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脉诀辨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者,左手也,此言左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左寸,心与小肠动脉所出。左关,肝与胆动脉所出。左尺,肾与膀胱动脉所出。歌句不言膀胱,盖由字多,包括不尽。此三部,寸属火而主温,温主发热。关属木而主风,风主战栗。尺属水而主寒,寒主恶寒。温风寒在表,是上有水也,治可汗之。每部一脏一腑,腑脉则浮,脏脉则沉,其取按之法,当依 《难经》菽数。假令心部,按六菽之重而得者,心脉也。浮于六菽者,小肠脉也。本部浮沉适中悉之。一息五至,此为平脉,不必更深求分别。脏腑之脉,余部仿此。洁古曰:假令病人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乃寒伤荣,可用麻黄汤主之。如战栗、恶风、有汗、脉浮缓,乃风伤卫,可用桂枝汤。如往来寒热,是尺寸脉交,以小柴胡汤两和之。如发热战栗,葛根解肌汤主之。如战栗、脉浮弦,小青龙汤主之。如战栗、恶寒、脉沉弦,大青龙汤主之。如恶寒、脉沉迟,麻黄附子细辛汤。以上皆解表之法也。

右肺、大肠、脾、胃、命。

右者,右手也,此言右手寸关尺之三部也。右寸,肺与大肠动脉所出。右关,脾与胃动脉所出。右尺,命门三焦动脉所出。歌句不云三焦,亦因包括不尽也。此三部,寸属金而主燥,燥主大便难。关属土而主湿,湿主腹满痛。尺属相火而主热,热主小便赤涩。燥湿热在里,是下有火也,治可下之。洁古云:假令病人大便难,脉沉数,小承气汤主之。如腹满痛甚而脉沉数,大承气汤主之。如小便赤涩,脉沉数,大承气汤主之。如小便赤,不大便,腹满痛,亦此药主之。如小便腹痛而不满,调胃承气汤主之。如大实证,为不大便是也。如小便赤,大便难,腹满痛,大承气汤主之。已上皆攻里之证也。芒硝辛润,治大便燥而难,厚朴、枳实治腹满痛,大黄治大便不通及小便赤涩。假令有表里证者,先解表,后攻里也。如病人大便难发热,谓之温燥,先解表,左宜桂枝,后攻里,右宜承气汤。如战而腹满痛,谓之风湿,左宜桂枝汤,右宜承气汤。如恶寒、自汗、小便赤,左宜桂枝麻黄汤,右宜承气汤。凡六气之病,脉与证相得者生,相反者死,色脉亦然。临病人持诊之时,宜细详消息,此上大约之言,不可执泥,印定眼目以误病焉。

img

左右三部之图

凡此六位之脉,首尾相传其位。先立左寸心小肠,乃君火之位。次立左关肝胆风木之位。次立左尺肾与膀胱,乃寒水之位。次立右寸肺大肠,燥金之位。次立右关脾胃,湿土之位。次立右尺命门三焦,相火之位。皆循天而右行,以此言之。病在左,主表,宜发汗。病在右,主里,宜下。循天左者,顺行十二辰,自温而热,自热而湿,自湿而燥,自燥而寒,自寒而风,自风而湿也。所以云:天行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其传变之道,左必传右,乃汗症传作下症,下症则无传汗症之理矣。命门、心包,皆系相火,图内具心包而遗命门者,盖因心包有经而命门无经也。二者动脉,皆在尺部,故互言之。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img

女人背看之图

此者,承上文六部脉而言也。六部之脉,春夏与秋冬不同。春夏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其时为男,其脉寸盛而尺弱。秋冬天气在下,人气亦在下,其时为女,其脉寸弱而尺盛。女人反此,因其时而有其脉也。看春夏之脉,寸盛尺弱而为之平;看秋冬之脉,寸弱尺盛而为之平,故曰背看之。尺部之脉,寸关排之,居于第三。苟或春夏脉同秋冬,是男得女脉,乃阳不足而阴盛,则断之以病在内,宜用辛甘之药助阳而抑阴。秋冬脉同春夏,是女得男脉。乃阳太过而阴不足,则断之以病在外,宜用酸苦之药助阴而抑阳。大法春夏宜汗,秋冬宜下。《素问·热论》云:三日以前当汗,三日以后当下,春夏与秋冬四时皆同。

