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论坛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卢氏创立“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源启

卢崇汉

孙永章:今天下午的报告也是我们整个会议最重要的一场,将由我们大会的主席、第四代扶阳传人卢崇汉教授给大家做演讲,同时我们也隆重邀请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校长主持这场会议,大家鼓掌欢迎!

唐农:尊敬的第三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六届全国扶阳论坛的各位参会者,今天下午我们等来了大家盼望已久的第三代卢火神——卢崇汉教授的专题报告。今天上午卢崇汉教授介绍了安徽是第一代火神郑钦安的祖籍所在地,在来的路上卢师还说,他的祖父卢铸之告诉他,祖师郑钦安还能讲一些简单的安徽话,很有意思。我想郑钦安祖师爷如果知道他的徒孙在他的祖籍地开了国际扶阳论坛,做了专题报告,我想他会很欣慰。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事情。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卢崇汉教授作报告。

卢崇汉:全国扶阳论坛到今天举办了第六届,国际扶阳论坛是第三届,吸引了很多从事临床的中医师和各中医院校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同仁,这几年他们最初是扶阳的追随者,而到现在,有的已由追随者变成扶阳的参与者,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事。通过我们对扶阳理念的倡导和传播,在中医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业医者开始认识到扶阳的重要性。但扶阳的传承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它涉及人的生命与生存,大家一定要认真鉴别传承的正统性。因为扶阳的治法、用药极其严谨,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能会既害己又害人,这样会毁了扶阳,也会害了病人。望医者、病者、中医爱好者慎之、再慎之。

我在往届扶阳论坛上跟大家谈到了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卢氏创立的“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扶阳医学思想。这里都提到了火,我在20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40年前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养生治病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这实际上还是涉及火。钦安和卢氏为什么要提出扶阳,特别是卢氏在理和用上更强调扶阳,那么扶阳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什么?今天上午北大哲学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讲了中医与哲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啊,我今天也先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谈一谈为什么要扶阳,为什么卢氏要提出来这些问题,为什么提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人身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治病重在扶阳。重在扶阳,并不是完全忽略了阴,我们谈的阳和阴在认识上是有层面上的区别的。

今天上午温长路教授谈到了扶阳和滋阴的问题,今天下午我就来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卢氏在郑钦安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和临床有了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总结一下就是,卢氏崇尚周易,强调“阳主阴从”。无论在理论上或是临床上是把“阳主阴从”的理念在理和用上一以贯之。在对生理的阐释上,卢氏重视坎中一阳,在治病立法上是重在以火消阴。为什么这样提?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你要了解扶阳,要重视扶阳,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因为我们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现在我们不占用时间去讨论这个问题。由于中医学是一门学科,是一门科学,它必然要受到哲学的影响。因为有一个哲人讲到“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就是任何科学或者任何学科都会受到哲学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所以中医的产生过程也不能够例外,中医学是受到春秋战国和先秦一直到西汉这个阶段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最终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而古代哲学又经历了两汉经学以及魏晋的玄学和隋唐的佛学等等,这个就很广了,最终产生了理学,到宋以后产生了宋明理学。所谓理学就是当时由佛、道而入儒的儒家哲学思想。理学的产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真正理学的创始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以及二程兄弟(程颢,程颐),他们这五个人是理学的代表人物。最后到朱熹,他集其大成,建立了一个很完善的思想体系。所以理学实际上是一门有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结合的哲学。理学从形成到延续六七百年,这几百年的时间可以说理学在哲学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其他的科学、其他的学科会不会受影响?肯定受影响。所以我们的中医学也不可能例外。在这种理学影响下,才出现了“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就是理学。可以说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面,理学的思想就是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基础,所以在这几百年中的中医著作都脱离不开理学的思想。当然在整个的历史时期,也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有不同的声音,比如与朱熹同时代的以叶适、陈亮为代表的永熹学派,他们对理学的理论不大认可,从而双方多有激烈的辩驳。但是这些反对都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没有扭转当时的局面。

到了清代,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理学是持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理学的东西空谈的多。所以从宋代、明代到清代后,盛行了七八百年的理学的统治地位逐渐地被衰减,最后才有了朴学,或者称其为汉学。所谓汉学就是儒家考据训诂之学,它实际上跟宋学,也就是理学,是对立的、对峙的。顾炎武强调“通经致用”,要遵从经典的东西。从中医的角度,就是要回到中医的经典,回到仲景时代的伤寒思想。一直到乾隆、嘉庆的乾嘉盛世,有了乾嘉学派的产生。当时他们提出了要对以前的哲学理念进行辨别,当然这个工作是很艰苦的,阻力是很大的。为什么呢?比如我从20世纪70年代在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和临床上倡导“阳主阴从”的理念和扶阳思想,实际上阻力也是很大的,提了很多很多年,通过这十多年努力现在才逐渐有一些好的苗头。我们四川在乾隆嘉庆年间出了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就是刘止唐先生。在郑钦安的著作里讲到,刘止唐是郑钦安先生的老师。刘止唐是一位兼通三教的大贤,他的著述是相当丰盛的,在过去有木刻本,现在有了简体横排了,前几年有出版社出版了刘止唐的《槐轩全书》,就是收集了他的很多部书,合为一集,称之为《槐轩全书》。这部书有好几百万字。刘止唐的学术思想并不是完全没有继承理学的东西,从《槐轩全书》里面还是有这些影子的。但是更多的是他对理学的一种辩驳。所以对这一部著作,对刘止唐其人,《槐轩全书》的主编有一段话,算是对刘止唐的一个评价吧。他说刘止唐可谓历代学者中以至善、纯一和天人合一等哲学范畴来阐扬儒、释、道三家本原,尤其是儒家原典精神的“大儒”,在近现代四川国学界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就包括我们国内近代的很著名的陈寅格、梁淑溟、蒙文通等国学大家,他们都极其佩服刘止唐的学问,赞同他的学术观点。所以刘止唐的这种哲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人也有极其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思想价值。那么刘止唐的学说我们可以用的地方在哪里?我感觉其可取之处是,他反对宋明理学的主静说;他批驳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他认为太极本来没有图,而理学把理等同为太极,认为理与气是相同的,理气不二,这是他针对周敦颐提出的不同看法;再一个就是他针对理学对宇宙生成模式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这两点我们再来看钦安卢氏医学,钦安卢氏医学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为什么有很多不同于前人的观点?为什么有自己的认识?为什么有不同于其他的医学的思想呢?其核心就在于我们的哲学思想基础不同,所以钦安卢氏提出来的很多理念和观点,与滋阴学说、温补学说等其他的学说是不相同的。有很多人认为扶阳的理念渊源于温补,实际上不是这样,这二者是迥然不同的。因为钦安卢氏对我们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独特,独特在哪里?独特在我们又重新回到了中医学的原典上,回到了《周易》、《内经》和《伤寒论》这个时代的本位,这个本位是什么?就是中医学的重阳思想,就是“阳主阴从”观。我们要弄清楚这一点,要弄清楚钦安卢氏的扶阳思想,还必须要搞清楚刘止唐的哲学思想,起码应该有所了解,刘止唐的哲学思想到底跟宋明理学不同在哪里?因为温补学派实际上就是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影响,所以温补学派离不开周敦颐,由于周敦颐开创了理学,这缘于他的《太极图说》以及他所著的《通书》。《太极图说》和《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太极图说》里面有一段话:“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认为宇宙的生成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太极之前的无极是无,太极已有动静是有,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五行,再后来就是有万物的产生。宋代的理学家把生成万物的太极,就看成是天理。今天北大哲学研究所所长楼烈宇教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这个思想也是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所以才有了几百年来对理学的这种认识,认为天理就是宇宙的本原,他是这样解释的。有一本书叫《宋明理学史》,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侯外庐先生写的。他怎么讲呢?他说在理学体系当中,孔门的弟子子贡讲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成了理学家研究的中心,很多重要的哲学观念都被提出并研究,所谓道、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无思、无为、无欲、先天、后天、主静、体用等,经理学家的衍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涵义。先后天也好,体用也好,等等,这些范畴中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易经》、《中庸》和道教。当然,宋明理学也是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和事情,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全部否认它。

