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越早越好
中国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子是否在幼年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期的教育培养。
在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可能很多家长会认为,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在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才开始,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周围的环境会越来越适应,身体机能也随着发生了相应变化,内在能力会逐渐消失。因此,专家建议,早期教育很重要,最好从孩子0岁就开始。
然而,我们发现,现代社会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缺失的问题相当严重。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中来了很多客人,父母要招待客人,让孩子去一边自己玩,但孩子好像“人来疯”,不但不离开,反而在沙发上上蹿下跳,还时不时地将客人推来让去,将客人的茶杯打翻;饭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小孙子把筷子伸到奶奶面前的盘子里翻来翻去……在这些孩子身上,你能看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明礼仪吗?
当然,也有一些注重儿童早期礼仪教育的父母,在生活中,他们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懂规矩,有教养。有位妈妈这样谈到自己五岁的儿子:
对于案例中的第一种情况,相信不少父母会这样做:其实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的,如果此时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饿着,接下来的画面就是“宾客尚未到齐,所有菜碟已被挑选一遍”,这样的情景不占少数。而对于第二种情况,相信不少孩子要么在会场钻来钻去,要么大声喧哗,这些都是缺乏礼仪的表现。
可见,孩子的礼仪教育要趁早。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其实三岁的孩子懂的事儿和会做的事儿多得超乎预料。只是,很多时候,父母在潜意识里以孩子尚小为由拒绝了发掘和教育。
具体来说,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小抓起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从小时候抓起,孩子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当孩子开始懂事时就要注重礼仪培养;另一方面要从小事抓起,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2.言传
通过言语方式告诉孩子一些关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的言谈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
3.身教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首先要懂礼仪,平时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例如,当带孩子乘坐公交车时,家长应当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身患疾病的人;当给他人造成困扰或损害时,应当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再如,去车站买票、去商场购物付款时,应当主动、自觉地排队;去银行存取款时,应当主动在一米警戒线外排队等候。
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洛克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更是明确地告诫我们:“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因此,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反复告知,不断提醒的做法,注重积累孩子的感性经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让文明礼仪通过活动浸透到孩子的骨子。
总之,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应在孩子的生活中,通过各种适宜的形式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意识,一种生活方式,最终成为孩子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孩子将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