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散墨:王庆其医论医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讲 学习仲景用细辛的临床体会

《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品:“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川谷。”细辛根据产地不同分为三种:①辽细辛,又称北细辛,产于东北、河南、陕西、山东等。②华细辛,产于河南、陕西、湖北、山东、四川等。③汉城细辛,产于辽宁等地。

仲景用细辛的方剂有14方,分布于18条原文中,其中《伤寒论》6条,《金匮要略》12条。另有《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一方,后世有注家认为不是张仲景的,是后世补入的。以细辛名方者5方,方名中无细辛者9方。

一、细辛的功效

1.辛散祛风解表邪

《伤寒论》301条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本草纲目》云:“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宜用之。”其实,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太阳与少阴合病的,外有太阳表证,内有少阴里寒证这样最合适。《药品化义》记载:“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阳虚受了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温在里、麻黄发表之寒,细辛从里出表,故有的方剂书把麻黄附子细辛汤放归助阳解表类中。

2.散寒化饮止咳逆

细辛功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诸证。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是其代表方。《金匮要略》有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证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治疗支饮咳而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支饮上逆呕吐的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治疗“水去呕止,其人形肿”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面热如醉”的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汤的加减有很多,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有风寒内有水饮的代表方,一般表现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内有痰饮宿疾的慢性咳喘病。类似的加减方有好几个。以前我在乡下经常碰到百日咳喉中有水鸡声患者,用射干麻黄汤治疗是最好的。还有治疗支饮咳而胸满的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个是用于治疗胸膈有痰饮的最主要的方剂。比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患者,痰饮停于胸膈,用细辛散寒解饥。辛者能散能行,有开肌腠的作用。利水道并不是细辛的功效,主要是辛有发散的作用,发散能利气化,胸膈停饮用细辛,辛可以开解,间接利水,开胸中积滞。心肺病、胸腔积液,不论是炎症引起的、结核引起的,或者胸腔积液引起的,胸闷、气滞、饮停等,都可以用,包括慢性心衰、窦性心律不齐,只要属于饮证的都可以用细辛。《名医别录》云:“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结滞。”《长沙药解》云:“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祛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利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3.温经通阳治厥逆痹痛

《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贯珠集》云:“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细辛性温可以助血运、止疼痛。《神农本草经·细辛》言细辛可用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4.通利九窍

仲景无此记载。《神农本草经·细辛》载:“久服明目,利九窍。”九窍是什么概念?我们头面部有七窍,前阴、后阴加起来为九窍,头面部的眼、耳、口、鼻,和前阴、后阴都可以用的。我在龙华医院碰到一位比较严重的鼻窦炎患者,晨起头痛比较严重,因为一晚上脓液积在鼻窦部,所以早上前额疼痛。我重用细辛、苍耳子、金银花治疗。细辛用12g,几剂药鼻窍就通了。可见,细辛治疗头痛、脑痛效果非常好。其实,细辛还有解痉的作用,寒邪凝滞,寒主收引,受寒可引起关节拘挛,气血闭阻,不管是神经痛、风湿痛还是其他痛症,凡是寒邪引起的闭阻,都可以用细辛。还有牙痛,过去用细辛和白芷磨成粉放于牙上,止痛效果很好。现在多发性口腔溃疡用细辛也是很好的。《本草正义》记载: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达肌肤”。现代临床常用细辛治疗慢性鼻炎、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牙齿痛等。细辛是温药,有人认为不可用于眼科疾病。其实,细辛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普遍的。在最早的眼科书里用细辛的方子有几十个。在《备急千金要方》里面用细辛治疗各种眼科疾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二、细辛的配伍

1.细辛加麻黄、附子

功能温阳发汗解表。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张锡纯:“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细辛煎起来有股香味,辛香走窜,可以通里解表,能够沟通表寒和里寒,可以治太阳透入之寒,再由太阳作汗而解,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由表入里,是因势利导的方法。“其在皮者汗热发之”,在表证阶段宜用发热解表的方法,通过发汗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冒头痛案。张某,男,51岁。天气暴冷,不慎受寒感冒,畏寒,头痛头胀,鼻塞流涕,浑身骨节疼痛,咽微痒,咳嗽,无痰,食欲不振,舌苔白,脉紧。此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处方:麻黄12g,附子6g,细辛6g,荆芥12g,防风12g,羌活12g,川芎12g,炒白术12g,制半夏12g,蝉衣6g,款冬花9g。3剂。