由于理学这些观念的提出,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的中医学。当时的医学家在对人体的认识上,就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思路以及一些新的方法。中医学的研究发展毕竟要受到哲学的支配。我们还可以发现赵献可、张景岳、孙一奎等人的医学著作当中充满了理学的思想。他们很多医学方面的论述,比如对阴阳的论述、对水火的论述、对命门的论述,都利用了理学的这种观点和思想,去解释我们人体的生理。上届扶阳论坛我谈到了命门的问题,提出命门火和肾的关系,提出命门是先天之先天,谈到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命门火与肾不是等同的,它是肾的先天。朱熹有这样一个认识,他提出来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所以医家受到这种影响,要找到我们人身的太极到底在哪里。就《黄帝内经》来讲,人的五脏六腑,把三焦心包加进去是十二脏腑,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在《内经》里面论述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一些都不可以借用,人生的太极怎么安?所以当时医家就提出来了借用命门,命门就是我们人生的太极。他们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这是周敦颐的思想),所以同样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首先宇宙是一个大的太极,我们人有一个小太极,太极在哪里?在《黄帝内经》里面讲到,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肾是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地位很高。《难经》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还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前世的医家就有了这方面的基础,由于肾有两个,左右相对,犹如太极之阴阳。所以就借助肾去阐述、去发挥,最终形成了命门学说。学中医必须要学中医基础理论,就会学到命门学说。对于命门火和肾的关系,赵献可在他的《医贯》中讲到“一阳陷于二阴为坎,坎以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立命根本”。他认为,命门在两肾之中就构成了坎卦之象。而肾水因为有命门火、有坎中一阳可以去温煦它,就化气而有了生命,所以就认为肾与命门是人身受命的根本,进一步还涉及很多,还提出了黄庭的概念。《医贯》进一步解释“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为黄庭”。以黄庭来进行指代,他就下结论了,“五脏之真,惟肾为根”。他们的思想是一步一步地被理学的思想慢慢入侵的,一步一步深入的。他还讲到“肾中非独水也,命门之火并焉”。他们既重视命门又重视肾水的这种理论观念,就为他们打下了用六味丸、八味丸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后世在那个阶段的温补学说、温补医家基本上都是坚持了这个观点,并且这个观点到现在还一直被接受。所以我们提出扶阳的理念和运用扶阳的治法和扶阳的药物,近两百年来,虽然临证治病疗效卓著,但钦安卢氏医学仍然遇到异议阻力。

张景岳对医学的研究是很深的,他首先提出了“医易同源”,认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从表面上看说得相当到位,对于学习中医学的人来讲感觉很有道理,他就会跟进去,就进入了他的这种思维领域里面去了。那么,张景岳讲的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呢?他实际上是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里面来的。所以他论述的阴阳一体也好,阴阳互根也好,精气互生的观点也好,其他的观点也好,我们中医的理论都一直在沿用,在谈到阴阳学说的时候,要谈到阴阳的互根互用,以及精气学说里精和气这两者的关系,精气互生,这也是源于张景岳的思想。张景岳接受了周敦颐的这种思想核心,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的动静就能够生阴阳,阴阳是由太极而产生的,是合为一体的。所以他就谈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就是让后学者清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精为阴,气为阳,这必然又会导致精气的互生。这个观点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由于提出这样的论点,就有了张景岳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什么呢?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句话说得很漂亮,这就为他提出治疗阳虚用右归饮、右归丸打下了理论基础。在六味地黄丸、六味回阳饮里面他用熟地,乃阴中求阳。为什么张景岳有这样的论述?我们要一层一层来看这个问题。因为他一再强调命门为先后天立命的门户,他在《真阴论》里面强调,“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他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他是在谈命门,在先天也就是我们人胚胎刚开始的时候,始于命门,是以命门为生命的开始。在后天,他认为我们人身三焦精气都藏于此,又称之为后天立命之门户。他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做什么呢?为他后面的理与用做支撑。所以他提出,“命门者,为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死之窦”。“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他在《真阴论》里面这样一系列阐述的目的是什么?他认为,命门是阴阳体用一原,把命门界定为真阴之脏,他的观点就出来了,他认为我们人体都是先天五行阴阳所化生的,五行阴阳又是由太极所化生,并且把五行的阴阳分别称之为元气、元精,把命门的元精和元气称为真阴。他在《真阴论》里面就这样框定下来。他认为真阴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阳气之源。他为什么要用六味丸?为什么要用八味丸?这就是他的论点、他的基础。所以讲这就是张景岳对真阴论述的一个甚深哲学基础。所以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中讲到,“真阴者,即真阳之本也。其在人身,为性命之根蒂,为脏腑之化源”。真阴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景岳学说最关键的地方,他把命门的元精和元气合在一起,或称之为真阴。他认为真阴就是我们人身阳气的根本,阳气之源。这就为他应用滋阴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是通过滋阴的这种手段来达到培补阳气之源的目的。

