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阳明病不单是热实证,也有虚寒证

里热实证是阳明病的主要方面,但不是惟一方面,也有里虚寒证。把阳明病与里热实证完全等同,是不恰当的。阳明病是指病在胃与大肠,并不确指病的性质,因为任何一经病,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所以,现代的教材把阳明病的性质,规定为里热实证,是值得商榷的。其实阳明病篇就有许多条文论述了阳明虚寒证。如第190条“不能食者,名中寒”,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第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又如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从所述阳明虚寒证的临床症状,有些与阳明腑实证的症状完全一样,例如“不能食”、“手足濈然汗出”、“脉迟”与大承气证同,“腹满”更是阳明腑实的必见症状。如不仔细辨证,就会诊断错误而发生治疗错误,所以在叙述虚寒证的时候,多次提到误治的变证,如“攻其热必哕”,“虽下之腹满如故”等。为什么会发生误治,是因为辨证不清的缘故。论中不仅突出了阳明病的病机“胃中虚冷”,而且提出了治法与主方,如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阳明病篇在论述阳明热实证的同时,又论述了阳明虚寒证,颇符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精神,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有些注家只强调一面,以致逐渐形成阳明病是单纯里热实证的概念,把阳明虚寒证统属于太阴病,于是提出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意谓阳明太阴均属于中焦病,凡是实证都属阳明,凡是虚证都属太阴。似乎条理分明,易于掌握。实际不符合阳明与太阴的生理、病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只说明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决不是机械的等同。要知胃司纳、主降,脾司运、主升,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叶天士曾概括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是中医临床辨别脾病与胃病的起码知识,某些“伤寒家”却坚持“阳明虚寒就是太阴”的说法,实似是而非。

【医案选录】杨某,男,57岁。1994年11月初诊,主诉胃脘疼痛1月余。证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欠温,嗳气吞酸,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弦细。患胃溃疡病10年,每遇饮冷、受凉时胃痛发作,中西药多方治疗不愈,曾服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多剂,不见缓解。辨证:肝寒犯胃,胃阳不足。处吴茱萸汤加黄连、煅瓦楞子、砂仁、干姜。服药3剂,呕吐停止,疼痛消失,守法调理20余剂,停药观察,未有复发。{张江层.吴茱萸汤临证应用[]J.陕西中医,1998,19(12):562.}

按:证见呕吐、疼痛、便溏等,属脾胃虚寒,然从前述附子理中汤等温脾散寒不效,表明病在阳明胃虚寒,疼痛、呕恶等为胃寒上逆之象。该案说明阳明虽为多气多血之经,常见热证、实证,但也不乏虚证、寒证。此外,阳明胃虚寒证与脾虚寒不可等同视之,前者以阳明胃腑失于通降,气机上逆为主;后者以太阴脾无以升清为主,不可混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