心与小肠居左寸。

左寸,左手寸部也。心为君火,火性上炎。小肠,心之腑也。心与小肠之脉,故居于左手寸部。

肝胆同归左关定。

左关,左手关部也。肝为风木,木位居东。同归者,肝胆皆属木也。胆者,肝之腑也。肝胆之脉,故居于左手关部焉。

肾居尺脉亦如之。

肾者,北方水也,其性下而不上,故居于左尺。寸关二部,一脏一腑,而居于左。肾在尺部,亦居于左。而配膀胱之腑,故曰亦如之者,乘上文而言。言肾亦在左,而亦有一腑也。

用意调和审安靖。

此乘上文左手三部而言也。言医者当用意自已气息,指下以审他人之脉至。左手三部所主,温风寒也,皆客随主变,客邪不来犯主,则脉安靖矣。

肺与大肠居右寸。

右寸者,右手寸部也。肺为燥金,金位于西而至高。大肠者,肺之腑也。故肺与大肠之脉,居于右手寸部也。

脾胃脉从关里认。

关者,右手关部也。脾为湿土,土位西南,而居于金木水火四脏之中。胃者,脾之腑也。故脾与胃脉,居于右手之关部焉。

命门还与肾脉同。

肾居尺部,命门亦居于尺部。命门之气,与肾相通,而脉形亦同于肾,故曰还与肾脉同也。

用心仔细须寻趁。

此承上文右手三部而言也。右手三部所主,燥湿暑也,皆主随客变。主既随客而变,所见者惟客脉而已,苟不用心仔细,寻趁其源,则非者是矣,故医者可不慎之至欤。左手三部,客随主变,不脱主脉。右手三部,主随客变,主脉脱矣。叔和吁咛告戒之语,故右甚于左焉。

img

六部定位之图

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此言用手诊脉之法,覆手以取他人之脉,而仰手以取自己之脉也。知乎此,非惟有便于施诊而抑且下指不差矣。

img

覆诊仰诊之图

三部须教指下明。

三部者,寸关尺也。寸为上部,关为中部,尺为下部。经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脐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下至足之有疾。三部之脉而为一身之主,于下诊脉之际,可不探其源,阐其幽哉。

九候了然心里印。

九候者,浮中沉之诊于每部之中。浮候五动而法天,中候五动而法人,沉候五动而法地。一部三候,三部总得九候也。印者,定见无差也。九候之法,知之至见,的无一毫之不通。胸中定见,有何差焉?洁古曰:“在天五日焉一候,在脉五至焉一候。一息之数,浮一气十五为天,中一气十五为人,沉一气十五为地。故一气在上,一气在中,一气在下。三气相合而成一脉,是三元也。乃气血精总得四十五动,曰平脉也。”故叔和于各脏言脉云:四十五动无他事,又曰无疑虑,又曰不须怕,此平脉也。心里印者,浮中沉三诊各有太过不及之脉也。假令左寸太过脉浮,诊得六数七极者,必身热而无汗,麻黄汤主之。不及脉浮,诊得三迟二败者,必身热自汗,桂枝汤主之。桂枝止汗,麻黄发汗,乃表之补泻也。关脉中诊得六数七极者,是热在中,调胃承气汤主之。如得三迟二败者,是不及也。以建中汤、理中汤主之。用调胃承气,自内而泻于外也。理中建中,乃和中补药也。承气建中,乃中焦补泻药也。左尺沉诊得六数七极者,必大便难而小便赤涩,大承气汤主之。却得三迟二败者,必大小腹中痛,小便清则大便澄彻清冷,姜附汤主之。承气姜附,乃下焦补泻之药也。夫大承气之寒,而能治下焦之热,不能治中焦、上焦之热。姜附之热,而能治下焦之寒,不能治上焦、中焦之寒。建中理中之温,能治中焦之寒,不能治上焦、下焦之寒。调胃承气之寒,而能治中焦之热,不能治上焦、下焦之热。且麻黄汤为泻也,而能泻表之实,不能泻里之实。桂枝汤为补也,而能补表之虚,不能补里之虚。印则察邪气之所在,上中下或表或里,诊得常,印乎此,不使一毫之差,九候之法,岂可忽哉!