钦安卢氏医学不可能走这样的路,钦安卢氏所倡导的扶阳重阳的理念,在用药上强调辛温之品,多采用辛温扶阳的姜桂附为主的药物。钦安卢氏这种扶阳的理念和扶阳的用法,理念渊源从哪儿来呢?实际上是渊源遵从于《周易》、《内经》和仲景伤寒的思想,这是其一。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崇尚刘止唐提出的,浩然之气即元气,阳气即元气,阴阳二气同寓元阳。刘止唐提出了这些哲学观点,这样才有了钦安卢氏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抑阴,用阳化阴”的这种思想。钦安卢氏受到刘止唐先生这种思想的影响,刘止唐先生对理学的哲学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提出的这种新的哲学观念,他的这种思想,必然会影响到门人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具体应用在医学,必然在对于我们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上就不同于前代医家,包括前面我谈到的温补医家,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因为钦安卢氏医学重视先天元气和以坎离立极的理论,实际上就跟温补学说和坚持以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这种理论是有区别的。刘止唐提出了“养吾浩然正气”,怎么养浩然之气,怎么养元气,这种思想对钦安卢氏影响也是很深的。刘止唐的这种学说后世又称其为儒家的原典精神。钦安卢氏由于受到刘止唐这种思想的影响,遵从了汉唐以前中医的原典精神,所以用刘止唐这种儒家原典精神来重新认识中医学,我认为是很有价值的。我曾经说过,自仲景以后至郑钦安这一千多年是断代的,就是从汉唐以后就断代了,就已经离开了中医的原典精神。在《医理真传》里郑钦安的一个自序上讲到“学医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对于刘止唐指示的这些学问要做精深的研究,通过对这些东西的研究,我们现在也应该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特别是我们应该对刘止唐的哲学思想做一些了解。因为刘止唐的著述确实流传得不广,特别是将近一百年来,认真读过、看过的人几乎少而又少。你书都没有读怎么样去了解他的思想?郑钦安提到了止唐刘太老夫子,钦安卢氏接受了刘太老夫子的哲学思想,这样来重新审视中医学,那就不一样了。在刘止唐的思想体系当中,他是怎么样去认识我们的宇宙呢?对于宇宙的生存观他与宋明理学家的认识又有哪些地方不同呢?刘止唐重视乾元一气,认为这一元之气是理气合一,是天地万物的根本,由此而演化出了一切。他用《周易》的先后天八卦和坎离学说去解释了天人合一。当然,由于受到了道家的一些影响,他也用《周易》的先后天八卦和坎离学说去解释修炼成神成仙的道理。他最终对宇宙的认识、对于人性的认识,都被钦安卢氏引入到中医理论里面去了,并且还将其作为我们钦安卢氏医学理论的核心并且一以贯之予以统摄。所以钦安卢氏始终重视乾元一气,都是以“坎离为人生立命之本”这种理论来解释我们人体的生理。这实际上就是止唐先生借用了道家的坎离学说,钦安卢氏把这些思想继承下来,在医学上明确提出了坎离立极的思想,这个思想的起源就在刘止唐。这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这就解决了我们怎么样去跳出温补学说的范畴,最终才能够创立“阳主阴从”的思想,才可能提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养生治病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的观念。但是这实际上是很难的,对某一种学问你要去推翻它,难度是相当大的。刘止唐有一本书,这本书实际上就是针对宋明理学来写的,他批驳了宋明理学的一些观点,这本书叫《正讹》,收录在《槐轩全书》里面。他的这本书对宋代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某一学术见解进行了批判。这几个儒学大家的思想从哪里来的呢?前面已经提到了,他们思想的来源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刘止唐首先就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进行了正讹。《槐轩全书》的主编、也是当今很有名的研究刘止唐哲学思想的学者段渝先生讲到“刘止唐从根本上批驳并彻底否定宋儒的主静说是与所谓太极图有着密切关联的”。而两宋理学的发生与发展,也都与此密切相关,就是两宋理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太极图说》有密切关系。因此刘止唐对于理学的批驳也就首先从否定宋儒所谓的《太极图说》着手,刘止唐在这部书里面他首先就从太极图的源流谈起。“他认为宋诸儒所授河上公无极图乃确有其事,而陈抟所授先天后天八卦图同样确有其事,但是传至寿涯其收授传承则出现了很大变化,既然先天地图乃是寿涯所造,本来就毫无渊源可言,而寿涯也并未得到明师启导,周敦颐师法于寿涯,虽然察觉寿涯之说不妥,但因其既师从寿涯,学习其虚无之意,又恐学者以为异学,于是乃取寿涯之图,颠倒其序,易名曰太极图,以为儒理”。谈《太极图说》,认为并不是那么回事。那么这个可以说明什么呢?就是周敦颐既失河上公无极图宗旨,又承寿涯先天地图之讹后,这就能够看出来周敦颐是一错再错。所以批驳了周敦颐太极图过后刘止唐就提出了“太极本无图”,没有太极图,并认为太极图是后世编造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它从哪儿来的?它实际上是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圆妙经图》中的《太极先天之图》。那么在道家的这部著作里面,周敦颐把这个图颠倒其序,把方士修炼其丹的图变为论述天地人物生成的《太极图》,而且《太极图说》亦是从《道藏》的《太极先天之图》的说明衍化而来,就形成太极图,这就是当时用道家的理论阐释儒家的思想。刘止唐在《正讹》这本书里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进行了逐条的批驳,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止唐认为太极、无极本来就是一个意思,不应该说无极而太极。怎么讲呢?“太极者,理极致而无加之名,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可名,而名之曰太极,亦老子不知其名强名之之意,究竟太极为何物,无可名也,又可曰无极”,他认为太极之名是强加上去。那么太极是何物?无可曰,又可曰无极。所以他就说太极就是无极。刘止唐认为太极就是理气合一,不同于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把理和气分开,把理作为宇宙的本源。所以他又讲到,“先儒言理不言气,不知理以宰气,而气以载理,安可视为两橛哉?故浩然之气可以塞乎天地。何为浩然,即太极也。太极者理,其实止一气,乾元一气,统天而行,混混沦沦,其动也,实未尝动。至哉坤元,承天时行,其静也,实未尝静,譬如人身气血之流行者,无一息停,动矣而已,亦不知其动则动中有静焉。无事而安寝,知觉浑然似静矣而已,又何能知其静,则静中有动焉。是故动静二字,不可两分,乾静专而动直,坤静翕而动辟,是以火生广生,岂得云动始生阳,阳极始生阴乎?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乃两仪即分之后,著为形象,播为四时消长之机始然,而太极则无是象”。钦安的《医理真传》里面的“乾坤大旨”“坎卦诗”“坎卦解”“离卦诗”“离卦解”都是源于刘止唐的学术思想。刘止唐的这些理论观点都被钦安卢氏所接受,并成为钦安卢氏医学的指导思想。

