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大连市优秀文学作品集:散文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观音阁:坐看云起时

每至农历三月十六,地处大黑山东北麓的观音阁,就会成为一个精彩纷呈的舞台,而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便也成了主角,为这座“辽南第一名刹”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盛典拉开帷幕,并且在这里上演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大戏,品尝地道的美食小吃,观赏缤纷的民间工艺,体味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

庙会,是一项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伴随民间信仰而普及起来的民俗活动。唐宋时期,佛、道二教为了修建庙宇和争取信徒,在诸如圣诞庆典、水陆道场等宗教仪式上,增加了招徕大众的娱乐内容。与此同时,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活动也与佛、道神灵结合,由乡间里社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于是,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形成融民间娱乐、贸易交流等为一体的集市活动。

据载,早年迁徙而来的山东先民怀念故土,但当年交通不便,难以还乡,就常到观音阁面对南方许愿烧香,敬祈祖先,久而久之便传言观音阁的菩萨十分灵验。或许是因为寺院的灵验使庙会影响广泛,或许是因为庙会的繁荣让寺院声名远播,千百年来观音阁庙会兴盛不衰,善男信女纷至朝拜,南商北贾云集交易,逐渐形成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不计其数的人来到这里,就像奔赴一个重要的约会,带着庄重的祈愿或者了却心愿的满足,当然也许什么都不带,就是为了春游踏青而来。

但是,无论庙会这部戏的情节多么精彩多么热闹,高潮部分还是到寺院的参拜,不管这样的高潮发生在戏剧的开场还是尾声,但这必定是一个酝酿已久的初衷,也是一段旅程的终极。由世俗到神圣的过渡,由物资的愉悦到心灵的洗礼,是一种程序,更是一种态度。

走向观音阁,不必担心会迷路,因为令人惊艳的红布条从山脚开始就挂满树上,一路火红蜿蜒飘舞。布条之上写着每个人的愿望,从内心的隐秘到枝头上旗帜般招展,一个人的夙愿就变成了大家共同的祝祷。而暖意融融的日子也被红布条渲染得热烈和灿烂起来,然后就弥漫到了心头,一种圣洁便会油然而生。

观音阁,又名胜水寺,是大黑山现存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整个庙宇随山就势,高低错落,原来分为上院和下院两部分。下院是由二十四间房舍组成的四合大院,现已不存。至今保留的上院隐于高耸入云的山腰之上,茂密丛生的树林之中。

自下院通向上院有盘道和石阶逶迤而上,仿佛是一个仪式的入口。去往观音阁首先是从仰望开始的,然后是一步一步自下而上的攀登。原来的石阶共有三百六十级,寓意天天向上,日日平安。现在的石阶已用花岗岩重新铺设,且也并非三百六十级,不伦不类的打磨和人为的雕琢让那些古朴的体验甚至粗糙的砥砺都走进了回忆。

那一天,我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感悟到,这一路由下及上的跋涉何尝不是一种修炼。人们常用“高远”一词来形容距离,其实“高”和“远”是有区别的。“远”是步履,是行走,是眼界;“高”是翅膀,是攀升,是心境。求真向善其实就是引领我们的至高无上的光辉,譬如此刻。

踏入第一道山门,才感觉真正地走进了观音阁的初春时节。蚂蚁睁着惺忪的眼睛打量着杜鹃粉红的花蕾,松鼠面对躲在枯叶下去年的橡子咧开了嘴角,鸟儿婉转着整整一个冬天未曾被露珠滋润过的歌喉。面对着草木的盎然和生命的蓬勃,更有远处黛山如烟、身边清溪如带的曼妙景致,此刻谁的心思能不萌动?谁不想通过吟诗作赋的方式抒发胸臆?

清光绪年间金州厅学附生郑有德的“万树松涛翻远壑,千寻阁势耸层巅。东南水阔连沧海,西北云深锁洞天”。

清光绪年间恩贡邱宜祥的“松古风来鸣绝壑,岩高云过泻清泉。安排多是神仙力,到此应教妙悟禅”。

清末教读于金州的山东潍县庠生高尚礼的“禅林一所傍山隈,春日登临眼界开。气象万千连渤海,关河绵邈接蓬莱”。

在前人众多描写观音阁和胜水寺的诗词中,采撷一组同题为《春日登观音阁》里的诗句,会让此时的情愫与山水一起灵动飞舞起来。

因为拥有岩壑险环、水潆谷洄的氤氲佛境,观音阁成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美景胜境。

