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散墨:王庆其医论医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讲 学习仲景用附子的临床体会

明代医家张介宾将“附子、人参、熟地黄、大黄”称为“药中四维”,其中“附子、大黄,为壶中大将军”。同时又说:“人参、熟地黄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近代医家恽铁樵善用附子,他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因为难用,所以很多人不敢用。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它的主症、配伍、剂量、煎服法,就能获得疗效。

一、附子的品名及炮制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侧根。乌头与附子是附根与主根的关系。明代《彰明附子论》:“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初种之小者为乌头(也就是主根为乌头),副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长在主根的下面),又附而尖者为天雄,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蓝子。”我们只要记住附子、乌头这两个名称即可。鬲子、天雄、侧子、漏蓝子都可以统称为附子。根据其生长部位的不同,古代有不同的名称,而这些现代已经不用。乌头的功效与附子稍微有些不同。乌头,辛热,功用散寒通痹止痛,用于寒疝腹痛、历节痹痛。另外有两个名称不要混淆:川乌就是乌头,草乌即草乌,两者完全不同。草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野生品种北乌头的块根,有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白附子又是另外一个品种,属于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一个是毛茛科,一个是天南星科。白附子功能祛风痰、通经络、解毒镇痛,治疗癫痫、面神经瘫痪、中风、半身不遂等。在开中药处方时还有两个名称要搞清楚,一个是白附子,另一个是白附片。二者是不一样的药物。白附子祛风痰,单独是一味中药。白附片就是附子加工后的商品名称。附子现在的商品名称一共有四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精简为三种,而《中华本草》中仍为四种。白附片就是附子用食盐和卤水混合液浸泡之后,晾晒至表面有食盐结晶附着者,也称为“盐附子”。附子本身非白色,而是有点微黄,这种炮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附子的毒性。我们现在药方中没有生附子,全部都是炮制过的附子。黑附片,又叫“黑顺片”,是白附片加黄糖和菜油制成调色剂染成茶色,再以清水漂洗至不再麻舌,取出蒸透晒干,即成。淡附片是取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水(盐卤)溶液中,再漂尽盐,加甘草、黑豆、水煮透晒干。甘草、黑豆能够解附子的毒性。炮附片是取砂用武火炒热,加附片炒至微黄。炮制后乌头碱大部分被破坏,却可有显著的强心作用,但镇痛作用减弱,而生乌头的镇痛作用强。如果剂量过大可以出现心律失常。各种炮制方法均能使附子中生物碱的含量下降,但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映其毒性大小,而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是决定其毒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张仲景用附子共34方,其中《伤寒论》20方,《金匮要略》14方。以附子命名者18方,方名中无附子者16方。仲景用附子34方中生用去皮者8方,炮用去皮者13方,炮用者12方。现在临床主要用经过炮制的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生附子禁用。张仲景书中生用者,取其辛温雄烈之气以急救回阳,治疗阴寒呕利,脉微欲绝,阴盛格阳,阳亡阴竭之危证。应用时或与生姜配伍,或久煎以制毒性。生姜可以解附子毒。一般阳虚重症附子生用、重用;阳虚轻症附子炮用、轻用。附子一般内服宜制用,外用可以用生品。

二、附子的功效

1.回阳救逆

代表方是四逆汤,治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第二个代表方是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这里的热是假热,内真寒外假热。还有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可治疗此类病证。《本草经读》说:“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张介宾:“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最重要的就是阳气,阳气没有了,生命就结束了。陈修园:“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现代研究,附子有强心、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回阳救逆要用附子,附子有抗休克作用。经过加热处理之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作用并不会被破坏。其强心的有效成分为去甲乌头碱,可以改善外周及冠脉血液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2.温阳利水