二诊:药后畏寒、头痛头胀明显好转,咳嗽加重,咽痒,有少许痰,食欲不振,舌苔白好转,脉稍缓。上方去附子、羌活,加前胡12g,炙紫菀12g,象贝母12g。5剂。诸症平。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高年阳虚脚挛急案。陈老太,年届九十高龄,身体素来健康。近值隆冬,寒气凛冽,1个月来经常夜半出现小腿抽筋挛急,每每半夜起坐,或用热水袋外敷,或以手按摩半小时方能缓解。虽属小恙,但对于年迈之人而言,颇以为苦。此高年元阳不足,无以温煦筋脉,加之冬令阴气偏盛,夜半又为阴中之阴,阳气潜藏,阴盛阳虚。处方:麻黄12g,附子9g,细辛6g,怀牛膝12g,胡芦巴15g,菟丝子12g,肉苁蓉15g,当归12g,川芎12g,丹参15g,白芍15g,甘草6g。7剂后症情缓解;再7剂小腿抽搐未再复发。

2.细辛加干姜、五味子

功能散寒化饮止咳逆。代表方为小青龙汤,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兼痰饮内停。陈修园云:“《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唯细辛、干姜、五味不可轻去……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尤在泾云:“麻黄、桂枝,散外入之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炙甘草三两,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尔。”裘沛然先生非常赞同陈氏的话,他认为小青龙汤的主要组成不是麻黄、桂枝,而是细辛、干姜、五味子,小青龙汤有五六个加减方,而细辛、干姜、五味子这三味药不会去掉,如果去掉这三味药就不是小青龙汤了。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案。单某,男,41岁,2008年10月15日诊。患者畏寒、咳嗽月余,经西药治疗半月多,未见好转。来诊时咳嗽气稍促,夜能平卧,咳痰清稀、量多,一昼夜半杯余,纳少,大便不畅,疲乏无力,舌苔白腻,脉弦滑。患者过去有吸烟史,时有咳恙。此外邪尚未全解,内有饮邪胶结。拟小青龙汤化裁。处方:麻黄12g,桂枝9g,细辛9g,干姜9g,制半夏12g,陈皮9g,白前12g,前胡12g,桑叶12g,桑皮12g,五味子12g,葶苈子12g,桃仁12g,杏仁12g,枳实12g。7剂。

二诊:药后证无进退,原方细辛改为12g;加蛤壳30g,黄芩15g,鱼腥草30g,甘草12g。14剂。

三诊:21剂后,症情大减,咳稀痰少,食欲好转,舌腻明显改善。又服14剂,咳止喘平。

小青龙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案。林某,女,42岁,1992年7月初诊。咳喘30余年,近又发作,加重1周。患者3岁时即患咳嗽气喘,迄今已30余年,发作大多在秋季。近3年来,发作越发频繁。1周来,咳喘气促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咳痰呈泡沫状,色白,口干欲饮,大便偏干,无明显发热。面色少华,两肺呼吸音偏低,两肺底可闻及干啰音。下肢无水肿,无颈静脉怒张。舌稍胖苔薄白,脉细。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辨治为痰饮内停,肺气壅滞,寒热兼夹。治拟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补泻兼施之法。拟小青龙汤加减。处方:净麻黄15g,桂枝15g,干姜15g,细辛12g,黄芩30g,龙胆草12g,生地黄30g,生甘草20g,黄芪30g,桃仁15g,杏仁15g,诃子肉12g。7剂。上方加减治疗2月,发作平息(裘沛然先生医案)。

裘沛然先生治慢性支气管炎主张应以辛温蠲饮、苦寒泄肺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本案咳喘,自幼而起,酿成慢性,治疗非易。历代医家治疗此疾有许多经验良方,但最令先生心折者首推仲景之小青龙汤。本案组方乃小青龙汤变法,方中配伍独具匠心。既有麻黄、桂枝之辛散,又用诃子肉之收敛,相反相成;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之辛散解表、化饮散结,又伍黄芩、龙胆草以清肺中蕴热之邪,辛苦相合,自有升清降浊、宣肃肺气之功;桃仁、杏仁此药对可止咳化痰,以利肺气之通畅;另外,因久咳耗气伤阴,故以黄芪、地黄相合。这是裘老惯用的代表方剂,即使他自己感冒、咳嗽,也用此方。有时候干姜用30g,麻黄用15g,还是生麻黄,细辛12g。