大肠共肺为传送。

大肠者,肺之腑,乃传道之官,传送不洁之物而变化出焉。其传道也必待气往下行,肺主气,故共为传送也。经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img

三部九候之图

心与小肠为受盛。

心者,火之属也。火主时令,则万物皆盛。小肠者,心之腑,乃受盛之官,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心属火,火能化物,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心与小肠受盛。经曰:少阴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太阳。

脾胃相通五谷消。

胃者,脾之腑,脾胃为仓禀之官。洁古曰:脾胃之气,常欲通和。胃为戌其化火,象于天,其气热。脾为巳其化湿,象于地,故夏热而上湿。其气相通,则五谷腐熟而自消矣。如湿多而热少,则成五泄;热多而湿少,则多食而饥虚,名曰消中,皆脾胃之病也。经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膀胱肾合为津庆。

膀胱者,肾之腑,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肾主五液,故膀胱与肾为津庆。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

三焦者,上中下之三焦也。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是三焦也。主持诸气,徒有上中下之名而无其形,其经属手之少阳而为外腑。叔和于本文上下俱言一脏一腑,至于三焦而不言其脏腑。心,君火也。三焦,亦相火也。二者为之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三焦寄位于胸中,与膈相应。何为与膈相应?命门亦系相火,居于脐下。心包在膈上,命门在膈下,膈上膈下,三焦俱不相失而相应。故脐下一寸半为之气海,而膻中亦为气海焉。经曰:少阳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厥阴。

肝胆同归津液腑,能通眼目为清静。

胆者肝之腑,肝藏[2]血,胆之精气,藉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故同为津液之腑。目者肝之窍,肝气通于目,故云能通眼目,内藏无秽物以杂,故云清静。因其内藏清静,外视所以得明也。经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智者知之至,即上工也。凡五脏之不和者,能调而和之。此无他,由其察认诸家之病,出于理之自然,无一毫勉强忆度之为。夫如是,所以有十全之功也。

img

脏腑各司之图

img

智者知治之图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

掌后高骨,乃手踝骨也,关脉见于此骨之下。

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

凡诊脉时,先下中指,按于高骨之下以定关位,次以头指按于寸部,再次以第三指按于尺部。寸部心肺之脉,三菽六菽之重。关部肝脾之脉,九菽十二菽之重。尺之一部,按法重于寸关。其脉深沉,有似于泽,以次推排其指,至于尺部而名为尺泽。此尺泽,非尺泽穴也。从关部至尺泽穴,是尺内阴之所治,俱为尺泽。诊三部之脉,必须均呼吸以定至数,先识王脉、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人臂长,则疏下其指;臂短,则密下其指。而又分 “举”“按”“寻”之三法,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而后探其脉之形状何若,察其病之何在。既知其病在于何经,更分在气在血。“上”“下”“来”“去”“至”“止”六字,须要明白。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日至,息日止也。仔细二字,所包者广。此特举其略耳,还须者,应前须教二字也。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关前为阳脉,阳脉得寸内九分而浮,名为寸口。关后为阴脉,阴脉得尺内一寸而沉,其取脉之法,重按得之,故曰直下取也。

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

关前为阳,其脉九分而浮。脉浮而弦,风邪在表、在上。关后为阴,其脉一寸而沉,脉沉而弦,风邪在里。

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浮脉而数,邪热在表、在上,阴脉沉而微寒,邪在里。

img

下指定位之图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

阳脉实,是心火旺,火旺则热,热则生风。故知风热在表、在上。阴脉沉微,是阳气不腠密,寒邪在里,津液得以妄泄。故寐而其汗自出,寤则其汗即止矣。

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

阳脉浮实大且滑,心火邪热为甚,心气通于舌表,故知热强。阴脉沉数,是脾脏有热,故知口有臭气。

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

阳脉浮微,表气虚而心火衰。阴脉沉滑,寒邪在里,食则注泄而脾经有疾矣。

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关前脉浮,浮者阳也。关后脉沉,沉者阴也。当关位之前后,辨尺寸之阴阳。浮者法于寸,知病在表在上之根源也。沉者法于尺,知病在里在下之根源也。非止寸口独浮、尺脉独沉,尺寸俱有浮沉也。知乎此,察病之因,岂有差忒[3]者哉。

img

关前关后病脉之图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太无痾[4]

一息,一呼一吸毕也。一呼脉再至,心与肺脉也。一吸脉再至,肾与肝脉也。如是上下交通,为平和脉。呼吸之间,更加一至,是五至也,乃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五脏各得一至,故太无痾。

三迟二败冷危困,

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二至谓之败脉,皆阴太过而阳不及,寒冷所致,当以温热治之。