在温阳的基础上利水,水为阴邪,阳虚之人气化失司,水液滞留,通过温阳加强气化达到利水的作用。特别对于脾肾阳虚,不能化气制水,上逆凌心所致的“心下悸,头眩身img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就是治疗肾阳虚,水液上逆凌心的重要方剂,有强心作用,右心衰竭的病人下肢水肿,下肢淤血,可用此方。如加用苓桂术甘汤,则温脾阳效果较好。《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宜麻黄附子汤。”“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句话讲得很好。第一,大气指元气,第二,气指水气、邪气。元气一振,使得水气得以转化,临床上胸水、腹水或者下肢水肿,大多属于阳虚,或者肾虚,或者脾肾阳虚,或者肺脾肾阳虚,这种情况加入附子温阳利水,或者桂枝通阳利水效果很好。古代文献记载“附子主逐水也”,并不是说附子有利水的作用,而是附子可通过温阳达到利水的效果。朱丹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痰湿之体之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能力差的病人,对葡萄糖耐量下降,舌体胖大,舌苔白厚腻、水滑,加入附子可以起到利水湿、温经化痰湿的作用。

3.逐寒止痛

附子对风湿痛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桂枝加附子汤可用于治疗“身体痛烦,不能转侧”;甘草附子汤可用于治疗“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桂枝芍药知母汤可用于治疗“诸肢节疼痛”。因此,仲景治疗下列痛证都要用附子:身体烦痛、胁下痛、胸痛、腹痛、头痛、痛经。现代研究显示,附子被人体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黏膜、皮肤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因此,我们治疗血管性神经疼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先用活血止痛的药物,如延胡索、失笑散等;效果不好可以加入附子提高疗效;如果太热加些知母,祛性取用。

4.益火消阴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妇人妊娠……腹痛恶寒,少腹如扇”,这些都是《金匮要略》中的原文,用附子可益其火、消其阴,散寒止痛。张元素:“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胃寒,补下焦之阳虚。”附子功效主要偏于下焦。有句话“外感寒邪用麻桂,内有真寒用姜附”,这是张仲景的经验。张山雷:“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他认为外寒内寒都可用附子,以起到温阳通经的作用。北京医院张之南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兴奋作用,可以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疾病。如阿迪森症、席汗病等,西医用激素,中医用温元阳通行十二经脉的附子治疗。

5.温通散结

由阴寒内盛而导致的寒湿,可用附子。《金匮要略》谓,附子粳米汤可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粳米健脾,附子温阳散寒。大黄附子汤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薏苡附子败酱汤可治疗肠痈。肠痈即为阑尾炎。我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盆腔炎、盆腔积液,效果满意。此病病机为寒热交错,用薏苡仁消痈散结,附子辛热,辛者亦能散结。《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尚未形成者用大黄牡丹汤,肠痈已经化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临床多两者合用,治疗阑尾炎持续3天形成阑尾包块、错过手术时机者,通过寒热并用,消痈散结,而最终控制病情。我曾两方合用治疗阑尾炎包块形成患者,效果很好。《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金匮要略》大黄附子细辛汤诚为开结良方,愚赏用以治肠积腹疼者甚效。”大黄荡涤肠胃,附子、细辛都是辛味,辛者能散结。

6.温脏安蛔

代表方为乌梅丸。仲景用此方治疗蛔厥。五味具备,杂合以治,其中附子、细辛可以麻醉蛔虫,最终排出体外。用乌梅丸加减治疗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有很多报道。这些病的病机大多属于寒热交错,较为复杂,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可有一定治疗效果。

要之,附子有六大功用。①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治心力衰竭。②助阳祛湿:为风寒镇痛药,治痛风、寒湿痿躄拘挛。③通阳止痛:治胸痹、心痛、疝痛、神经痛。④扶阳止泻:治虚寒泄泻,完谷不化。⑤温阳利水:治阳虚水肿,痰饮喘嗽。⑥强阳摄阴:治肾阳衰微,机体功能衰退。

三、附子的配伍运用

1.附子加干姜

功能回阳救逆。代表方为四逆汤,主治少阴病寒化证,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四肢厥逆者。明·戴原礼《证治要诀》:“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陈苏生说:“干姜加附子,增强回阳之功,用治心力衰竭。”用大剂量附子必须配干姜或生姜(1∶1),回阳救逆加干姜,温经散寒加生姜。一方面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另外姜可以解附子毒性。现代临床用治中毒性休克、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等。我曾治一慢性腹泻案。患者腹泻多年,消瘦面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手脚冷,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此脾肾阳虚,化源不足。处方:干姜、附子、炒白术、党参、黄芪、薏苡仁、白扁豆、补骨脂、肉豆蔻、石榴皮、木香、陈皮、葛根、炙甘草。上方加减化裁,治疗3月,大便基本正常,每天1~2次,气色明显改善,纳好。我认为,干姜重在温中阳,而附子旨在助元阳,与健脾胃的药物相合,补火生土,对脾胃病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其类方有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赤石脂丸等。

