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
“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只有原来的一半。”父母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在分享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心与心才会贴得更紧。
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分享情感的需要,而孩子在这方面的需要尤其强烈。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无论多忙,都应抽空与孩子交流,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孩子一起笑、一起悲,成为孩子的知已,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
其实,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互相融合的过程,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意味着父母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因为忙而忽略了与孩子分享情感的需要,也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养料,阻碍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进程,还会给孩子造成性格和心理的缺陷。
有位家长是长途运输司机,经常出差在外,他对所有人都十分豪爽,唯独对自己的孩子深感内疚,他感叹,尽管给予了孩子丰足的物质生活与优越的家庭环境,却很少有机会与孩子分享喜怒哀乐。
比起这位家长,很多父母要“幸运”得多,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里陪伴孩子,可是,他们却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家,迎接他们的常常是苦心的说教,然后在严厉督促下埋头写作业。孩子的情感得不到理解、支持和疏导,会感到压抑,容易造成自信力下降,变得沉默内向,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还应该与他们一起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
让我们就以下的场景做比较:
场景一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了别扭,心里正烦乱着,回到家后沉默不语。
家长A:“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你快说呀!”
家长B:“你不想说一定是有原因的,没关系,你什么时候愿意告诉我了,我都会为你分担的。”
场景二
孩子考出了好成绩,心里很高兴。
家长A:“就这样的成绩把你美的,快复习去,下次考个全班前五名。”
家长B:“你真棒,有进步!”
场景三
孩子抱怨说:“今天作业真多,难道老师要累死我不成!”
家长A:“这点作业算什么?你太懒了!”
家长B:“是吗?你大概多长时间可以完成呢?你能不能一边洗澡一边思考作业怎么写,这样也许可以做得快一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应是充满理解信任、能够让孩子身心轻松的场所,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家长是可信赖的朋友,乐于和家长交流商讨,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开朗、坦诚、坚韧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家长A总以大人自居,一点都不懂得体谅孩子的心情;而家长B则十分开明,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思考问题,懂得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父母更应学习家长B,懂得在孩子的生活中设置快乐的元素,因为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予别人的一种爱,反之,如果快乐没有人分享就是一种惩罚。分享快乐还包含欣赏别人,就是真诚地去称赞、学习对方的闪光之处。有人说,我们不见得都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
父母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对孩子来说,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样,孩子不但满足了与人分享的心理需要,而且知道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就会更懂得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会对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产生积极情绪。父母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对父母而言,因为和孩子分享了一切,对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也就不会轻易地对孩子进行批评与指责,或武断地下结论。
因此,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父母,都是非常有益和重要的。孩子在分享后对父母更加敬重,父母在分享后学会了对孩子理解和宽容。有了分享,孩子的缺点与问题父母可以及时地发现,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地引导、解决;有了分享,孩子对父母抵触的情绪减少了,逆反心理没有了,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们,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