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荣誉、成功一定会带来幸福

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人们拥有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现在着手规划未来的美好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答案会有很多种,人们已经被数不胜数的有关生活中最重要的图景包围了。

媒体上登载着那些富有、高声望、造就自己事业帝国的成功人士的事例,并且人们对这些故事深信不疑。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说:“在他们研究的开始,不管是贫是富,年轻人都会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是他们赢得幸福的保证。而当他们回顾过去的一生,发现并非如此。”有个最新的调查,当问询1980—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有关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时,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变得富有。这群年轻人中,还有50%的人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

人们总是被教导:要投入工作,勤奋努力,完成更多。似乎觉得要想生活得更幸福,这些就必须是人们要追求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真的是在生命进程中使得人们保持幸福感的东西吗?

回想一下,当你在学生时代,你是怎么认为幸福和荣誉之间的关系呢?那时的你可能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很多的荣誉,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然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工作后又升职加薪……如果最后都得到了我所追求的荣誉,那我一定就会永久的幸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最初的愿望真正实现时,你可能会发现“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持续那么长时间,或者至少,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强烈,于是你陷入了恐慌之中。大多数人或许都有类似的经历。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小月(化名)目前是一名大学生。她小时候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成长,没有烦恼。可是,从她上学开始,她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家长、老师一直把学习看成是学生的重中之重。学习好、成绩好、比赛取得名次等就会有奖励,通常用荣誉和成绩来评价学生,而且一直对上学的孩子灌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重点高中,进入名牌大学,找个高收入的工作……并告诉求学中的孩子,最大的责任就是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样,才能有个美好的未来。然而,没有人告诉他们,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还有古人也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上学的时候老师、家长也这样告诉学生——学习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所以在孩子的头脑中首先植入的就是“苦”,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小月在上学的过程中就背负着重大的压力,每次就是盼望着假期,只有在假期的时候,不需要为成绩而烦恼。小月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慢慢地就开始接受了父母或老师的价值观——那就是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特别是上了高中之后,这种压力更大,很怕哪次考试考不好而影响她的成绩,成绩的好坏是决定她能否上一个好大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三年她努力地为自己打造了一份漂亮的简历:她是两个社团的主席,做志愿者,参加各种活动。在高中的时候她经常参加比赛,基本上是凡参赛必拿奖,获得的荣誉最高的奖项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化学组的三等奖,Intel ISEF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杯”之美誉,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也是唯一面向9~12年级(即初三至高三)中学生的科学竞赛。她做这些并不完全是出于兴趣,但她还是努力学习。因为当她取得荣誉、获得好成绩时,就会得到老师、父母的夸奖,得到同学羡慕的目光。她认为要想让自己幸福快乐,就要牺牲现在的快乐,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虽然她做这些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但她还是努力奋斗,因为她需要有一个漂亮的成绩单。

当然,小月也有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取得了令人羡慕的荣誉之后。但这些快乐并不持久,焦虑很快又会如影随形般降临。而且,长期的不快乐和紧张焦虑,也会让一时的成功失去前进发展的空间。她曾经追求的荣誉并没有给她带来持久的幸福,那是由于她没有去享受她正在做的事情,而且还坚守着错误的观念:“获得荣誉就一定会快乐、幸福。”

这就是曾经绝大多数人认为的一条看似行得通的幸福之路——必须通过身体或心理的艰难与忍耐去赢得荣誉,通过赢得荣誉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一定能让人最终获得幸福。大多数人的幸福逻辑就是获奖后与家人一起庆祝,同时对自己的艰辛深信不疑,认为胜利、荣誉可以带来无限快乐,为此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如此的公平。可就在几天后尝试着回味那无限快乐时,出人意料的那些认为会带来很久的成就感、来之不易的喜悦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相反,感觉到的却是失落和空虚,进而感到迷茫和无助。即使赢得世界大奖也不能带来持久幸福,这种逻辑彻底被打破。

笔者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成功与幸福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以前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取得了成功就一定会得到幸福。比如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心仪的工作、有一个很高的收入,等等,人们一直是在这种人生理念下被教育长大的。人们往往认为,只要能够取得成功就一定会感到幸福。其实,这些外在的东西只能使自己得到短暂的愉悦或轻松,人生状态并没有太大改变,自己也并没有因此得到更持久、更深刻的快乐。其实,不少名利双收的人士,活得并不开心,甚至还很痛苦,很多人们眼里的“精英”也饱受着心理问题的折磨。太多成功的人都经历过萎靡不振,他们有的因此而吸毒、酗酒。相反的是他们企盼的成功在实现后,反而使他们不快乐。在成功之前他们也许也有不快乐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取得成功就会找到幸福;但当他们达到目标后才发现,原来所希望的幸福根本就不存在。在发现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陷入“现在怎么办”的迷茫中,甚至一些人认为世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了,于是就去寻找另外一些具有毁灭性的解除痛苦的方法。这不禁让人们想问:“得到了这么多别人所无法得到的,为什么还不幸福?”那是因为人们认为从外界获取更多,就会让自己更幸福的观念是一种误导。人们经常会这样想——“等我拿到荣誉、等我取得成功、等我……我就能幸福”,科学研究表明,这样的关系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是本末倒置了。

有这样一项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的Sonja Lyubomirsky博士在一期美国《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杂志总结了225项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幸福、快乐的人在人生很多领域里都比不快乐的人更成功;是积极快乐的情绪给人生带来这些成功,而不是反过来的过程。

根据Lyubomirsky博士的解释,幸福的人更容易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可能是因为幸福的人经常有正面的情绪体验,推动他们更愿意积极地追求新目标、拓宽新资源。我们都有直观的体验,当一个人高兴、有幸福感时,他的精神更饱满,也更有活力。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带来良好的身体状态,健康的身心、丰富的创造力、对待失败的态度更积极、看上去更年轻等。这些“好状态”能帮助人有效发挥自身潜能,也会更加自信、乐观、精力充沛,别人也会更喜欢和你打交道。从而更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物质条件和人际关系,实现生命的繁荣。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幸福都会带来人生的成功,这些成功会让人继续快乐,形成良性循环。

曾经人们认为成功是因,幸福是果,成功一定能带来幸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过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状况表明,幸福是因,成功是果,幸福可以带来成功,但成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

鉴于物质对幸福有如此大的影响,你可能会好奇自己的物质主义程度如何?笔者在本章最后附上了一张物质主义量表,你可以用它来测试。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段时期,也认为获得荣誉就会成功?现在又是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