唐农:刚才卢师所讲的我不知道在座的诸君有什么想法,其实大家只要从心里面感受一下这是非常受用的。卢师最后讲到,如果老是讲附子,大家是提高不了的。我相信刚才大家听完卢教授讲了之后,哪怕是原来有自己看法和成见的人,至少现在有那么一些感觉,此人非独以附子名耳。这是不得了的事情,能够把钦安卢氏从他的原典、他的起源开始讲起,这是从来没有人详细讲的。因为在此之前,以前所有的讲座都是认为钦安卢氏的一些理论是在伤寒论和温补学派基础上的一些发扬。大家听了卢师的讲座以后,可以感觉到并不是如此。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宋以后的儒也叫新儒家,他们所形成的这样一个学术背景,这个学术背景正不正确呢?是否是有原典精神呢?刚刚卢师讲得很清楚,我听了很受滋润。正所谓不破不立。北宋的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五子,开山人物是周敦颐,以他的《太极图说》为他的理论特征,再到后面的朱熹、陆王心学,一直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如果他的精神不是原典精神,是有出入的,那其对医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它立这个极,立错了,后面肯定会产生偏移。刘止唐给纠正了,从刘止唐这个大学问家那里形成一个思想涓流,贯注到钦安、到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这个渊源已经初现端倪。现在继续欢迎我们卢师讲课。

