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参加了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之后,我与几位清华学生家长结伴旅行。途中,一位妈妈谈起儿子小学低年级时被怀疑“多动症”,小学高年级上网成瘾,初一由于学校环境不佳和“早恋”复读小学六年级,初二与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高中不适应学习压力情绪悲观、压抑,真是一步一个坎。好在她总能及时认真地反思自己,并在朋友的帮助下采取适当对策,使得儿子不仅考入了清华大学,毕业后更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事业。
这位妈妈就是阿花。她是本书的起点,也是第一位我要感谢的人。
一路上,阿花说得绘声绘色,我却听得步步惊心。谁说聪明的孩子一定成绩好?谁说成绩好的孩子一定能够考上好大学?谁说考上好大学的孩子一定身心健康?在孩子成年之前,总会遇到几个人生转折点。如果父母在这些重要时刻行差踏错,孩子就很可能与美好的未来失之交臂。
如今,虽然升入国内名牌大学已不再是学习能力超群的唯一标准,但清华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之路仍然吸引着众多怀有同样梦想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这也是一些“学霸”的学习方法、考试技巧,甚至学科笔记备受追捧的现实背景。然而从阿花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与智商和学习能力相比,父母自身的言行以及学习与反思能力,对孩子高考结果乃至长远发展更加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问题也困扰着无数父母。例如,如何对孩子逐渐放手?如何持久保持亲子交流通畅、没有隔阂?如何处理综合素质培养与学习的关系?如何让孩子未来更顺利地融入社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孩子更非一天长大。虽然考上清华大学并不代表他们未来的人生一定更顺利、更成功、更幸福,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对其中一些孩子成长历程进行细致分析,寻找他们脱颖而出的共同规律,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和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为此,从阿花开始,我与12位清华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分别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流。
结合他们的讲述和我的观察与思考,本书中每个真实生动的家庭故事之后都有我基于自身感悟的延伸分析。但我更希望读者品味到的是:这些孩子并不都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天才,也会时常出现大问题或小状况。不过,尽管他们父母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差异很大,教育孩子时奉行的理念、使用的方法、可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亲子关系稳定、和谐。失去了这个基础,父母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孩子的潜力更难以挖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孩子们讨论的话题虽然围绕着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但也聊了很多他们的心路历程。相对于学习,他们谈得更多的是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或无关紧要,而是在他们心中,勤于思考是享受学习乐趣、获得优异成绩并更具发展潜力的前提与保障。这也是我一直希望父母更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
这些清华学子的分享诚恳而坦率,还可以让小读者从中产生共鸣、找到知音。无论年龄多大、生活背景如何,每个孩子内心的丰富与深刻都远远超出父母的想象。只要给孩子阅读的机会,相信他(她)就一定会在本书中遇到引发思想波澜的触点,或许还能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从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这12位清华学生!
他们每一个人与我的交流都非常坦诚,总是努力地客观描述、严谨分析、准确表达。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们既不回避也不敷衍,总是给予正面而积极的回应。这样的体验一再让我意识到:这既是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也是清华学生的共性。与青春朝气相伴的,是他们不仅拥有仰望天空的情怀,还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他们的父母!
在《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出版之后,我结识了更多清华学生的父母。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意识到他们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希望通过分享让更多孩子受益的愿望更让我感动。因为孩子,他们令人羡慕;因为自己,他们令人尊敬!感谢他们的真诚分享!也感谢他们对我的充分信任!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女儿!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女儿不仅对全书的结构与布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建议,还对每篇文章给出了具体而中肯的修改意见。我有时觉得她的一些意见过于苛刻,但只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就能体会她的用心、理解她的深意。女儿的敏锐与认真,不仅让这本书更加成熟,也让我为拥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
李晶
2019. 2.1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