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保健护儿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胸腹部穴位

1.天突

[位置] 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

[操作] 有按揉天突、点天突、捏挤天突之分。用中指端按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以食指或中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称点天突;若用两手拇、食指相对捏挤天突穴,至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度,称捏挤天突。

[次数] 按揉10~30次;点3~5次。

[功用] 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

[主治] 痰壅气急、咳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应用] 治疗气机不利,痰涎雍盛或胃气上逆所致的痰喘、呕吐,多与推揉膻中、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

img

图28 胸腹部穴位

2.乳旁

[位置] 乳头外旁开2分。

[操作] 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乳旁。

[次数] 30~50次。

[功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喘咳、痰鸣、胸闷等。

[应用] 治疗咳嗽、胸闷、痰鸣等症,临床上常与揉乳根、推揉膻中合用。

3.乳根

[位置] 乳头直下2分。

[操作] 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乳根。

[次数] 30~50次。

[功用] 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喘咳、痰鸣、胸闷等。

[应用] 治疗咳嗽、胸闷、痰鸣等症,临床上常与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

4.膻中

[位置] 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操作] 中指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名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

[次数] 揉或推均50~100次。

[功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 胸闷、吐逆、咳喘、痰鸣等。

[应用] 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吐痰不利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

5.中脘

[位置] 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操作] 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

[次数] 100~300次。

[功用] 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 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缺乏、嗳气等。

[应用] 用于治疗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的作用,主治呕吐恶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

6.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以掌或四指摩之,称摩腹,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泻;或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作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或分腹阴阳。

[次数]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功用] 摩腹可消食、理气、降气;分推腹阴阳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腹泻、厌食、恶心、呕吐、便秘等。

[应用] 分推腹阴阳常用于治疗乳食积滞、胃气上逆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临床上多与运内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相配合;治小儿厌食症多与揉板门、运内八卦、摩腹、捏脊等相配合。摩腹补法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虚、寒湿型的腹泻;泻法能消食导滞、通便,用于治疗便秘,腹胀,厌食,伤乳食泻等,多与分推腹阴阳同用;平补平泻则能和胃,久摩之有消食、强壮身体的作用,常与补脾经、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为小儿保健常法。

7.胁肋

[位置]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穴处。

[操作] 以两手掌从两侧腋下搓摩至天枢穴处,称搓摩胁肋,又称为按弦走搓摩。

[次数] 50~100次。

[功用] 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主治] 胸闷、痰喘、腹胀等。

[应用] 搓摩胁肋性开而降,常用于治疗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痰喘、腹胀等病症。

8.天枢

[位置] 脐旁2寸。

[操作] 小儿仰卧位,用食、中指端按揉左右二穴,称揉天枢。

[次数] 50~100次。

[功用] 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食积不化。

[应用] 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症,多与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同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9.脐

[位置] 肚脐。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次数] 揉100~300次;摩5分钟。

[功用] 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 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

[应用] 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多与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同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10.肚角

[位置] 脐下2寸旁开2寸之大筋。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次数] 3~5次。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 腹痛、腹泻。

[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3~5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止小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11.丹田

[位置] 小腹部,脐下2寸至3寸之间。

[操作] 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 揉100~300次;摩2~3分钟。

[功用]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主治] 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

[应用] 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治尿潴留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