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说因材施教的中外解读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本书的核心内涵,“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应该是最恰当的。
以我的理解,作者在书中采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咨询实例,说明了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心理学最看重的个体差异。核心人格(天性)的发现是为了了解我们要施教的“材料”(孩子)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以进行基于天性的教养。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从群体来看,人类的确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但具体到个体,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能动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动接受任何一种内外因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不同的个体采用同样的方法和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样的思想,在《论语·先进篇》第22章也有清晰的阐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材”之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化)。
如上所述,教养和教育按照每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这是因材施教第一个方面的含义。
个体的发展会有很多不同步的情况。我曾经看到过一种见解,意思是: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最短的那一根。”我非常赞同这一见解。虽然学界比较普遍的建议是对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个体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弥补其不足,然而另一种取向已经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即应该让孩子自由地发挥所长,而非简单地取长补短。这就是因材施教另外一个方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