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动口抱怨,不如动手改变
英国著名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曾说:“与抱怨的嘴唇相比,你的行动是一位更好的布道师。”与其抱怨,不如从此刻开始行动。面对生活里的一丁点儿不如意,人们最普遍的习惯是抱怨,不停地抱怨。抱怨父母不理解,抱怨社会太现实,抱怨朋友的欺骗,于是,抱怨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悬而未决的事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自己的情绪反而因为抱怨而陷入了恶性循环,这就是抱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抱怨这样或那样,这些情绪会逐渐形成负面的改变。对此,心理学家认为,学会关注他人,尊重他人,为其提供礼貌、周到的服务,则会形成积极的改变。所以,停止抱怨,将这样一种怨气转化为实际行动,从此刻开始改变吧!
王小姐是公司负责企划案的经理,最近手头刚刚接了一个企划案,可是,需要另外一个部门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执行方案。然而,令王小姐感到苦恼的是,自己的搭档因为觉得所附加的工作量太大,不愿意去做,还责怪王小姐:“我最近都很忙啊,你还拿这样的企划案来找我,真是没事找事。”王小姐一肚子怒火,忍不住找同事抱怨:“咱们都是为工作,我们行,她怎么就不行呢?”说着说着,王小姐发现自己的怒火越来越大,甚至于一看见那个部门的员工,心中的火气就“腾”地一下冒起来了。
不过,抱怨了许久事情还是没有解决,王小姐意识到,自己需要沟通。她心想:“抱怨毕竟只是发泄,解决不了问题,既然是为了工作,那就是对事不对人,我得找她沟通去。”后来,王小姐找了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意图跟工作中的搭档解释了一下,对方竟欣然接受了即使加班也要完成工作的要求。工作任务完成之后,王小姐长长舒了一口气,说道:“如果当初我继续抱怨下去,就会影响我跟她继续合作的情绪,工作肯定完成不了。看来,以后,我得少抱怨,多行动才行呐!”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人际麻烦,有人的处理方式是跟其他人抱怨,这无疑是制造了一个“三角问题”,自己和工作搭档有问题,却和另外一个人去讨论这些事情。事实证明,一味地抱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改变事情现状最有效的方式是行动,而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放弃抱怨,从此刻开始行动吧!
从前,有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在他身边有一个喜欢抱怨的弟子。有一天,印度大师让这个弟子去买盐,等到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喜欢抱怨的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那杯水。弟子按照师傅的吩咐一一做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呲牙咧嘴的弟子吐了口唾沫,说道:“苦!”大师一句话没说,又吩咐弟子把剩下的盐都洒入了附近的一个湖里。听从师傅的吩咐,弟子将盐倒进湖里。大师说:“你再尝尝湖水。”弟子用手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弟子回答说:“味道很新鲜。”大师继续追问:“那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回答说:“没有。”
这时,大师才微微一笑,说道:“其实,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在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将它放在多么大的容器里。所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要成为一个杯子,老是抱怨;而要成为湖泊,去包容它,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弟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什么是抱怨呢?有人说这是一种宣泄,一种心理平衡,似乎抱怨可以将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发泄出来。每天,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时的抱怨,这还可以接受,但是,抱怨久了就会形成习惯,而抱怨的根源是对现实的不满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从前,在魏国东门有个姓吴的人,他的独生儿子死了,可是,他看起来却一点都不伤心,仍每天早出劳作,快乐自在。有人对此感到不解:“你的爱子死了,永远也见不着了,难道你一点也不悲伤吗?”那位姓吴的人却回答说:“我本来没有儿子,后来生了儿子,如今儿子死了,不是正和我以前没有儿子时一样吗?每天那些农活依然是我的工作,我又何必去忧伤呢?花费时间去伤心,不如将这样的精力投入到实际行动中来。”
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这个世界或许会原谅你,但如果你未做任何行动,这个世界甚至都不会原谅你。”抱怨,它只是一种语言而不是行动,当一个人过多地被语言困扰的时候,他会失去行动力。当然,将抱怨转化为动力,我们还需要拥有广阔的胸襟,只有看透了抱怨的实质,我们才有可能将怨气化为动力。
对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