卢崇汉:刚才唐校长谈到了,今天为什么讲这些内容?我觉得如果要从事扶阳,接受扶阳学说,要进行扶阳学术研究也好,要从事扶阳的临床也好,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扶阳的哲学思想,有了扶阳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在具体的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了解就比较清晰了。为什么要学扶阳?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刚才谈到刘止唐在批驳宋儒时提出的一些观点,那么他的这种批驳是根据什么来的呢?刘止唐实际上也是根据《周易》而来的。他用《周易》里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原典来驳斥周敦颐“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这种说法。他认为在太极是动静一体的,而理学家忽略了这一点。他还进一步否定了宋儒们的主静说、君子慎动说等说法。他认为“且云主静以立人极,人极者为人之极,所谓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德修道凝,与天地合德,然后或穷或达,皆可以化成天下,其静而万里皆涵,动而时中悉协,非专持主静也。如孔子志学至从心,有许多功夫,以主静了之殊为未确”。他认为前世的理学家错误地领会了佛家、道家的主静以明心见性的涵义,佛家、道家都是以静以明心见性,但是宋明理学诸子们错误地理解了。南宋的朱熹有感于周敦颐之说,若只是“空空静心”,则不能“修齐治平”。但是作为理学家来讲,实际上他们的格物不是为了体会某一个事物的具体原理,他们的这些著书著述实际上是为了通过这个过程去体悟他们所谓的天理。对于“君子慎动才能达到至善”的这种说法,刘止唐是怎么说的呢?他认为“动而践其实,由静而全其无,但能慎动决不能至善”。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至善?只有在动静相结合的状态下,参悟并行才能够达到至善。这实际上是刘止唐对宋明主静说与慎动说的一种批驳,并且他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钦安卢氏实际上就是按照刘止唐的学术思想,并以这种理论来认识医理,这就不可能赞同养阴派提出的“制妄动之相火以养真阴”这种学术观点。刘止唐的道学造诣是很深的,他认为要抛弃私欲,通过抛弃私欲就可以养浩然之正气。所谓浩然之正气就是乾元之气,也就是元气,这个思想与养阴派的那些哲学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他进一步讲,“志静而气乃静,浩然之气乃生,此气非口鼻呼吸之气,乃乾元一气,人得之以为性者”,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作为医家来讲,是认识我们人体根本点之所在。理学家的主静观影响到丹溪等医家过度的强调阴的重要作用,在温补学说里面张景岳也把乾元之气称其为阴。而刘止唐是重视乾元一气,把人体元气归结为阳,他十分强调阳气即元气,阴阳二气统于元阳。这个实际上就是认识论上的不同,那么在方法论上还能相同吗?那在方法论上必然也会有不同的哲学道理。我们从道家的学说来看,道家的经典《周易参同契》这部书里面对人体元阴和元阳的认识,道家虽然认为这两者是可分的,但是在统一性上道家强调的是元阴和元阳是归于乾金,认为先天乾元落入坎宫的一点真阳,道家认为人的真元之性是颠扑不破的,就如真金一样,真金不怕火炼,真元也是金。刘止唐对宇宙生成观的认识,是抛弃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宇宙的生成、对整个宇宙观是跟周敦颐完全不一样的。他同时也不同于理学家以理为宇宙本原的学说。他强调什么呢?他强调了理气不二。他以先后天八卦以及《河图洛书》来作为支撑,他不谈太极图,谈什么?他借用《周易》的乾卦来进行阐释,就提出了乾元一气乃天地万物之由来,就是天地与万物都由乾元一气所产生,产生过后它会运行不息。那么刘止唐认为这个乾元一气是什么?刘止唐就称之为太极,这是刘氏提出来的一个论点。他还有一段话,他认为“天以一气生化万物,此气在天地之始,一元之气便是一元之理,莫知其所始而实万物之始。伏羲名此卦为乾,与七卦共列,其实成象之乾为天,未成象之前为元,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未有天之前,此理此气即有,即有天之后,此理之气,统天而行,形象不能窥也,此功用之著者言,即云行雨施可见,所以生生不息,品物流行。而尤要者大明也,日华终始,天功周寰六位,乾元实宰其中,喻之以物殆如龙然。时乘六龙以御天而生生化化无穷,此其所以为大也。”乾元一气所指就是太极。他还讲到“伏羲名乾坤,与六子共成八卦,而夫子则即乾字以明天道之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盖未有天地之始即有天地之后,只是一气弥纶,此气无声无臭,莫测其由,安之其极,而实天地之所由来。天包乎地,而此气乃统天,为万物所资始。元,一元也。乾健者,天之性。乾元何以统天,天生万物,而所生万物者,天之为乾元一气所为。但天苍苍在上,无可窥测,即其功用所著,显然有象者,亦可以知乾元统天之神。如云雨从空而降,普成膏泽,品物遂以流行。大明往来不息,运行气机,六位于以时成,皆乾元之著也。六位者,阴阳各以六而极,日为阳精,月亦由之而生,周天星辰以日为纲,尤乾元之粹乘六龙以御天,而四时成,万物遂。乾道变化,物各正其性命,分乾元太和之气共相保和”。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乾元一气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钦安卢氏医学强调了乾元一气。刘止唐的这种论述,在整篇文章里面对于宇宙的生存观完全抛弃太极之学,他以乾卦来说明,认为万事万物的生化以及整个后天的运行之源都依赖于乾元。所以才有了“日为阳精,月也由之而生”的论述,这里他谈到了日和月,之间谈到了阳和阴,“阳主阴从”的意思已经包含在里面了,说明阴精是由阳而生的。在道家的学说当中,他是以离来代表日,以坎来代表月。这种以离和坎分别代表日月,就被钦安引用到医学里面,用这个理论观点来看待我们人体,必然应该极端重视乾元一气,认为“乾元一气落于坎宫,从而化生人体运行气血,为受生之本,为性命之源”。这可以讲刘止唐的这些论述是钦安卢氏医学重视乾元一气的哲学根源,也就是说钦安卢氏医学的思想是继承了刘止唐的哲学思想的,也可以说是《周易》以及道家的学术思想引入到医学的一个体现。在重视乾元一气的基础上,钦安卢氏始终是以坎离学说来建立人体的生理模式,前面我们谈了很多很多,就是这个意思。并且用这个思想、用这个理论去解释我们人体的生理病理,认为坎中一阳是我们元气之根,这实际上就脱离了温补学说里的命门观。孙一奎也好,赵献可也好,张景岳也好,他们虽然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他们也认为命门之火便是坎中一阳,但是他们在用上没有坚实的支撑。一个理论的提出必然要在用上有所反证,最后才能够自圆其说。钦安卢氏对于这个认识是一以贯之,有理,有用,还能够不断地向深的层面去阐发,最终才能够使其彻底明了,这也说明了钦安卢氏是深受刘止唐道家学说的影响的。也可以说刘止唐和钦安卢氏对道家的“金液还丹”理论的研究和领悟的更彻底。从乾坤到坎离这个先后天的过程的认识更深刻,如果没有这样,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用。在先天和后天的问题上,刘止唐在《槐轩约言》里有先天和后天的思想以及坎离学说这方面的论述。刘止唐在这部书里简要地介绍了他的主要思想,这部书列有六图,有无极太极图、八卦图、三元图、性命图、五行图、四象图,并且还附有图说,这里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讲到“右图六章乃天地自然之理,而具于人身者也……今余略为分疏之以示及门,俾知圣人设象立说,尽泄天地之藏,而示人以尽人合天之学”。他认为太极无极是一,乃乾元一气,阴阳之气在其中浑然而不可测,言其主宰曰神,运行曰气,凝聚曰精。天之精气神,道流谓之元始,人之精气神,道流谓之水火土,二而一,一而二,旨含于先天,而本于太极,故人可以与天参。并且他明确提出精气神为三元,认为三元乃一元之所分也,聚而为太极,分而为三元,天之精气神浑然耳,而命之于人则各得之以成其太极。天和人能够合一,实际上都是由乾元一气所化生的,都含有太极之理在其中。所以他说“大道无始无终之妙,在天在人其理一也”。可以说他提出这一点是道家很重要的观点。我经常提到乾元一气,如果对乾元一气的问题没有深入领会,那么对于扶阳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入,只可能认为扶阳单单是用姜桂附等辛温热药而已。反过来想,为什么要扶阳?理在哪里?中国的古代哲学认为人得天地五行之中气最全,所以人是最精明的,而其他物体只得其一端而已。由于乾元生出先后天世界,先天之乾坤化生六子,惟坎离得其正体,故人以水火立命。所以刘止唐认为“乾元、坤元一阴一阳之真,实太极之体也。人为天地之灵,得真阴真阳之气而生,即得真阴真阳之理为性,天地之中,太极发生之地也。人生中有太极之理,即此太极之地。但自降生以后,真阴真阳紊乱,性转为情,人心道心争胜故惑”。人未生之前为性,生之后就转为情。人一旦出生后,因性转为情,就会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出来了。这个实际上是讲,在先天乾为性、坤为命,人生成以后“乾性交于坤,坤命交于天,性命所以颠倒也”。那么一旦生成坎离立命之人以后,人之天性便会驳杂不纯,只有将它恢复到先天的性命状态,才符合造化。这种造化就是所谓的儒家的成圣、道家的成仙、释家的成佛。他进一步讲:“先天生初,后天生后,先天心属乾,纯阳也,是为人生而静之性。后天心属离,阳中之阴也,是为流动忘返,乾破而为离,坤实而为坎,离中之阴是为情,坎中之阳是为性,心属阳,肾属坎,而又非思虑之心,肉团之心,与夫外肾内肾也,乃人身先天坎离之虚位耳”。这实际上都是人身先天坎离的虚位,是一种假说。这是刘止唐强调心肾只是坎离学说运用人身时所设定的虚位,并不是讲心就是离,肾就是坎。所以他就认为:“未生之前心肾是乾坤;出生过后,心肾是坎离。火上水下未济卦也。乾坤变为坎离,于是心中含阴,肾中含阳,阴者为情,阳者为性。如果有反性情之证,当便以坎离之真。”钦安卢氏医学借用了刘止唐的这种理论,坎离学说就是道家学说里修道成仙的一个道理。修道成仙的道理就是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返回到先天状态,这才能成仙。那么在医学中可不可以呢?所以我提出卢氏的桂枝四逆法是归根复命之法,扶阳的这种思想就是希望能够返本还源。

