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和比强是人性的原动力
你是否记得,上学的时候每个教室后面都有“黑板报”,上面会列出日常表现好的学生的名字,还会在名字后面进行分类标注排名。被列在“黑板报”上的学生一定会感觉到荣耀,就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期望将这份荣耀持续下去。没被列在“黑板报”上的学生也会因此被激励(虽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毕竟被公开表扬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与人性中的获得认可感是相通的。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学生时代,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适用。很多企业也有类似公开展示板或公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闻栏、宣传栏的设置,将一些优秀员工的名字列在上面,并将员工的优异表现也写上,能够起到榜样激励作用。而且,这类源自内心的、主动的接受激励的员工,会在工作中不断鞭策自己。让自己“上墙、上网站”只是表面的追求,真正的追求是让自己的能力业绩与企业一起强大起来。
那么,企业管理者是否知道在实施“数据上墙”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公正是第一位的。
谁能上墙,谁该上墙,谁必须上墙,必须要有坚实的依据,就是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考核成绩为标准的考评方式。在每名员工都执行考核的状态下,在确保考核评价有效监督的机制下,最终确定哪些员工的成绩够资格“上墙”,就将这些员工的业绩公布上墙,并附带照片。既能对内起到榜样作用,又能对外起到展示作用。
2.“上墙”要讲究方式。
优秀员工“上墙”是需要讲究方法的,不能随随便便地列举上去。最基本的方式是将“上墙”员工分出类型和级别。有些是因为业绩突出“上墙”的,有些是因为工作认真积极“上墙”的,还有一些是因为提升幅度大“上墙”的。每种类型也要进行排名,排名的标准只有一个——成绩或评分高低。
3.不考虑职务级别因素。
很多企业管理者也知道“上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但在确定“上墙”人选时,却不是依照统一标准,而是有一些特殊规定,如职务高的必须“上墙”;部门有“上墙”的,其领导必然“上墙”;由各部门领导者决定“上墙”人选。显然,这种结合特殊因素的方式是有失公允的,没有“上墙”的人不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上墙”的人也不会得到大家真心的尊重与敬佩,那些该“上墙”却没能“上墙”的人则会心生抱怨。
4.“上墙”要结合实际的物质奖励。
“上墙”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激励效果,但时间长一些就会失去激励效力。而且,首次“上墙”活动的激励效果最好,当陆续实施几次后,员工的新鲜度就会下降,就会渐渐对这种方式有了“免疫力”。因此,“上墙”一定要结合实际的物质奖励,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物质奖励的注意要点有以下三项:
(1)物质奖励的力度。很多企业在对“上墙”的员工实施奖励时,给出的是书籍、洗护用品、床上用品等。这种毛毛雨似的奖励根本无法提起员工的兴趣,物质奖励的力度要够一定的分量,能够让员工眼前一亮。但也要注意力度不能过猛,毕竟奖励的目的是要激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次力度过猛之后,会让员工对下一次的奖励充满期待,如果每次都大力度奖励,对企业管理成本也会产生影响。发放电子产品、全家游乐场门票、购物卡、现金红包等,既让员工感受到奖励的价值也极具使用性。对于各种特殊贡献的专项目奖励,可加大发放金额的力度,不在此激励行为之内。
(2)物质奖励的时效。无论哪种奖励都必须在奖励公布之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发放。但总是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这一点不够重视,甚至还有的企业管理者将奖励当成了“杀手锏”,要求员工在做好下一次考核期间的工作后,才发放此次奖励。激励失去了时效性就变成了愚弄员工的游戏。
(3)物质奖励的真诚。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表达真诚的方式就是奖励高价值的物品或大额度奖金。但这种方式与真诚并不完全画等号,员工能从中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却无法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需求。所以,每次发放奖品或奖金时,要有一个小仪式,让员工团队中形成攀高比强的竞争氛围,让员工代表可以发言总结自己的优秀成果,员工在接受奖励的那一刻,员工的心是暖的,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从中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认可,这种行为能带动更多的同事比优赶超,积极宣传企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