出生于铁岭的清咸丰年间府学贡生,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和书法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的魏燮均,一生怀才不遇,曾连续两次进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后目睹清廷腐败,决意“此身不为事王侯”。在辗转金州任职幕府期间,他来到惊为“仙境”的胜水寺,古城、庙宇、殿阁,奇崖、险谷、松涛,让他登临览胜,触景生情,挥毫写下《游大赫山胜水寺》:

风散禅堂磬,云生石鼎烟。路曲绕山足,石多蹦马蹄。随云盘石磴,扶树到山门。坏塔立寒烟,残碑埋落叶。幽境忽险绝,断崖悬作棚。石危风欲落,殿压佛能擎。两膝顿无主,千年终不倾。山灵创奇格,太觉使人惊。

涂景涛,字子衡,湖南长沙人,清光绪乙亥(1875年)举人,“早岁佣书,数更府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金州厅海防同知,翌年被清廷任为“专派委员”,与沙俄官员履勘辽东半岛南部俄国租界。《清史稿》记载:“盛京将军文兴等遣知府福培、同知涂景涛与俄员倭高格伊林思齐等,勘分旅大租界。”在与沙俄官员勘界订立专条过程中,对沙俄肆意扩大租界十分气愤,进行了坚决抵制,但无奈壮志难酬。1898年6月,涂景涛借游观音阁之机借景抒怀,以诗咏志:

酒酣拔剑叹汪洋,长鲸未斩心忧惶。菩萨低眉不我顾,曾经阅历千沧桑。青山青青不改色,我欲住山犹不得。题名聊志游山缘,石上长留数行墨。

这首充满激情的诗,就镌刻在《戊戌仲夏十一日偕山阴茹利宾游胜水寺》的石碑上,昭示了一位爱国官吏忧国忧民的情怀。

大凡风景名胜,总有历代文化深厚的积淀,在欣赏风光时,实际上也是在阅史读诗,从山水到沧桑,从脚步与目光的交融,到文化与自然的契合,一路走来,就是徜徉在一阕诗章或一轴画卷,一转身就是抑扬顿挫的词句,一回眸就是浸云染雾的色彩。

在一直延续到主殿的山径旁,伫立着一排罗汉像,他们双手合十,面慈目善,如同亲人一般,在一次次的迎送之间,向过往的人们致意问候。青翠古木皆是法身,馥郁黄花无非般若。这里的每一条通道都延绵着无尽的禅意,牵动着人们的神思与敬仰,抵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脱。

靠近殿门的两侧,分列着明弘治三年(1490年)、明嘉靖六年(1527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等数次重修寺院时竖立的九通石碑,历经沧桑却仍守望在丛林之中,记载着观音阁的盛衰历史和前世今生,也成为稽考寺院历史的重要文物。据考证,观音阁始建于辽金时代,现存的寺庙是明代洪武年间在原古刹的废墟上重修的,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本地,公元5世纪初高句丽入侵辽东后,佛教因其笃信而广为流传。自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后,隋唐征高句丽,收复辽东地区,致使此地佛教更为兴盛。明代,佛寺遍布山林。《辽东志》载,仅金州卫境内就有胜水寺、永庆寺等多处寺庙香火旺盛。

明弘治二年(1489年),僧人刘继智、龚觉海和施主马雄等重修胜水寺,并请金州卫岁贡生、仕至山西武乡县县丞的萧仪撰写《重修胜水寺记》,追述建寺经过并记录重修始末:

郡城东去二十里,有山一峙曰大黑山,松柏森郁,凌汉冲霄……洪武初,僧人陈德新、方英山,游览至其山阳乱石间,盘旋而上,将绝顶见怪石耸披,一壁下有旧刹址,不知何时所遗。东有泉一泓,西有洞一穴,前有悬崖,仰观天近,俯视云低,松螺拥翠,旭日呈红,景致幽奇,为辽左东南一隅之胜境也。二僧曰可止。遂卓锡开山,履危涉险,不惮胼胝之苦,劳心焦思,募劵众善之缘,于怪石下建殿塑像,左立禅房,右修石洞,前盖观音阁……

作于民国二十年的《观音阁重修碑记》,则更似一篇文字优美的游记散文:

山环水抱,空气澄鲜,而群峰罗列之中,独擅天然之形势者,盖莫大赫山者也。山之四周名胜古迹,笔不胜书,唐殿观月,响水听泉,皆足引人入胜。而奇险幽深,清净绝尘,尤以观音阁为最。登斯阁也,如被慈云法雨,涤尽尘襟,不禁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矣。