在这个配伍中麻黄、桂枝和诃子、五味子一起用,辛温发散和收散肺气同用。为什么用五味子?奥秘就在这里——发散和收涩同用。因为肺气虚的患者发作的时候持续喘息,不发作的时候一动就喘息,所以加五味子、诃子肉收敛喘息,发散收敛并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奥秘。

第二,麻黄、桂枝、细辛、干姜都是辛温的,和黄芩、龙胆草苦寒清热的一起用。辛是发散的,苦寒是降下的,慢性支气管炎说到底就是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肺气不宣我们用麻黄、桂枝,肺气不降我们用黄芩、龙胆草,辛温发散和苦降同用可调节其肺之宣降的功能。裘老认为龙胆草不仅清肝胆之热,也可以清肺热。他经常将黄芩和龙胆草一起用,可以清肺之里热。外有表寒,入里以后郁而化热,寒热交错,所以一方面用干姜、细辛,一方面用黄芩、龙胆草,寒热并用。另外,一般认为痰白是寒、痰黄是热。而裘老认为,痰白也和热有关,不管白痰、黄痰都是炎症的产物,病人往往喘息以后口干舌燥,所以是寒邪郁而化热,是寒热交错的。所以,他认为治疗白痰,寒、热药应该一起用。这种病人往往阴气亏虚,所以用生地黄。黄痰怎么能用生地黄呢?裘老认为,痰饮停于肺部,所以郁而化热伤阴,故用生地黄以滋阴。

第三,桃仁和杏仁也是一个药对。桃仁、杏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这类患者口唇缺氧发紫,而瘀血者舌也发紫,此时用葶苈子加桃仁、杏仁治疗肺动脉高压效果很好,泻肺气,兼活血。动物实验证明,此法对解除肺动脉高压是有效的,我碰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就桃仁、杏仁一起用,加葶苈子12~30g。葶苈子用多了有时候会呕吐,因此,剂量应逐步增加。如果是久咳损伤气阴的加黄芪、生地黄。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错综复杂,寒热交错,表寒加里热,即有痰饮,也有气阴两虚的症状,有时肺的疾病还可影响心,所以不能用单一的方法治疗。我们讲,用药应“丝丝入扣”,对于病机错综复杂的,像这种急性感染看过西医用过抗生素、地塞米松、解痉挛药的,用药只有“丝丝入扣”才能见效。

3.细辛加当归、芍药

功能温阳散寒止痛。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主治寒凝经脉,手足厥寒。其类方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者”。

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雷诺征案。张某,女,45岁,1999年1月17日就诊。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史4年,时发时止,每年冬天出现手指遇冷变色,刻下诊见双指皮肤紫暗、肿胀,肢冷不温,肤色苍白,指甲变厚,冷水试验阳性。关节疼痛,月经错后、量少,舌苔薄白,脉沉细。此患痹证已久,气血亏虚,复感寒邪,气血运行痹阻不畅。治宜温经养血、散寒除痹,拟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处方:当归12g,桂枝12g,赤芍15g,细辛9g,丹参30g,鸡血藤30g,红花6g,黄芪30g,炙地龙12g,炙土鳖虫6g,淫羊藿30g,甘草6g,大枣9g。14剂。

二诊:药后疼痛稍减,手指局部无明显变化。上方加络石藤15g,桃仁12g。14剂。嘱每剂煎3次,2次饭后服用,1次温泡手指局部。

三诊:1999年3月12日。上方加减持续服用数月,雷诺征明显好转,局部手指色泽转微红,疼痛缓解,继续治疗其类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治疗偏头痛案。毛某,女,42岁,2007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偏头痛3年余,初起无固定部位,以后逐渐倾向于偏左头痛,时亦波及颠顶,局部怕冷,吹冷风后头痛更甚,发作时左颞侧可扪及血管搏动,严重时如针扎样疼痛,常用麦角胶咖啡因遏制。舌暗苔白腻,脉弦。脑血流图示两侧波幅不对称。证属寒湿痰瘀阻络。治以温阳化痰湿、活血祛瘀、通络定痛之法。处方: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丹参15g,桂枝9g,细辛9g,制南星12g,制半夏12g,川芎12g,僵蚕12g,钩藤12g,白附子9g,白蒺藜12g,苦丁茶9g,炙地龙9g。另用蝎蜈片,每日2次,每次5片,口服。上方煎服14剂,证无进退,夜寐较前稍安,精神似爽。二诊原方改赤芍15g,白芍15g;加甘草4.5g。患者头痛缓解,嘱停用麦角胶咖啡因等镇痛药。上方加减服用2月余,头痛基本控制,偶在临经前轻痛。