六至七极热生多,

一息六至,数多于常度,谓之数脉。七至,过于常度,又将半矣,故为极脉。皆阳太过而阴不及,当以寒凉治之。

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

洁古曰:一息八至,是阳覆于阴也,阴不胜阳,则脱。一息九至,是阳关于阴也,是无阴则死。十至亦然。十一、十二乃阳欲并绝之状也。

三至为迟一二败,

此盖重出以起下文。

两息一至死非怪。

两息之间,脉得一至,为阳独绝,乃死脉也。

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此结上文之意,《难经》曰: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四至五至,是为得中,不及此数,为之迟冷太过。此数为之数热越,人于八十一难之中,法度布载昭然明白。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

img

息至之图

此言实邪,重申迟冷数热之意。热属火,风属木,木来火位,则木中有火。金有惧火之意,金不得以制木而木愈盛,故热则生风。冷属水,气属金,水来金位,则金中有水,火有畏水之意,火不得以制金而金愈盛,故冷则生气,热则生风,是东方实而西方虚也。法当泻南方火,补北方水。火灭则金得气盛,木自虚而风自止矣。冷生气,是北方实而南方虚也,法当泻北方水,补南方火。水灭则火得气盛,金自虚而气自衰矣。此实则泻其子也。用心指下,辨审迟数虚实,切记热生风,冷生气之语也,故详言以叮咛云。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

img

实邪之图

弦、洪、毛、石,脉之体样也。经者,《内经》《难经》也。节者,四时之节也。气者,寒热温凉也。弦、洪、毛、石之脉,依 《内经》因春夏秋冬之节气而分,《难经》于十五难中亦言之详矣,不必以十二经各主为分,谓之依经。夫如是,不在四时脉上说矣。通真子曰:春脉如弦而大弱,经至而滑,端直以长,为平。实而强者为太过,不实而微者为不及。夏脉如钩,来盛去衰为平,来盛去亦盛为太过,来不盛去反盛为不及。秋脉如毛,轻虚以浮,来急去散为平,中坚傍虚为太过,毛而浮者为不及。冬脉如石,气来沉以搏者为平,来如弹石为太过,去如数者为不及,弦洪毛石之脉,各旺七十二日。王机云: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阿阿,宽缓貌。春之杨柳,其风和,其枝嫩,动摇宽缓,有似脾脉,故比而象之。脾属土,土旺四季,辰戌丑未之月,各旺一十八日。脾脉所以逞见于四时也。

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晓解通玄记。

在意专心,不他杂也,他事不杂于胸中,精察脉理之细微,则灵机自然晓悟。玄微之理,贯通而不忘也。灵机,脉理也。脉理活动而不执滞,故曰灵机。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洪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大则气衰,细则气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急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紧上虚者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者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浮而大者风,浮而绝者气,沉细疾者热,迟紧者寒。诸腑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浮则自下。阳数则口疮,阴数则恶寒。阳芤则吐血,阴芤则下血。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剂,紧数者宜发汗,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闻人声,少气,时时出汗,阴气不足,两臂不举,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疼痛,不能久立,阴气衰少,小便余沥,下湿痒痛,其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满痛,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为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寸口脉弦,尺脉短者,头痛。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遗尿。脉但数者,心下结热,脉盛滑紧者,痛在外。脉小实紧者,痛在内。脉小弱而浮滑,久病。脉涩浮而疾数,新病。脉沉而弦者,有痃癖腹内痛。脉来盛紧者,腹胀。出鱼际,气逆喘急,脉来缓滑者,热在内。中脉来滑者,主霍乱。脉来大坚疾者,颠病。脉来弦急疾者,癖病。脉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脉来迟而涩,胃中有寒,有癥结。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伏如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脏冷痛。脉浮而细滑者,伤于寒饮。脉沉而数者,必然中水,冬时不治自愈。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者为下重,背膂作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微而弱,多寒少气。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脉弦而紧者,胁下痛。脉大细滑者,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洪大者,血气俱盛。脉涩者,气多血少。脉滑者,气少血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为寒,滑为鬼产,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消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欲绝者,肌肉遁。尺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者,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伏留不去。脉微则阳不足,沾热汗出,凡无阳则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脉来,见浮洪。阴脉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者,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而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紧而滑者,有蛔虫。尺脉沉滑者,有寸白虫。三部或至或停,冷气在脾,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胸中;尺脉浮,客热在下焦。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寸口脉沉,胸中气短。若弦上寸口,头痛有宿食。若有表无里者,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上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阳皆绝者不治也。脉理细微,莫能尽述,学者宜究心焉。

img

四时脉息之图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

此七样脉,皆属乎阳,尽系表脉,故曰是本宗也。

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

此八样脉,皆属乎阴,尽系里脉,故曰八里同也。

img

七表八里之图

血荣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之于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周流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血为荣,气为卫,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气与血也。气为阳,阳为卫,血为阴,阴为荣,二气常流,所以无病也。经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亦行三寸。呼吸定息,总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

img

脉息度数之图


[1]瞥 (piē):突然,倏忽。

[2]藏:原作 “臓”,据文意改。下同。

[3]忒 (tè特):差错。

[4]痾 (ē阿):义同“病”。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