观音阁上院主要建筑物由正殿、南阁、东西禅房等组成。在露台仰观上院,一块圆形巨石横空而出,形成南阁飞檐,悬崖欲坠,惊险无比。进入写有“阁峻人随山月上,松高鹤带海云归”联语的龛形山门,可达正殿。

正殿被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所半吞,山洞被称为“隐仙洞”。洞顶林木葱郁,攀生断崖。正殿檐下,悬有“一洞天”“佛光普照”“慈云法雨”三款匾额,皆为名家手书,笔力雄健,遒劲凝重。正殿共三楹,未用一根木料做拱顶,称“无梁殿”,取“佛法无量”之意。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左侧文殊、观音菩萨,右侧普贤、地藏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神像沉稳端肃,栩栩如生,神态飘逸,金碧辉煌。香炉鼎立,檀烟缭绕,经声佛号,梵钟悠扬,这一天的正殿香客络绎,信众熙攘。日复一日,有多少人在此虔诚祈福,又有多少人在此跪拜问道?

隐仙洞正南的歇山式建筑即为南阁,红墙绿瓦,立于绝壁之上。阁中原来供奉男相观音大士神像,现在已改为女相水月观音菩萨。阁中石碑镌有“晨钟暮鼓,祝皇图于永固;焚香诵典,愿佛日之常辉”的对联。南阁重檐飞角,古朴庄严,格局虽显狭促,但却拥有海阔天空的襟怀,构筑相对简约,但却拥有风轻云淡的气度。

正殿西南方的石壁上有一块大石头,光洁可鉴人影,相传为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所开。有人称之为“照妖镜”,说坏人照时面目狰狞,好人照时容貌姣美,现已成为镇寺之宝。

正殿东侧有一古井,虽位于海拔数百米的山上,但井水清冽,亘古不涸。碑文记载:东有泉水,西有洞穴,前有悬岩数丈,岩上古建观音阁,松柏绕涧,景致幽奇,因名曰胜水寺。相传此井与东海龙宫相连,被称为“地穴”。隐仙洞西北角,有一洞穴名曰“西北天”,据说此洞通向大黑山主峰,长达数十里,由于洞口狭窄,进洞数米不能前行,山洞也被称为“天穴”。

关于“地穴”和“天穴”,传说是当年千山来的陈德新和闾山来的方英山两个高僧相互斗法时留下的遗迹。二人为了争当住持,竞施法力,一个击掌挥拳砸出一眼古井,一个口吐金光打通一方山洞。两个和尚斗法,惊动了南海观音菩萨,他端坐莲台驾云降临,来到大黑山上空往下一看,见二人难分伯仲还要比赛推山搬海,心想如此会让百姓遭受苦难,便急忙降下云头,将二人劝开,让他们一个去化缘集资修庙,一个在山上操持建筑。观音阁是受菩萨点化而建,为纪念菩萨显灵,特意修建南阁,只供观音菩萨。当年菩萨显圣是以男相,所以这里也供奉着与别处不同的男相观音。因为显圣这天是农历三月十六,人们就把这天定为庙会日。传说总是比史料更加生动,但是同样都蕴含着行善修行的因果,交织着顿悟与渐修之后的心地通彻。

观音阁两侧是起伏的山岭,前方有交错的沟壑。石阶曲径隐约依稀,奇花异草争芳斗艳,深山古刹翼然于危崖之上,凌虚蹈空,气象高古。站在南阁之上凭栏远眺,南岭叠翠,北峰苍茫,岚光波色,云蒸霞蔚。正如辽南名士郑有仁在《南阁飞云》中写道:

仙阁耸崔巍,新晴雨未稀。剩残云,槛外横飞。试看墙阴松湿处,相掩映,透朝晖。和得篆烟馡,随柳曳缕稀。有时闲,去住忘机。容纵游来迷石磴,遮不断,磬音希。

而“南阁飞云”也成为享誉古今的金州古八景之一。

眼见霞烟千嶂台,耳闻钟鼓半空鸣。在苍郁的圣灵之中,夕阳在云霞间缓缓流动,钟声自背后沉郁响起。钟声长鸣,唤醒觉悟,阳光普照,辉耀人心。来到观音阁,也许是一次邂逅,也许是一次重逢,而古寺一如既往地注视着每一位来客,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来自何方去向何处……

心量广大,有如虚空。在这里,我愿意卸却一身疲惫,放下世事烦扰,远离红尘喧嚣,让心灵跟随祥云,一起飞翔。

原载《海燕》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