除了张仲景的配伍外,我还收集了关于细辛配伍的常用组合。①细辛加石膏:可以治疗胃热齿痛。胃热为什么还用细辛?因为细辛可以利九窍,有止痛作用,石膏清阳明经热。②细辛加升麻:升麻30g,细辛9~12g,对于顽固性的口舌生疮效果非常好。取升麻凉血解毒清热之义。③细辛加羌活:治疗血管性头痛、感冒头痛可以用细辛加羌活。羌活入太阳经,痛在太阳经部位的头痛用此药疗效显著。另外,还有部分枕大神经炎患者,典型症状是耳朵后面的乳突和风府穴有压痛,用细辛加羌活可以宣通经气,解太阳在表之邪。④细辛加白芷:治疗牙痛,以前拔牙没有止痛药,用细辛加白芷磨成粉涂于牙上,咳嗽一下,牙齿就掉下来了,当做麻醉止痛药。⑤细辛加黄连:治疗舌尖痛、舌尖红、舌尖溃疡都可以用细辛加黄连。我曾经治疗一舌尖痛、舌苔少患者,西医认为是舌炎,患者疼痛难忍。我用升麻、黄连、地骨皮、石膏再加细辛治疗,2周舌苔生出来,舌不痛了。⑥细辛加黄芩、菊花:治疗风火齿痛、少阳头痛内有火外有风这种牙痛,用细辛加黄芩、菊花。另外,细辛加甘草、芍药具有止痛的作用。细辛是非常好的发散药、止痛药、温经药、止咳药。

反复发作口疡案。张某,男,38岁,2009年7月11日初诊。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年,曾多次外院就医,服用多种西药及清热解毒中成药,效果欠佳。平日工作辛苦,自觉肢倦乏力明显。现舌下及口腔内黏膜多发溃疡疼痛,疮面色白。胃纳差,纳谷不馨,大便欠畅,夜寐欠安。面色少华,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软。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为脾气亏虚,虚火上炎。治拟益气健脾、甘温散火之法。处方:黄芪50g,太子参30g,党参30g,炒白术15g,茯苓15g,茯神15g,夜交藤30g,柴胡12g,升麻30g,细辛9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远志9g,枳壳12g,佛手9g,大枣9g。14剂。

二诊:2009年7月25日。诸症改善,疼痛明显减轻,疮面逐渐缩小,神疲乏力较前好转。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濡软。治拟益气健脾、甘温散火之法。处方:上方细辛改12g;加肉桂4.5g,胡黄连9g。14剂。

三诊:2009年8月8日。口腔溃疡已趋愈合,唯夜寐欠安,时有梦扰。舌淡,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治拟益气健脾、交通心肾之法。处方:7月11日方加肉桂4.5g,川黄连9g。14剂。

四诊:2009年9月5日。诸症明显好转,夜寐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脉细。守方继进,治予前法,佐以滋阴填精。处方:上方加熟地黄12g,当归12g。14剂。

五诊:2010年1月2日。患者一般情况可,口腔溃疡至今未复发。肢倦乏力好转,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拟补气健脾、温中调气之法。处方:黄芪30g,太子参30g,炒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大枣9g,山药30g,薏苡仁30g,莲子肉30g,山茱萸12g,细辛9g,熟附片9g,炒当归12g,藿梗12g,苏梗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14剂。

