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看见自己:写给妈妈的心灵成长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透过孩子,看见并疗愈自己

第一节 心理学邂逅教育,用爰与尊重陪伴生命的成长与绽放

我们一起“长大”

咨询室里,我任凭L在我面前哭得像个孩子,这种释放让她觉得畅快过瘾。许久,她颤动着双肩抽泣着,慢慢平静了下来。她习惯性地朝自己的大拇指咬去,咬大拇指的习惯已经跟随她很多年了。焦虑紧张痛苦的时候,大拇指似乎是最温顺的替罪羔羊。小时候,她一吃手父母就制止她,涂辣椒、恐吓,各种办法试过来,终于将她的这一“嗜好”成功地固定下来。L哽咽着告诉我,印象里自己到了小学还在尿裤子尿床,好像身体在与什么力量对抗似的,越矫正就越不受控。L自己也很苦恼,那些记忆伴着清晰的恐惧感和责骂声,至今回忆起来还令她不寒而栗。她说,我给她一种温暖接纳的感觉,但自己对于那些看似很权威的人又怕又恨,比如她的上司,为此她丢了好几份工作,但自己却偏偏又总是遇到苛刻、严厉的老板,她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幼儿园时期最怕的老师,那个咄咄逼人的眼神至今还停留在她的脑海深处。随着每周一次的咨询,所有这些她自以为早已经忘却的童年往事一点一点浮现上来,或者说一直以来,那些压抑的感伤和不愉快的气息,早已经深藏在细胞的记忆里,磨掉了脸上的笑容,藏进了身体的病痛,植入了人生的基调,那些童年的与人互动的模式也在悄无声息地在她今天的生活中上演。

意识到这一切像是一缕久违的阳光洒进窗子,泪水冲刷着压抑已久的愤怒与惆怅。她似乎都快忘了,自己来找我的时候,不过是想让我告诉她如何纠正儿子的“多动症”。我看到她的儿子后意识到,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动症,不过是多动而已,又或者说,是“多”抑或是“少”还是“刚刚好”,不过是一部分成人臆想的判断罢了。离开的时候我轻轻地问:“你的手还好吗?”她缩回有些翻皮儿的手指头,尴尬地撇了撇嘴,欲言又止,最后她有些不耐烦地说:“我儿子问题多着呢,我下次再和你说我的事儿。”第二天,她果然来了,但没有问我她儿子的事情,而是决定跟随我正式地做咨询。这一路走来,我倾听着她的诉说,陪伴着她的释放,接纳着她的泪水和愤怒,见证着她的疗愈和成长,是的,孩子“帮”她长大了,无数个“她”也陪伴着我成长。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常常感到很幸运,能够从事着一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温暖和力量的行业是幸福的!每当有来访者或学员带着顿悟和重生的微笑闪着泪光对我说:“徐老师,谢谢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往,带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我都会为他们绽放的笑脸而倍感欣慰。然而一个成年人决定觉察和面对自己内在的问题时需要很大的勇气、耐心甚至机缘,也不得不忍受“剧痛”以期望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喜悦!多少人为了疗愈心灵深处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小孩,忍痛揭开童年的创伤,为了能感受和拥有的幸福多一点儿,在精神枷锁与心灵自由间反反复复地挣扎,这一路走来,我深知其中的不易。

儿时的经历对于人生的命运至关重要,那些缺失的安全感,那些被压抑的、印刻在记忆细胞中的情绪和被打击的自信心以及那一颗颗不常被大自然和美好事物滋养过的心,那些因缺少陪伴和尊重而变得孤寂和桀骜的灵魂,那些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爱与自由而受伤的心,需要我们事倍功半的精力去修复和填补。

多少善良的人们在迷茫、焦虑和恐惧中度过看似忙碌而充实的每一天,他们也许功成名就并拥有光鲜的外表,但他们会在某一个普通的夜晚突然醒过来,被莫名的恐慌和空虚占据着心灵,拷问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似乎总有无数的压力、忧虑和不幸充斥在周围,使得我们离那颗感恩、喜悦和被爱充盈的心渐行渐远。看似积极健康向上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全然地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享受人际互动的乐趣和感受家庭中的爱与温暖呢?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可以再来一遍。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害怕和哭泣,脆弱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和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部分做朋友吧,只有我们面对和接纳它,我们才有可能变得真正强大。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窗外的鲜花和掌声,他们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他们的笑容同样可以开怀。我们会让孩子知道,即使前方的路布满荆棘,或者生活似乎并没有眷顾你的付出,你也一样可以悦纳上天这份独特的礼物,感恩生活,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笃定地迈出生命的每一步。

滋养心灵的教育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真正地让每一颗心灵都被滋养到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为孩子健康和独立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他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生,也不能确保他学到的知识就会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更难说这种富足是他自我实现的精神愉悦。孩子们会勇于成为他们自己,他们的灵魂是自由的,因为他们的幸福感来自于自己强大的内心,他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快乐,不是因为“我比你幸福”,而是源于“我们都幸福”。他们会爱自己、接纳自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可爱的,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也是美好的,是值得信任的,他们爱身边的伙伴,有爱心,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世界本就布满了无处不在的险恶,我们要教会孩子时刻提防。我们要用善意引导孩子更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对自己的一切保有清晰的觉知。但是一个内心无力、软弱和冷漠的孩子在危险的时候反而是不会保护自己的,不安的敌意和防御并不会降低遇到危险的概率,相反,孩子们只会在恶性循环中验证更多的世间凶险。而心中充满恐惧的灵魂只会吸引到更多带给我们恐惧感的人、事、物。尽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似乎常常让人失望,我们的周围也的确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事与愿违的无奈,但孩子们仍然热爱这个世界,未来有着无限憧憬。他们爱爸爸妈妈,不是因为有孝顺和赡养的义务,而是因为灵魂深处的连接和那份发自心底的感恩和爱。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不是叮咛、检查、监督和审查他们,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人类生来就具有两种基本的能力:一种是爱,一种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教育的初衷本是要诱发孩子对知识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促成其智慧的生成,而不是在大人殷切的期望和填鸭式的教授下把学习变成责任和负担。遗憾的是,在全民焦虑、攀比心和功利心盛行的教育氛围中,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却悄然地在高压的学习竞赛中变了味。

也许有家长说,没有办法,这个世界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索精神,又不会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不会感受生命、感恩和欣赏他人,他其实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求知的乐趣和意义也早已荡然无存。当有一天他为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矛盾和生活的意义而苦闷的时候,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寻求心理帮助去抚平内心的挣扎和深层次的困惑。而对于一个内心有爱、尊重规则、对世界充满善意和好奇的生命,拥有令人敬佩的才能和学识只是享受生命的过程中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教育不是万能,教育也不是无能,教育是无限可能。没有尊重就不是爱,没有爱便谈不上教育。不是蹲下来说话,就是尊重孩子;也不是凡事都点头,就叫做给孩子空间;更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与要求去给予期望就是重视。带着对生命的爱和珍视,近些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在了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上,这是一个深刻而富有历史使命的课题,同时创办了一个温暖的小幼儿园——爱可园。它没有高大上的围墙,但是它孕育着爱和童年无限的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生命可以这样美好!用尊重陪伴生命的成长和绽放。希望我们微薄的力量能带给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以滋养心灵的教育,陪伴父母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幸福。

当有一天,孩子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拥有一颗笃定而温暖的心的时候,他们会发自心底地微笑着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