我们刚才引用的这些刘止唐的论述,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刘止唐的哲学观、宇宙观与人性论是一致的。他重视乾元一气,提出了人身一小天地,五官百骸皆同于性命二宫。养性立命离不开这一点,去病养元同样也离不开这一点。钦安卢氏可以说是深得刘止唐的哲学精髓。钦安卢氏医学的医理是用坎来立极,并将刘止唐的哲学思想贯穿在整个医学理论当中。在《医理真传》里有这样的论述:“乾坤六子,长少皆得乾坤性情之偏,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所谓乾坤者,阴阳之灵也、气也,本天地之清真,故曰大父大母;夫坎离者,阴阳之精也、象也,得乾坤之中气,故曰中男中女……故乾坤之六子,唯坎离之至贵,以其得气之中,而为天地之真精,实阴阳之英华也。”“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这是《卢氏医学心法》里面讲到的内容。前面我也谈到很多,实际上我是在1983年开始整理校注《郑钦安医学三书》,申报了一个古籍整理的课题,刚才所谈到的内容都是在注解他的“乾坤大旨”。这是30年前的事情了,但是这个书没有出版。没有出版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申报这个课题是成功的,但是后面我在注释原文时由于担心读者不好理解,谈这些东西太多,有些人就认为过多地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所以不允许出版,经费也就被砍掉了。现在郑钦安的三部书有37个版本,这37个版本我全部都收齐了。如果以后条件成熟了,会把《郑钦安医学三书》再重新注解出来,这是很费力的一件事情,相当费力。钦安卢氏把刘止唐学说当中提到的阻碍了返至先天真性的因素,用中医的病因学说来代替。刘止唐认为一切私欲、妄想都不能使人之浩然之气充塞,这就不可能由后天返至先天。钦安卢氏就把这个思想运用在医学理论当中,就借用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内因、外因等这些观点,由于这些问题、这些因素而阻碍了一元之气流行不息,影响了坎离的交媾,人体的健康也才会发生问题,从而导致疾病产生。钦安卢氏把乾元一气视为我们人生的根本,提出了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一气运行才是真机。我们不在后天脏腑去论述,而是立足在先天乾元一气。所以强调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行其中而立命。对于疾病的治疗,我们始终重视阳气。因为阳气就是元气,也就是我们先天的真种子。在对疾病的看法上,刘止唐是怎么认为的呢?他认为“若将后天戕贼,除却先天如何补,而况禀赋太薄,岂能资药饵谷食以为生耶?”又说:“失其先天后,徒养后天之精气神,虽亦可以延龄却病,而与太极之本不相似。故会三元而生太极,本太极而会一元,即尽人合天之学,穷理尽性之要也。”他认为通过养后天的精气神,虽然也可以延命却病,但与太极之本不相符,并没有真正抓住根本。一旦我们抓住了后天能返先天的这一理气合一的原则,那么不但能够却病,还可以从后天返回先天,会真正地延寿。所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提出“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我们提出这些论点要有理论支撑,这个理论支撑就是要抓住乾元一气。我们的这种认识从刘止唐到钦安卢氏,表面来看好像是道家修炼的一些说法,实际却是通过取坎填离,使后天有形之体首先得益,这就说明如果能够把握住先天之要,一定会比立足在后天的层次要更高一些。在刘止唐这种思想指导下,钦安卢氏的医学理念完全不拘于后天的脏腑气血,不立足在五行生克上,而是自始至终把握住先天立极的真种子,这个思想就源于刘止唐的哲学思想。这个思想就和登山一样,站得高才看得远。你们现在坐在一米高的讲台下,所处的位置就没有我看得远,我在台上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点。所以我们对人生性命的看法是从先天立极这一点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层面就不一样了。

前面我们谈到乾元一气,重视坎中一阳,同时还重视中土。因为坎离两卦的往来,才化生了中土,万物也由此而生,而水火二气也依赖于中土。所以郑钦安认为上中下三焦实际上就是三元。卢氏认为中土就是坎离二卦往来而化生,也是坎中一阳立极之基,有助于坎中一阳的立极。这里所谈到的三元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刘止唐的《槐轩约言》中的三元图来的,同时认为三元就是精气神,就是水土火。分而为三,合而为一,就是乾元一气所化生的。刘止唐讲到:“天之精气神浑然耳,命之于人则各得之以成太极。太极之理即性也,性不可见,以精气神目之而可见也。”以精气神来讲就可以说明白了。这就说明乾元之气借助精气神才可以显现,那么后天的精气神在哪里呢?后天的精气神在水土火当中,水土火这三元是统于太极的,土作为枢纽,但三元当中没有提到金和木。水土火提到了,金和木为什么不提呢?这是因为金木的性其实已经在水火当中了。所以才有了“先天水火合一,金木同神,土胎中气,天地自然之气化也。后天金水并域,木火同居,土斡中气,人身自然之消息也”。“水火既济,大道在斯,医理从道中分来。”看起来这段话没有几个字,实际上点出了钦安卢氏医学的根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刘止唐是三教贯通的大儒,他对道家以及对道教的理论造诣相当深,他从道家修炼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人体,所以才极其重视“坎离交济、中宫黄庭”的斡旋作用。他说,“乾元坤元一阴一阳之真,实太极之体也,人为万物之灵,得真阴真阳之气而生,即得真阴真阳之理为性,天地之中,太极发生之地也。人受此中气以生,故人身有太极之理,即太极之地”。这段话说明了我们人是个小天地,秉天地之理,又是一小太极,天地之极在中,人体的太极也就在中,这个中是指道家的中宫黄庭,刘止唐认为黄庭是人体的太极所在。所以钦安卢氏怎么能不重视中啊!刘止唐认为形成人体的先天太极之体在人出生以后就隐寓于黄庭,成为主宰后天的本位。我们刚才谈到乾元一气是先天,那么这里就是后天了。它是能够主宰我们后天坎离交济的一个枢纽。先天太极一旦功成身退,我们的中宫脾土就能代其为它用事。在人生的气机运行上,在水火交媾当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就在于中宫黄庭。因为“太极动静之气分,而阴阳生成之数始,五行所自来也。其序天水、地火、天木、地金,合于土;其用水沉、火飞、木生、金死混于土。故土者,天地之气,太极之胚胎,五行一阴阳也,分奠其位,互藏其机,合成其化,得其备者惟人,物则一端而已耳。”这实际上是从五行的生成理论上来解释在中医五行理论当中为什么土格外地被重视。钦安卢氏接受了刘止唐的三元说理论,用来说明我们人生的理,实际上就是怎么样去重视水火土。只要土气能够斡旋,这三气能够和谐,人身的真气也才能够生,人自然就会健康,就会不生病。所以刘止唐讲到:“一元之生非有名象,只是得太极之所而致功自然。一元太和之气,无中而有,如受胎然,太极之所,儒曰中道,道曰元牝,佛曰这个法王城、舍利国、空虚藏、如来藏、不动道场,其名甚多,只是人身暗窃不可得而见,存养者,先以心目凝注,于外丹田即是。中黄,谓其居天地之中,黄,中央土色也。沉潜,如沉水而潜伏,定不摇,动不躁,皆谓真意下注,时时洗心,退藏密耳。”通过这一点告诉我们中土在坎离交媾、三气归元当中的极端重要的作用,通过道家的、佛家的、儒家的理论来说明中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你重视三元之气就必须要首先重视中土之气,因为中土之气是一元太和之气,是太极之所,太极处于中宫黄庭。这是刘止唐的认识和观点,钦安卢氏接受了这个观点,领悟了这个道理。《医理真传》就讲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钦安卢氏为什么这么重视土呢?就是因为接受了刘止唐的哲学思想,并且用这种理论去阐释五行之间的关系。所以无论是什么病证,在立法治疗上都必须注重中宫,由于“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所以就有了“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的引用。还强调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仲景故立建中、理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这可以说是对《内经》重视中土理论的阐发,通过对先后天之关系以及对阴虚阳虚的立法、治法上都在中宫上用力,实际上是把道家修炼会合三元于黄庭而真气方能得生的理论与钦安卢氏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了,揭示了钦安卢氏重视中土的理论根源。这段话大家可以好好去读一下,去认真思考一下,如果你理解了这个东西,再去看五行说、三焦说,理解就不一样了,你的层面就高了。