六诊:2010年1月16日。患者一般情况可,口腔溃疡未发。处方:上方熟附片改12g。14剂。

[按]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口疮、口糜范畴。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但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此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该患者平素工作繁忙,自觉乏力明显,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发为口疮,此为虚证。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概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在治疗该患者时,应注重脾气亏虚这一病机特点,以益气健脾培土为主,同时不忘局部之口疮因湿淫热蒸肌肤所致,故而宜配合升阳散火之法,将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黄芪味甘性温,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故为君药,起到益气和营、流畅气血、使阳气通达血管末梢、血中之郁热散出之作用;升麻、细辛有升阳散火之功。诸药配伍,益气健脾、甘温散火,故口腔溃疡乃除。三诊时,患者出现夜寐欠安,时有梦扰,应用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散寒凝,补命火。二药合用,寒热并用,相辅相成,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故对心肾不交的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我认为,心阳(即心火)下降而交于肾阴,肾阴(即肾水)上升而济于心阳,可使心肾两脏的阴阳、水火、升降关系处于平衡、相济、协调状态,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对升降失常、水火不济造成的心肾不交应采用交通心肾之法。

关于细辛的用量,张仲景十几个方中并不相同。细辛用量为一两至六两,其中一两是一方,最多的是乌梅丸,六两。乌梅丸是厥阴病中治疗蛔虫病的,蛔厥是用丸药的,用量和汤剂不一样,一般二三两是常用量。过去我们都知道细辛不可以过钱的,这是宋·陈承在《本草别说》里说的,“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承《本草别说》,所以后世用量就不敢过量。但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说:“治疗头痛用五钱和一两。”近代章次公说:“细辛不可多服,自是正论,但谓用量一钱,即足以致气闭,则又不尽然。”他不同意陈承和李时珍的说法,“此仅可以论末药,而不可以论汤药。细辛入汤剂,钱许无妨”是“编者之经验如此,决非虚语也”。近年有杂志报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细辛用到30~100g;仝小林先生编的《重剂起沉疴》亦记载了大量细辛超过30g而无副作用的病例。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用量仍是1~3g。

从中药药理学分析,首先,细辛有镇静和镇痛的作用;第二,细辛有解热的作用,药理学证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解热的;第三,细辛具有抗感染、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第四,能够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还可以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第五,具有平喘、祛痰的作用;第六,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升高血压的作用;第七,有抗病毒作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病毒性感冒;第八,有局部麻醉的作用。

细辛毒性的问题是医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细辛的毒性主要来自细辛所含的黄樟醚,细辛挥发油中黄樟醚占到8%,服用4~5g磨成粉的细辛就可以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的确是这样,有实验证明,把细辛的叶子磨成粉,给白鼠吃上1g就会死掉。细辛的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主要在根部,茎和叶会少一点。煎煮30分钟,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大大降低了;煎煮30分钟以上,黄樟醚就挥发得差不多了。细辛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引起心律失常,二者均可导致死亡。另外,黄樟醚有致癌的作用,所以细辛不能长时间服用,特别是细辛的丸药,经常用就要当心了,可以致癌。还有,其含有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所以细辛要间断使用,长用是要中毒的。

影响细辛的毒性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煎煮的时间。煎煮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挥发油损失率分别是30%、38%、55%、66%、74%。煎1个小时,挥发油蒸发74%,就不会中毒了。第二,药用部位。这里我也排列了一下,按挥发油的成分,根大于全草大于叶。根是最多的,根里面挥发油的比例是90%。我们药房里的主要是根,不是全草。叶子和全草要少一点。我们现在用的是华细辛和辽细辛,在辽宁东北一带出产的比较正宗。

细辛中毒怎么解救?首先,如果是口服半小时之内,就用高锰酸钾洗胃。第二,对症处理。抽搐的用解痉、镇静药,中药也可以,西洋参、五味子、石膏、生甘草、羚羊角粉,加绿豆汤,煎后,鼻饲灌进去,可以中西药齐用。

一般来说,细辛用量不过钱,如果做丸剂、散剂、粉剂吞服的要注意,用量每人每天不要超过1g,古训还是要注意的。第二,虽然有报道个案用30g的,40g、50g也是有的,但是我认为,汤剂里一般宜用3~15g。如果15g应该煎煮45~60分钟,用得更多则煎煮的时间应更长。第三,细辛不宜单独用,要配伍,可以互相制约,比如细辛用的时候可以加干姜、生甘草,有解毒的作用,这样可以监制细辛的毒性。第四,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因为用久容易蓄积起来容易引起肾中毒,故应间断使用。好药要用好,不要把好药用坏了。第五,肾功能不全者禁止使用。如果是脾肾阳虚的人,即使有用细辛的指征也不要用,可能会引起中毒。

最后,奉献给大家四句话:胆大心细。行方智圆。英雄肝胆。神仙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