2.附子加人参

功能温阳益气。代表方为附子汤,主治少阴病,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脉沉。张介宾说:“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黄、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矣。”陈苏生先生说:“人参加附子,提高了救逆作用,可治休克虚脱。”颜德馨教授的经验:“附子配生脉饮,附子振奋心阳,生脉饮养阴,共成复脉之师。”其有回阳复阴之功能,寓意深刻,为经验之谈。现代临床用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脏器下垂等。其类方有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之参附汤与附子汤相类,功能回阳固脱。

3.附子加白术

功能温阳健脾祛湿。代表方为白术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兼阳虚湿重者,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等。张洁古:“附子以白术为佐,乃祛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陈苏生经验,“白术加附子可增强温中之功,治脾虚泄泻”,如附子理中汤。现代临床用白术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脾虚泄泻等。其类方有治疗风湿痹痛的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

4.附子加石膏

功能治风水恶风。代表方为越婢汤加附子,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赵养葵用附子与石膏配伍,治疗重症消渴。石膏清阳明之热,附子“辛以润之”,辛可气化津液,两者相伍,相激相成,寓有深意。《孙兆口诀》以此治疗风热头痛;舒驰远以此治疗重症痢疾。现代用于治疗肺经蕴热,肾气虚寒,表虚自汗症,或者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等。

5.附子加桂枝

功能解表散寒。代表方为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伤寒溯源集》:“风邪,非桂枝不能汗解;寒邪,非附子不足以温经。”现代临床用桂枝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神经病变、胸痹之真心痛、低血压等。章次公治疗失眠时曾云:“单纯用养阴安神、镇静药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兴奋药每可奏效。”

6.附子加大黄

功能温通寒积。代表方为大黄附子汤,主治寒实内结,胁下疼痛,腹满,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等。大黄苦寒泻下,治疗胃肠实热便秘;附子辛热,助阳散寒,治脾肾阳虚,二者相合,寒温并用,苦辛通降,治疗寒实证,为温下法之祖方。现代临床用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胃脘痛、粘连性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十二指肠壅积症、痢疾、尿毒症等急腹症。其类方包括孙思邈之温脾汤,药用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功能温补脾阳,可攻下冷积。临床治疗脾肾阳虚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方用附子、大黄、淫羊藿、黄柏、泽泻、黄芪、党参、丹参、薏苡仁、紫苏叶、川续断、桑寄生、六月雪等,可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有显著效果。

7.附子加麻黄

功能解表温经。代表方为麻黄附子汤,主治水肿病肾阳不足者,一身悉肿,恶寒,舌苔白滑,脉沉小。近代医家赵嗣真经验:“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麻黄解表,附子助阳,一攻一补,助里阳而散肌表之水,治疗肾阳虚,表有风水证,及气分病属阳虚寒凝者。现代临床还应用麻黄附子汤治疗急慢性肾炎、肿胀、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我近期治疗一冠心病窦房结功能失调患者,心率45次/分,怕冷,面舌萎黄,舌淡,脉迟。药用麻黄、附子、甘草、黄芪、党参、丹参、桂枝、白术、茯苓。加减治疗2月后,患者心率升至58~65次/分,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其类方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8.附子加甘草

功能温阳益气调中。代表方为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屈伸不利,痛处拒按,汗出恶风,苔白,脉沉等。附子与甘草相伍,一能温阳益气,调中补虚;二能补偏救弊,甘草可缓附子之毒性。现代临床用治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痹证兼有心脏病等。其类方有四逆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等。

