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真的会给我们无怨无悔的爱吗
数年前,我调查北卡罗来纳州西部宠物诊所的宠物主人们,询问他们究竟能从宠物关系之中得到什么。我得到三种类型的明确答案:“宠物就是我的家人”, “宠物就是我的小孩”,还有“宠物就是我的朋友”。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者罗宾·科瓦尔斯基(Robin Kowalski)与我进行后续研究,我们要求宠物主人通过一系列陈述比较人类好友与宠物好友分别给他们带来何种好处。受访者表示,不管是人类好友或宠物好友都能够提供陪伴、消减寂寞,而且也让自我得到被需要感。相较之下,人类好友更能提供信任感与言语交流。但是说到无怨无悔的爱,宠物朋友似乎大获全胜。
虽然市面上有一堆书籍宣称宠物能给人类提供无条件的爱,但若将此说视为人类想要与宠物生活的根据,则是太过夸大。如果宠物真能给人类提供无条件的爱,那么应该所有的宠物主人都与宠物拥有无比亲密的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1992年的调查显示,约有15%的成年人认为自己与宠物并没有太深厚的感情。我也曾在自己的课堂里做过非正式的调查,几乎有1/3的同学表示家中有成员非常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家的宠物。
人口统计学也显示无条件的爱的理论并不准确。因为若此说成立,那么独居人因渴求无条件的爱,应当是饲养宠物比例最高的族群。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独居的成年人为饲养宠物比例最低的族群,而抚养学龄儿童的成年人才是饲养宠物比例最高的族群。有趣的是,虽然有小孩的成人饲养宠物的比例最高,但若以整体来看,这些人与宠物互动的亲密程度远比单独与宠物同居的人来得低。事实上,宠物与主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程度与家中人口数成反比。家庭成员人口数每多一人,宠物联结度就下降一级。若家中有幼儿时,宠物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举例来说,当家中有小孩时,仅有25%的主人愿意每日帮宠物梳毛,若宠物主人独居,那么每日帮狗狗梳毛的比例则达80%。如果家中没有小孩,圣诞节时狗狗猫猫就会收到许多礼物并一同外出度假。令人伤感的是,在夫妻结婚后的第一年,狗通常会被当成“我们的宝贝”,但等到新生婴儿从医院回家的那一刻,宠物的地位便难以复返。
剑桥大学的安东尼·波德伯斯切克(Anthony Podberscek)为《人与动物》期刊编辑,讲话向来无所保留的他更称无条件的爱的理论为“垃圾”。波德伯斯切克认为此理论恐怕只有美国佬会上当,因为除了美国人以外,英国人或澳大利亚人受访时鲜少使用如此字句形容自己与宠物的关系。他认为所谓的无条件的爱的理论根本是在贬低动物,若人类认为不管如何对待宠物,都会得到全心全意的回报,那么宠物根本就是专捡人类剩菜剩饭的笛卡儿机器人[1] (Cartesian robots)。
不过我必须承认,无条件的爱之说比较适用于狗的身上。看看我家现在养的猫,我还挺怀疑这说法的。我的结论是,虽然我对它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但堤莉对我的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本人完全是猫奴。当我帮它准备晚餐或给它猫草或帮它搔肚皮或玩游戏时,它还挺爱我的。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不过就是一个在它想出门去玩时帮它开窗的男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