钦安卢氏对先后天的认识上,同样也是受到了刘止唐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先后这两天的认识就完全不同温补学派所认识的“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钦安卢氏对先后天的概念是怎么认识的呢?“先者何?人身立命之祖气也。祖气,即父母真气混而成一者也,性命由此立”。这和其他学说不尽相同啊。“后者何?人身血肉躯壳也。凡世上一切有形之质皆属后天,不独人身,故道家称为臭皮囊。”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从刘止唐的哲学观念去看待和解答这个问题,就很明了了。因为刘止唐强调,无形的乾元一气,也就是太极,化生了有形的乾坤,而此乾坤又生六子,唯坎离得其性情之正,所以为人立命之本。从我们人的生成来讲,父母就是乾坤。所以郑钦安说:“父精母血中之真气,合而为一,即太极真体,先天祖气根源。今人不知此中消息,妄以两肾形似太极,即以肾为先天,此是混淆圣经之言,理应急正。但先天真气,化生真水,灌溉周身,肾配水脏,虽说有理,究竟不是腰中两肾之谓。”要理解乾坤大旨太难了,如果能够深入理解乾坤大旨,你看后面的所有论述易如反掌。这也就是上午北大的楼宇烈教授所讲的,中医一定要和中国的哲学思想贯通,如果不贯通,就很容易理解错误。刚才谈的这些先后天的问题,实际上是郑钦安反对“肾为先天”之说。他认为:只有父精母血才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先天真气又寄寓于后天有形之身体,在有形的身体当中无处不有,它虽然是很散漫的,但是它也是有处所的。它的处所在哪里呢?它的处所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中宫黄庭,这就是它的处所,这就是太极的胚胎。乾坤在生成六子过后就功成身退了,就隐匿到中宫黄庭了,这就是先天之本。这个本是无声无臭的,是不可捉摸的。郑钦安认为“先天纯粹之精,升于人身,浑然一气。流行六合,包罗三界,发育万物,根于呼吸,号曰宥密”,钦安把“宥密”借用于此,就是说它是看不到的,它是真气立极的处所,万物发育于此。前人对“宥密”都是秘而不宣的,说法很多,又称其为元门或天根月窟,又有称其为“黄庭”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钦安卢氏认为人的先天之本是本于黄庭、黄中的,也就是本于我们人体太极所在的地方,这和刘止唐所说心肾之间的命门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太极命门就在黄庭,就隐于中宫。那么为什么反而将肾称为先天呢?这是因为肾本身就是在先天太极真气的作用下生成的,它能够化生真水灌溉周身,能够储藏五脏精微。虽然它具备了这么多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是有形之脏,所以不能称其为先天,可以把肾称为后天之本。肾实际上是相对于命门来说的,是相对于太极来讲的,它是先天之后天。所以钦安卢氏在先后天的定位上是跟前人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从乾元一气谈到了中,我想这实际上也就回答了今天温长路教授提出的“我们强调扶阳,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一些问题和疑问。所以郑钦安在先天和后天的定位上讲到,所谓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形命合一,先后称名。认为先天为人立命之源,无形可求,后天为有形之质,人身皆是。敬云樵对钦安所说极为赞同,他说:“先天先地,二物浑为一气,无多无少,不倚不偏,故曰中,立极在中。《易》曰黄中通理。又曰美在其中。《尚书》曰允执厥中。以脾为中,借喻也。即以八卦方位论之,坤艮为戊己土,一在西南角,一在东北角。而又曰中五寄坤,特虚位耳。”这里提到立极在中,也就是太极在中。所以敬云樵引用了《周易》《尚书》里面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来说明钦安把黄庭作为太极之所的另外一个旁证。所以对于先天的问题、后天的问题、脾是后天之本的提法以及脾对后天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一团真气的作用。因为天之功用全在乎地,地能够生万物,所以称土为万物之母,我们人身躯壳包藏百脉、脏腑、经络、骨节,所以曰脾为后天。郑钦安认为脾就是皮字的皮,非脾脏之脾。“惟以皮乃能包藏万象、统束气血。脾字之脾仅指一脏,何能包藏万象,何能统束气血,或曰是脾也,古人配之中央,取其运化精微而灌四旁,不得谓脾字全非。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鼓动耳。饮食虽入脾胃,非真气鼓动,不能腐熟水谷。真气鼓动,则一切饮食立刻消融,脏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泽,又何尝是脾之功乎。观于朝食暮吐之病,是赖脾乎,是赖气乎。古人无非借物比喻、借象著名,今人不识一气浑合躯壳之道,先后互赖之理,认脾为宗,其谬已甚。学者切不可定脾肾以论先后,当于无形并有质上以求其理,以言先后可也”。虽然脾能化生精微,充养周身,但其作用是在先天真气的作用下完成的。所以钦安卢氏反对把脾称为后天之本。因为一切有形之物都是后天,为什么反对将脾肾作为先后二天来认识和定位,这与钦安卢氏始终强调一元之气,重视一元之气,肯定了“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一气流行方是真机”的学术思想所决定的,更说明了人生立命之本的元阳之气在人身极端的重要性。这段话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一看原著,好帮助理解。所以我一直强调读钦安的著作一定要读原文,不要去读注家的阐释。读注家的阐释,就会混淆概念,就不能理解钦安的原典精神。

