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急性胃炎
认识疾病
急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临床上分为单纯性、糜烂性、化脓性以及腐蚀性四种,以单纯性最为常见,然后是糜烂性、腐蚀性胃炎,化脓性胃炎罕见。
急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胃炎的病因
▲药物
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或铁剂等。这些药物直接破坏胃黏膜上皮。
▲应激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以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衰竭等,都能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如烧伤所致者称柯林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称库欣溃疡。尽管急性应激引起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微循环不能正常运行而造成黏膜缺血、缺氧是起病的重要环节,由此可导致胃黏膜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不足、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上皮再生能力减弱等变化,胃黏膜屏障因而受损。
▲乙醇
乙醇具亲脂性和溶脂能力,因此高浓度乙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黏膜屏障的正常保护功能是维持胃腔和胃黏膜内氢离子高梯度状态的重要保证,当上述因素引起胃黏膜屏障破坏,则胃腔内氢离子就会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内,从而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害,最终造成胃黏膜糜烂和出血。上述各种因素也可能增加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腔,其中的胆汁及各种胰酶,参与了胃黏膜屏障的破坏。
◆急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化学物质,包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进而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和主动运输系统,导致黏膜的渗透性增加,细胞内水钠潴留,细胞肿胀并脱落;还可通过抑制环氧化物酶,阻止内源性前列腺素E2和I2的合成,使上皮分泌的碳酸氢钠和黏液减少,H+反弥散,进而破坏胃黏膜屏障。洋地黄、利血平和某些抗癌药物等都会刺激胃黏膜,损害胃黏膜屏障。
急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单纯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有暴饮暴食、进食不洁食物、嗜酒或服刺激性药物史。起病急,症状轻重不一。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作,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隐痛、食欲下降、嗳气、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吐物略带血性。伴发急性肠炎者可有腹泻、发热、脐周腹痛,严重者有脱水等。体检可存在上腹或脐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
◆急性腐蚀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有吞服强酸、强碱等腐蚀剂史。吞服腐蚀剂后,最先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往往伴有吞咽疼痛、咽下困难、恶心呕吐、呕吐物呈血样。严重者可有食管或胃穿孔的症状,甚至出现虚脱、休克。体检可见唇、口腔、咽喉因接触各种腐蚀剂而形成颜色不同的灼痂,如硫酸致黑色痂、盐酸致灰棕色痂、硝酸致深黄色痂、乙酸或草酸致白色痂、强碱致透明性水肿等。上腹部显著压痛,胃穿孔者可出现腹膜炎体征。
急性胃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胃炎的诊断
根据病史及症状、体征一般可做出诊断。但如果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有酗酒或服水杨酸盐制剂等诱因者,需考虑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可能。
◆急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特点为右上腹持续性剧痛或绞痛,阵发性加剧,可放射到右肩部,墨菲征阳性。腹部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通常有暴饮暴食史或胆道结石病史,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重者呈刀割样疼痛,伴有持续性腹胀和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在早期升高,重症患者腹水中淀粉酶含量显著增高。B超、CT等辅助检查发现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可帮助诊断。
▲空腔脏器穿孔
空腔脏器穿孔患者多起病急骤,表现为全腹剧烈疼痛,体检可见压痛与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样,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透视或平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
▲肠梗阻
肠梗阻呈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伴剧烈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早期腹部听诊可有高亢的肠鸣音或气过水声,晚期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平片显示充气肠袢及多个液平。
排便次数增多与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几乎有一半以上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很多人以为,只有夏季才是急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其实,冬季也容易发生急性胃肠炎。首先,冬季非常适合病毒的繁殖。而人们会普遍认为天气寒冷,食物不容易变质,就会将食物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中,但在白天气温相对高的时候,病菌一样会繁殖,人们吃了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中的食物就易中招。其次,因为气温较低,人的胃肠道血管会收缩,特别是在受寒后,胃肠道很容易痉挛,再加上休息不好,胃肠道的防御能力会减弱,也容易招致急性胃肠炎。最后,喜欢吃火锅的人,可能不知不觉地进食过量,或者进食了未熟透的食物,也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部不适,有的会出现腹痛,排稀烂、糊状、水样便。急性胃肠炎患者,每天会排便数次至十数次不等。通常情况下,排便后腹部的不适可略微得到缓解。此外,急性胃肠炎还常常伴恶心、呕吐,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