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幸福之门: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的是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倾力研究好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

一、什么是积极力量

积极力量,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不过这种从功能上的解释,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定义中的“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究竟是对谁而言,是对个体自己而言还是对他人而言。因此,积极力量存在一个主观标准和一个客观标准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方面不是统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解释积极力量时,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都要考虑,从理论上讲,真正的积极力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标准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比如,智慧是人的一种积极力量,但如果单纯以主观标准来权衡的话,智慧和损人利己地搞阴谋诡计就没什么不同了;当然,如果反过来纯粹以客观标准来权衡,那智慧可能又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傻瓜、缺心眼接近了。人们本身对于主客标准平衡的追求,只有在充分的拥有以及自如地运用积极力量时,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力量和潜力。

人们在分析积极力量的时候,更多的是在个体水平上把它当作是与良好结果相关联的人格品质,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弹压(Ego Resilience)等。其实人的积极力量不仅是一种静态的人格品质,它还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能对周边的环境做有效判断并给出恰当的选择。以乐观为例,乐观主义者并不是对所处环境的具体状况不管不顾而一味地盲目乐观,以致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而是能谨慎地留心周遭环境中的危险信息,有选择地面对不同的、具体的问题,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表明或实施自己的行动。因此,人的积极力量不仅包括人格类的某些特质,还包括人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地运用各种资源的技能,来实现目标或解决所面临困难,简而言之,人的积极力量是一种为能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积极力量都需要有意识来参与,人的某些积极力量,比如潜力,已经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制,这些积极力量和个体的成长发育一样,已经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积极机制模式”(Strength Patterns)。进化心理学认为,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达尔文已经考证,不但人的生理机制受进化规律制约的,人的心理机制也受进化规律的制约。例如,一些心理学的学者对各行业的成人进行了主观幸福感的测试,如果用10点量表来表示的话,一般来讲,大样本人群所测得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应该是个平均数,而实际上却发现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总是在0.6以上,这高于理论平均值0.5。狄纳等人认为这个结果的出现,是由于人类保持或恢复,诸如幸福等积极体验的能力已经表现出了生存性优势,它们已经开始有了类似人本能的特征。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有关积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叠加,已经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人类在积极方面的知识越丰富、技能越高超,人类的积极特性就会越自动化、越本能化,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进化过程。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能提高大样本人群的幸福感指数。即使理论上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是0.5,通过学习积极力量,我们有没有可能有效地提高各个人群的幸福感指数。即使幸福感指数得分为0.9的人可能很难将幸福感指数得分提高到1,积极的心理学研究可能会使那些幸福感指数得分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有所改善。这便是我们说的,积极心理学既可以使普通人达到伟大的水平,也可以帮助那些挣扎于心理泥潭中的人获得快乐。

二、为什么要提倡研究积极力量

“二战”结束后的心理学以纠正问题为研究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除去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促使人形成一种正向的心态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样,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心态或行为模式。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组成的,而是一个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矛盾,也有潜在的自我内在完善能力的系统,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最终发展状态。因此,心理学应改变这种倾向问题的价值取向,应将注意力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能力之上,通过培育或扩充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使得人能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正是以这种新的价值取向为重心,逐渐成长为一种新的心理研究范式。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与其努力地去探求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性,这也许对我们更有启迪,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因素,同时也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我们为什么不把研究这些积极力量当作帮助人类获取幸福的有效途径呢?如果只是固守地研究生活中的各种不幸,那么,人类所面临的任务也许是应接不暇,即使人类灭亡的时候,也解决不完这些问题。而反过来我们更多地研究幸福,那人类面临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许多。心理学在过去较多关注人和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给人们带来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它缩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心理学应当研究人类的一切心理现象,而不只是研究问题性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只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而已,而且是很小的、没有代表性的一个特别方面。当心理学鼓励所有聪明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研究一部分心理现象——心理疾病、问题和缺陷等方面时,这显然是不聪明的。即使以摆脱问题的来说,当我们只是研究问题本身时,很可能失去了一条摆脱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有些问题也许只有通过研究人性或社会的积极方面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第二,它束缚了人类自身正常积极功能的发挥。人类既有可能产生问题,也有能力追求卓越,如果只掌握了人类产生问题的“病理性机理”,而对人类追求卓越的“积极机理”一无所知,那我们就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了。实际上,心理学过去50多年的“病理性”研究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人类正常的积极心理功能,不可能通过纯粹的消极性体系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女人,她的儿子在三岁那年,被人贩子拐走了。她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而精神崩溃、神经错乱,开始变得半疯半傻的。她有时候很平静,有时候见人就打,见东西就摔,弄得家里不得安宁。家里人实在没有办法,将她送进了市郊的精神病医院。

