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经济地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经济地理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既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因此经济地理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特征。同时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涪陵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处四川盆地和山地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全区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涪陵居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渝东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2017年降水量为980.4毫米,无霜期365天,日照时间1201小时。

二、自然资源禀赋

涪陵辖区面积2942.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28万公顷,林业用地14.03万公顷,内陆水域1.11万公顷。区域内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品种较多,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英砂、石灰石、页岩气等10余种,其中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吨。此外,沿江分布的河沙、卵石、砂岩是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涪陵页岩气资源丰富。2012年以来,中石化在涪陵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初步估计涪陵页岩气田埋深小于4500米的有利区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资源量2.1万亿立方米。2013年9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设立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涪陵页岩气田是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也是全球除北美外最大的页岩气田。2016年涪陵页岩气产能达到70亿立方米。2017年建成年产能10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相当于建成一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油田。

水、电资源丰富,全区水总量24.9亿立方米(不含长江、乌江年过境流量4024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14.8万千瓦,可供开发量7.46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地方电网自成体系,涪陵电网属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

生物资源,主要有松、杉、柏、香樟、楠木、竹等森林植被资源200多种,柑、橘、龙眼、桑、茶、油桐等经济林木资源150多种,野生中药材(含草药)8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50多种,江河鱼类资源50多种。农产品资源亦较丰富,独具特色的有茎瘤芥(俗名青菜头)、红心萝卜、涪陵水牛等,闻名全国。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核军工洞、乌江画廊、小溪自然风景区、雨台山、御泉河、北岩点易洞、陈万宝庄园等。

三、生产技术条件

近年来,涪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化工化纤、装备制造、材料、医药、食品、能源六大传统支柱性产业,以及包括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MDI下游、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并涌现出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涪陵卷烟厂、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榨菜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工业企业。2017年,涪陵实现工业增加值508亿元,在全市区县排名第二,仅次于渝北。

涪陵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重点建设好榨菜、畜牧、桑果和蔬菜四大特色农业基地。涪陵榨菜成为全国品牌价值最高的农副产品,“涪陵青菜头”被认定为全市蔬菜第一品牌,涪陵区被授予“中国绿色生态青菜头之乡”“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称号。

与此同时,涪陵在生产技术条件方面也存在传统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规模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四、劳动资源要素

目前,涪陵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人口比重大,富余劳动力多,农民进入城镇还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应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截至201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5.83万人(2000年110.75万人),常住人口116.02万人(2000年105.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94万人,农村人口38.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18%,比2000年提高28.88个百分点(2000年40.8%)。从业人员77.60万人,比2000年增加14.88万人(2000年62.72万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就业17.6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27.6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32.32万人。分城乡看,年末城镇从业44.36万人,农村从业33.24万人。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12.79万元/人,比2000年提高10倍(2000年为1.12万元/人)(1)

五、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方面,涪陵正加快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涪长高速公路、涪南高速公路、涪丰高速公路、涪陵至主城江南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区内呈“十”字交叉,里程数达130公里。渝利铁路、渝怀铁路横穿全境,渝怀铁路复线重庆至涪陵段建成通车,铁路总里程数168公里。拥有航道里程135公里,其中长江一级航道77公里,乌江三级航道33公里,重庆四大枢纽港之一龙头港建成开港。

邮电方面,201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09万户(2000年24.0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37.4%(按2017年户籍户数45.71万户计算);移动电话用户107.8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3.1%(按2017年户籍人口115.83万人计算)。互联网用户24.91万户,互联网普及率54.5%(按2017年户籍数45.71万户计算)。

能源方面,国家电网、聚龙电网实现互联互通,年供电量112.6亿千瓦时,金子山风电项目启动实施,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加快建设。

金融服务方面,截至2017年,有银行、保险、担保、小贷、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70家,成为主城之外数量最多、门类最齐的区县,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458亿元。

教育科技方面,2017年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科研事业机构2个(农科所、信息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8人;有研发活动的企业60个,研发人员3378人;有全国首个页岩气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品124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

医疗卫生方面,2017年有卫生机构2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有床位6367张,卫生技术人员658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18人、注册护师和护士2354人。

虽然近年来涪陵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短板需要弥补: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与农村,沿江与坪上、后山在发展水平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二是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生态环境面临更多考验;三是按照现代城市发展要求,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管理协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面临新的考验,市民素养和城镇软实力亟待提升。

六、市场供求因素

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两江交汇处,是成渝城市群资源要素进出长江的东大门,是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涪陵经济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比较高,在“四大园区、六大支柱产业”的工业发展布局中,其市场供求范围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涪陵区内合作,围绕支柱产业配套化、园区化集聚发展,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提供产品,比如化工产业。二是涪陵区与主城、渝东南、黔北、川东北等周边区域合作,比如为主城笔电产业提供配件,从渝东南、云贵川等地购买原材料等。三是涪陵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合作,主要是涪陵为这些地区提供工业原材料、初级产品等。四是涪陵与境外、国外的合作。比如2017年全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6.93亿元,其中出口22.32亿元,进口24.61亿元。其中,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俄罗斯、日本及欧美等9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巴西、欧美、中国台湾等4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

由于涪陵的工业产业大多处于行业的中低端,缺乏定价话语权,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受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低迷,涪陵的化工、船舶制造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亏损严重,部分企业甚至停工停产,如蓬威石化PTA项目于2013年底停产。

七、政策环境因素

近年来,涪陵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来涪投资企业,2010年前企业所得税按15%税率征收,区级留成部分(40%)“两免三减半”;企业增值税区级留成部分(25%)的50%返还2年;企业经营团队个人所得税区级留成部分(24%)全额返还3年。

2014年3月,涪陵区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涪陵委发〔2014〕14号),明确了涪陵旅游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全力塑造“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城市形象,把涪陵建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国故都游览胜地和长江上游重要旅游集散区。

2015年10月,涪陵区出台《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涪陵府发〔2015〕70号),激活创业创新主体,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完善财税支持体系,力争到2020年,把涪陵建设成为西部知名、全市领先、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成为适宜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乐园和高地。

2016年5月,涪陵区出台《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涪陵府发〔2016〕27号),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涪陵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2016年7月,涪陵区出台《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涪陵府发〔2016〕37号),制定20条政策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包括设立300万元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贴专项资金、2000万元“助保金”风险补偿金、5000万元出口退税应急周转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担保费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实施补贴,对创业担保贷款、鼓励类微型企业贷款及其他9项政策性保险给予财政补贴等。

目前,涪陵制定的促进发展政策较多。但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制定的政策各自为政,存在体系不完善、财政优惠政策不完整、技术扶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政策体系缺乏协同效应,政策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1)《涪陵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