钦安卢氏把坎离学说广泛运用在临证当中,在具体应用上,多用姜桂附这些辛温热药,这实际上包含了道家的剥阴取阳的修炼理论观,以人体元气为阳,以有形之肉体和致病之邪气为阴,散人体之邪气,人身之正气自然能够运行通畅,从而得到健康。一切疾病我们在中宫上去用力,更强调了坎中一阳的重要性。我们的处方结构大家都已经熟悉了,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读过了《卢氏临证实验录》,我们所讲的医理都是在我刚才谈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去理解,这样才行。如果按照现在医学理论观去理解,就很难理解,就会理解偏。我们用桂枝法开通脾胃利于用四逆法以温阳纳下,这实际上就是引气归元的一个治疗步骤,也是利用太极在中的观念,体现了中宫脾胃是真土、真用,而言其从先天反补后天,由坎中一阳发布到全身,因为坎中一阳是人身立命的真种子。中宫之气在坎离交媾的过程中产生,一旦中宫脾胃的运行发生障碍,必然就会影响后天坎离交媾,还会影响先后天元气的交济。所以我强调先调理中宫,起到了宣通的作用,中宫能够正常,后天的运行也才无阻碍,肾才能够接受五脏六腑之精。所以要让肾能很好地去藏这个精,就要使用我们的四逆法,使我们人身的元气回归于坎宫,使它安于本位,最终使生命永固而收功,人体才能够强健,享其天年。

今天跟大家讲这些,实际上就是为了说明卢氏创立“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源启,也可以说是扶阳溯源,很简要地跟大家讲一讲扶阳的理论依据和根源这个问题,就到这里为止吧,谢谢大家!

唐农:卢师真是辛苦了。今天下午卢师给我们开了一个大餐,最后总结就是扶阳溯源。我觉得既是溯了源,也是在这次论坛里面给我们一个温补填精的感受。卢氏的扶阳理念不外乎先是温通、宣通,最后是温补填精。如果说我们前面的论坛是一种理阳气,是一种宣通,今天真正就是温补填精了,是大补的。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卢师今天说的内容:

第一点叫正本清源。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见功力的讲座,是足以彰显一代宗师的一个讲座。我实事求是说,今天温教授说了现在有这样那样的争议,网上还在骂,那些网上骂的人如果真正听一下这节课,客气地说,他就会发出这样感叹,此公非独以姜附名尔。这种感受今天太明显了,一代宗师的品相活脱脱出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先秦的子学,然后是两汉,孔子到六经,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然后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到了宋以后,周敦颐出了《太极图说》,后面邵雍、张载、二程,再到了朱熹,到了陆九渊等,一路下来,但是从周敦颐开始的理学已经偏离了原典。刚才休息的时候我讲了,扶阳学派出了一个大英雄,出了一个贯通儒、佛、道之王,能把天地人贯通的就称为王,就是川西夫子刘止唐,对钦安卢氏医学的开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人物,影响到了从郑钦安到现在的卢崇汉。宋以后理学被称为新儒家,一个是现代的新儒家,一个就是周敦颐等也称为新儒家,但是他们已经偏离了原典。刘止唐重新回到了这个原典,使钦安卢氏医学重新回到了中医的原典上,这太让人踏实了,在《周易》《内经》的基础上,如果说和过去的学派还有所相依的话就是伤寒学派,后面完全是雄视千古,温补学派差之远矣。本来我不应该对张景岳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妄加评论,但是我听了卢讲师这场就座之后实在是忍不住了。

第二个就是这个扶阳讲堂,并不是卢师今天心血来潮,从理上来讲扶阳,卢师很有智慧,他认为这是应该讲的。卢氏是有传统的,从1908年开扶阳讲堂的时候,不但讲具体的应用,讲药物,还有讲医理。我听师傅说,那时候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要表示一些观点,太师爷卢铸之会让次子卢永华把它写下来,让大家都来看,这是有这个传统的。扶阳讲堂影响了很多人。所以今天这个第三届的国际扶阳论坛,卢师这样一个讲课,既有这个传统,也有开一派先河的气势。

第三点感受,我觉得真是提升了我们从2008年以后重新开设的扶阳论坛的层次,使这个论坛成为建立在一个非常高的层面的讲坛。也没有辜负王明方主席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好的一个会场,我们对得起这个地方。而且在安徽这个近代以来能人辈出的地方讲这样的道理,我觉得是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

第四点,我觉得卢师的课给人一种非常坚固的信心。今天卢师是一步一步地推理出来。有句老话,就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后,对今天的这种现状,甚至是一种乱象,怎样引导大家一步一步溯源上去,追溯到我们最初的原典上,然后再给出结论。今天卢师所说的也并不完全是形而上的东西,最后他有讲到中土的重要性,讲到了太极,讲到了先天阴阳以什么为体,讲到了中土既是坎离二卦交往所化生,又助坎离二卦的交往,既深又很实用。

最后我们对桂枝法、四逆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卢师在前年北京的第四届国际扶阳论坛上讲的是归根复命法,今天这场讲座对这个内容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注解,让我们了解到桂枝法和四逆法有这样很深邃的背景,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一代宗师的形象和风采。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