除了上述配伍之外,后世临床常用附子的配伍还有:附子加肉桂(附桂散),主治阴毒伤寒;附子加黄连(附子泻心汤),主治阳虚膈痞;附子加地黄(地附汤),主治血虚假热;附子加细辛(细辛散),功能温阳通窍;附子加当归(温经汤),主治血海虚寒;附子加芍药(真武汤),功能温中止痛;附子加黄芪(芪附汤),主治气虚自汗;附子加升麻,主治口舌生疮;附子加羌活,主治风寒头痛;附子加白芷,功能止牙齿痛等。

四、附子的应用剂量

仲景用附子,用1枚(重约30g)者18方,用1枚半者1方,2枚者3方,3枚者3方,用一两者1方,用三两者1方。

归纳仲景用附子剂量的经验:①用作回阳救逆,不超过1枚。②用作风寒湿痹剂量宜大,如附子汤用2枚、甘草附子汤用2枚、桂枝附子汤用3枚、白术附子汤用1枚半。③与甘草、干姜同煎可降低附子毒性,仲景用附子配甘草者18方,不伍甘草者13方,其中由缺乏姜及蜜制者仅6方。《本草正义》:“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④配甘草、白蜜,甘润缓解。⑤配甘草、乌梅,酸甘化阴。

关于附子的现代临床应用剂量探讨,《中华本草》云:煎汤3~9g(炮附子),回阳救逆18~30g。内服多制用,外用多用生品。现代“火神派”医家吴佩衡、范中林、祝味菊、卢崇汉、李可等善用附子,剂量为30~100g,最多用至500g。四川王渭川认为:“熟附片必须用至60g方有效。”这些说法均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而祝味菊先生的经验值得借鉴:“未服过附子的初诊患者,可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五、附子应用的指征及其他注意事项

1.附子应用的指征

附子应用的主要指征为:①畏寒,四肢厥冷。②脉沉、迟、微、细。③舌质淡,或舌质紫暗,舌体胖,舌苔白腻或白滑。参考指征为:①精神不振,但欲寐。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③面色苍白,汗出脉沉。④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不多。⑤腰膝酸冷,下肢水肿。⑥关节冷痛。

吴佩衡老中医用附子创16字诀: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2.附子的煎煮及服用方法

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及其衍生物,这类双酯型生物碱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会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单酯型生物碱和乌头原碱,进一步可水解成胺醇类生物碱,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4000~1/200。炮制过程中多次用水浸泡、漂洗、高温水煮,或高热爆炒或者微波加热等可以促进其充分水解。

煎服需注意以下几点:①久煎(宽水慢火):先将附子单独煎煮1~2小时,直至药液不麻舌为度,再加入其他药合煎;所加水必须一次加足,一般不中途加生水。②加姜(或者蜂蜜1匙):凡重用附子,可根据病情加干姜或与生姜同煎,既可制附子毒性,又增强温阳散寒作用。③每剂药煎2次,可以分多次服用。④使用大剂量附子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做到中病即止,见效收功,或者逐步减量。

3.附子的中毒症状及其解救

中毒症状表现为“麻、乱、颤、竭”,一般先见口舌唇麻,继之面麻,甚则全身麻木,痛觉消失,意识混乱,烦躁不安,心律失常,舌唇肢体颤动,语言含混不清,可见心源性休克,心房颤动,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现代研究示附子生用过量可以引起中毒,出现心肌损伤,血压下降,四肢冷,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心室纤颤,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4.其他

关于“十八反”中“半蒌贝蔹及攻乌”问题,有问附子(乌头)、半夏是否可以同用。古代文献所记载附子(乌头)、半夏同用的方剂有:①《金匮要略》治疗虚寒腹痛之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粳、甘草、大枣)。②《备急千金要方》中半夏汤、附子五积散。③《证治准绳》中小半夏汤。④有人统计《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的达163方。据此,“十八反”可以供参考,但不必拘泥。

若应用附子中毒,可采取以下方法解救:①1%~2%鞣酸洗胃,酌情应用催吐剂、活性炭,予保温、吸氧等处理。②应用阿托品、普鲁卡因等药物。③水煎肉桂、甘草、绿豆汤口服,或服浓茶,以沉淀生物碱,或服淘米水。④中药解救,方用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者蜂蜜120g内服,必要时应用5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