这个女人入院的第三天,就从精神病医院跑了出来。离精神病医院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乡里开办的鞭炮厂。当时接近中午,大门口的保安恰好进屋去接一个电话,就在这一会儿的空当,这个女人跑进了厂里。她径直闯进了生产车间,顺手抓起一些东西就往地上摔,等车间里的几个工人和保安赶到制止她时,她正举起一个小铁箱要往地上摔。几个工人和保安看到这个场面顿时都害怕极了,一个个目瞪口呆,甚至忘记了往外逃跑。因为这个小铁箱里有用来做鞭炮的火药,这箱火药一旦落地,强烈的撞击很可能会引起火药的爆炸。而这箱火药一爆炸,一定会引起周围更多成品或半成品的鞭炮的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有人反应过来向她叫喊:“放下它!放下它!”可是这个女人只是看了他一眼,反而把火药箱举得更高了。保安急得大叫:“别动!那是火药,摔下来,你自己也会没命的!”但这个女人显然听不明白他们的话,看着他们又咯咯地笑起来。

情况万分危急!虽然保安和工人想拼命冲上去,夺下这个女人手中的火药箱,但他们又怕这样做反而刺激到这个女人迅速把火药箱扔下去!眼看着一场惨烈的灾难就要发生了,车间里的人们纷纷往工厂大门外跑。就在这时,一直在追寻疯女人的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赶到了,医生看到这些工人一边跑一边大喊大叫:“这个女人要摔炸药了……”从这个混乱的场面和人们惊慌失措的喊叫声中,医生猜测到这个女人可能在这个鞭炮厂里。医生立即冲进了厂里,并迅速跑进了车间,果然,医生看见几个工人远远地围着这个女人,而她的手中正举着一个小铁箱,医生顿时意识到那个小铁箱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说时迟那时快,医生灵机一动,立即冲她喊了一句:“别摔坏了你的孩子!”医生刚说出这句话,那个女人顿时愣住了,她睁大一双无神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医生,那箱火药却仍被她举在头上,没有立即落下,医生又大声而和蔼地说了一句:“你手上举的是你的孩子。”

听到这句话,这个女人的神情立即安定了许多,她将举在头顶的火药箱放了下来,紧紧地抱在怀里,低头打量着怀里的东西。就在这一瞬间,保安和工人冲了过去,夺下了那个火药箱。

所有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一场重大的血腥的灾难就这样避免了!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位医生,感激他,钦佩他。在他们看来,医生的“别摔坏了你的孩子”和“你手上举的是你的孩子”这两句意思一样的话有着无比神奇的力量。因为这个女人什么话也听不明白,也听不进去,却“听懂”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医生一边告诉人们把这个女人送回精神病医院,一边对大家说:“我能说出这两句管用的话,是因为我知道她的病根,我能找到她心灵深处最牢固,也是最能唤起她的记忆的一丝东西——那就是……她对自己孩子的深厚的母爱……”

从这个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不管是处于什么状态,只要他还是一个人,就必然存在着积极力量,只要想办法开启他的心扉,唤醒他积极的爱的力量和品质,就可以阻止他的“疯狂”和“错乱”,就可以让他学会“理智”和“善良”。一个精神病患者况且能这样,那正常的人自然会做得更好。事实上,即使一个人处于绝望、消沉等痛苦的边缘,他也不只是关心怎样来解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在他内心深处,他还是要关心自己的尊严、品德、生活目的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力量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狄纳研究了人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时候具有主观幸福感,并指出主观幸福感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灯塔;马西米尼(Massimini F.)和凡弗(Fave A. D.)从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的快乐体验这一积极品质,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行为模式;彼德森(Peterson C.)研究了乐观主义的培养方式及其与现实及悲观主义的关系等,指出乐观主义这一积极品质是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力;梅耶斯(Myers D. G)从人类是怎样获得幸福,以及谁是幸福者着手,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年龄、性别和收入等和幸福都没有绝对的关系,只有社会性支持、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等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积极品质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梅耶斯的这一成果恰好和英国著名学者巴克莱在人生修养作品《花香满径》开篇所指出的幸福生活的三个因素(充满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不谋而合;布思(Buss D. M.)则从进化论的角度对人类的幸福做了剖析,指出幸福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只有对其充分重视,才能真正提高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雷扬(Ryan R. M.)和戴茨(Deci E. L.)从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自我选择这一积极品质,认为个体的自我选择对内部动机、社会发展和人生幸福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泰勒(Taylor S. E.)等人用实证等方法研究了积极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积极情感不仅能帮助人消减生活的压力,也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力量的三个层面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地说,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研究积极力量:

首先,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兴、幸福、心流(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其次,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寻求心理学要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人格分类标准: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特别强调心理学要着重研究人格中所蕴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尤其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友好、尊严和慈祥等在内的24种人格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进程做了具体的实证研究。

最后,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组织系统的运行都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也就是说,这些组织系统的运行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过总体说来,与其他两个方面相比,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是欠缺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