、人生苦短,贾谊在当时已是出离了悲愤,反而在文章中处处反其道行之,他现实越是凄惨,写得越是欢娱。前途越迷茫,写得越洒脱。他越写得圆融,越是衬出那颗早已破碎的心。
写完《鸟赋》没多久,汉文帝又想起贾谊,就召他回京。召见的时候,汉文帝“方受釐”②,文帝就在皇帝斋戒的宣室召见贾谊,谈到鬼神之事时,贾谊详细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
文帝听得很入神,直到半夜。听完之后,文帝慨叹:“我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如。”
其后,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国的封地处于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相较于长沙国,地理位置更好。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深受宠爱,又喜欢读书,贾谊当其老师,境遇比前段时间好很多。
贾谊辅佐梁怀王颇为用心,可惜运气不佳。几年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非常自责,觉得自己太不称职,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
天黑得久了,人们都期待光明。贾谊恰如一颗流星划过黎明的长空,熠熠夺目。能见到流星的人是幸运的,可流星本身也许是忧伤的。后人有许多凭吊贾谊的诗词、评论,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贾谊和屈原合列为一篇,是因为他们都才华横溢,都是在文学上成绩斐然,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人。
司马迁评论两人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悯屈原的志向。来到长沙,看到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无法不垂泪惋叹,想象他高洁的人品。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如果以自己超人的才华游事诸侯的话,哪个国家不能容身呢?把自己弄到这等地步。读过《鸟赋》之后,体会到生死同等,看轻去留的道理,又不禁黯然若失。”
纵观贾谊一生,因其遍通百家诸子,精通诗、书,由此登上政治舞台。然而当遇到人生坎坷时,他却向道家寻求解脱。这又和诸多汉初儒生相似,他们以儒家的“仁义”思想为根本出发点,又糅合道家、法家的思想,这是时代特有的现象。
贾谊的文赋写得很好,留下诸多名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后经刘向在西汉后期整理编辑,成《贾谊新书》,现已散失颇多。
《贾谊新书》也和作者的人生一样,命运多舛。一些学者认为除去《史记》和《汉书》所收录的几篇,其他都是门人或后人伪造的,朱熹也认为《贾谊新书》质量不高。
虽然《贾谊新书》的篇章,良莠不齐,但是那些公认的名篇却是精彩异常,现在读来,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激扬文采。
年轻的贾谊留有后代,他的两个孙子在武帝时被提拔为郡守,其中贾嘉还在昭帝时期,担任九卿的职位。
我尊敬贾谊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但觉得年轻人不宜学贾谊,因为我们学不到他的才华横溢,而他面对困境却益发抑郁的态度,也不值得学习。
诚如苏轼所评论:“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谊论》)即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然而,我们怀念贾谊,我们不喜欢老于世故、奉迎取巧的人。人无完人,且让我们向贾谊这位年轻人送上庄严的敬礼,告别他!
① 阘(音tà),庸碌,鄙下。阘茸,指人品卑劣或庸碌无能。
① (音fú), 是古书上记载的鸟,形似猫头鹰,因夜鸣声恶,古称之不祥之鸟,据《史记》记载说是“鸮(音xiāo)”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
② 釐(音xǐ),釐是指祭天地时,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国祭祀之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方受釐,正在接受祭神的胙肉,象征受神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