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的解答
知乎创始人
周源
2010年晚夏,在北京东长安街的一家星巴克里,我第一次见到张宁。那个时候,我们都比现在年轻十岁,忙活着各自的创业项目,知乎也还没有正式上线。我们因为同样喜欢社交媒体和快速兴起的移动互联网而结识。
2010年的北京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看到了未来的模样,每个人都感到脚下的土地中涌动着崭新的生机。
之后不久,“知乎”就上线了。刚开始,我们采用了封闭邀请的模式——你需要一个邀请码才能登录进来。很多早期用户是创业和投资圈的专业人士,张宁也是参与早期内测的用户之一。他们在互联网和科技领域问题下的讨论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高质量。包括我在内,知乎的几位合伙人都有专业的媒体经验,当看到这些从未经过专门内容训练的用户创作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内容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用户,可以在知乎上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见解,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解答。
正如张宁在书中写到的,内容创作已经不再是一种职业了,它变成了一种身份或者能力属性,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构成一张网络,创造更大的价值。
初次见面的交流并不多,但我注意到了张宁在知乎上持续输出的创作。和很多创作者一样,为了保持输出的频度和质量,他更有质量地阅读、思考和社交,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框架,以及对平台模式、内容行业和商业创新的认知模型。
2017年年底,我们又一次见面,畅谈知乎的发展、内容创作的变化,随后不久,我邀请他加入知乎团队,成为公司战略的负责人。
从个人分享到持续创作,最后改变人生的轨迹。张宁身上发生的故事也在很多创作者身上发生着。知乎十年,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让诸多创作者有分享交流的地方。真正的主角是创作者们——每一篇创作,都开启了一个通往新领域的大门,让人们结识一些现实中难以谋面的朋友。好的创作,积累了社交资本,帮助人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快速建立信任。有了信任,就能打造内容品牌,并建立商业模式。这些观点,都在本书中有深入讨论,也都是我们在知乎经常讨论的话题。
毫无疑问,内容及其背后的创作者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近年来也不断有这个主题下的新书面世,但很多书的定位反倒体现了对内容创作的误解:一类误解是把内容当作一种攫取流量的手段,其产物是以提高点击率、曝光率为目标的技巧归纳;另一类是把创作局限为少数人的天赋或才华,这往往把创作的成功归因于所谓颜值和人设。
我们在知乎以及其他平台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但苦于没有一套系统的梳理,能够讲清楚创作者从入门到进阶,再到持续成功的成长之路。这本书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它借用了很多战略管理的思维框架,比如个人垄断、社交资本、内容品牌和媒介升级,在宏观层面上阐释创作者在每一个阶段应该采取的策略;同时,又用了梗、混剪、订阅这些内容行业内的概念,在微观层面上来剖析内容创作的成功之道。这些思考,不仅对创作者应有裨益,也启发了我重新看待知乎未来的发展规划。
书的最后,落在了“涌现”这个词上。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概念,它是知乎和整个互联网的设计逻辑。
涌现,既是个体的力量,也是群体的智慧。
多年以来,知乎不断生长,我们难以给它下一个具体的定义或边界。在2012年,我们决定把它开放给整个社会的时候,就是意识到更多创作者涌现的前景,我们可以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解答。知乎每天都在诞生未曾预想但又独具一格的创作者,在深夜刷到这些知友的创作,让人困意全无,充满干劲和期待!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是更好地设计和运营平台,一方面满足更多人分享的需求,发掘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创作的内容帮助其他人找到自己的解答。在更大的规模上,做好个性化的匹配和连接,我们还要应对很多挑战,解决很多问题。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找到关于内容创作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