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一鸣惊人”的机会,决定了你的将来
“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对的,就是这句话,成功迷惑了好多人。其实这句话的原意是:在1%的关键时刻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99%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比选择更重要。
当我们摊开一年的年历的时候,你会发现12列×31行的表格中,真正给你做人生选择的事情其实并不多。而日常生活中的努力和积累的资本,才是关键决策时的支撑塔基,你总不能像“守株待兔”一样,什么事情都不做专门等待一个为你量身定制的机会,却白白消耗掉很多你看不见的机会。
正因为这样舍本逐末的决策,会让你慢慢丧失越来越多的机会,最后真正的关键时刻到了,你有可能都没资格选择。机会是双向的,不是你说了算,机会也会挑人,就好比进湖畔大学,你有这个学费你也进不去,哪怕赞助都不行。
opportunity和chance这两个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都叫作“机会”,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chance常意味着因为运气或偶然出现的概率,含有可能性,有侥幸的意味在内。也就是说,换了谁得到这个机会,都可以成功,取决于机缘概率,而不取决于人。
上海方言中有这么一个词:“混腔水”,其实就是“混chance(机会)”的谐音,也是很多职场中有能力的人不好好工作,专门等着不劳而获,而这个等待的时间段,就叫作“混chance”,我为了等待翻身的那一天,我就在这里“混chance”,那么请问:你能出人头地的代价有多大?
opportunity是一种好的机会,可以达成某种目标的特定机会,背后暗示了期许和期望,是指你努力了可以得到,努力不够得不到的意思,有种取决于人,是专门给某个人的定制机会的感觉。
在很好地理解opportunity和chance之间微妙的意思之后,就会懂得:首先得努力,还得有“门票”,然后努力之后,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现在所谓的“交钱包过培训班”的镀金式的修炼。
因此我们得再来强调一下:机会成本什么时候对自己有用,什么时候对自己没用?
当我们能支撑得住你的固定成本,熬下去之后,我们才可以有机会成本。当我们支撑不住你的固定成本的时候,熬不下去的话,我们几乎没有机会成本。
所以有些人即便刷信用卡,直接透支自己的存款,借了一大笔钱去做一个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先得明确这么一个大前提,即因为对方有这个能力来偿还这一大笔借款,所以才敢去,但这样的风险,而换了普通人其实是不敢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美国著名歌手猫王在以前是一个跑长途的卡车司机。假设他每月拿着固定工资来维持他的生计,但是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于是某一次机会,一个酒吧老板知道了他歌唱得好,于是邀请他去酒吧夜场驻唱,一晚上能挣开车时一个礼拜的工资,那么猫王自己在脑子中盘算了一下:去唱歌就不能开卡车跑长途,但是自己唱上四五个晚上就可以抵一个月的工资了,所以这个机会还是值得冒险的。
于是猫王开始慢慢有名了,等猫王开始小有名气,自己买了别墅,每月房贷固定开支超过了跑长途做卡车司机的成本的时候,他自己就没办法再回去了,于是更加精进,出唱片,去电台,开演唱会。所以,有些人变强也是不得不去做的代价。
不少人可能误会了“机会成本”的底层逻辑。当我拥有这个“机会成本”的时候,我是主导者,我能知道这个机会背后结果是什么,这是大前提;而不是自己去抱“机会成本”的大腿,然后让自己成为财富自由、躺着赚钱、无所事事、不上班的人。一个人因为机缘巧合而凭空获得一大笔财富,那么他之后的日子定然艰难。当他开始习惯赚快钱这个路径之后,就再难去静下心来赚辛苦钱了。
不少人心智模式中定义的“机会”,暗含“一劳永逸,不劳而获”的意思,这个意思代表我自己没有变强,但是因为我拥有一样“神器”,我知道某一个作弊规则,我通过某一个规则漏洞,于是我开始变强,这个“机会”只有我专属别人不能用,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强,进入专业竞技场的意思。最后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凭借运气得来的财富,最后凭自己的本事输光了。”
这是一个心智模式和显示结果之间相互驯化的过程,因为自己想要寻找这样的机会,所以会加强自己想要赚快钱的欲望,同样因为偶尔赚到了一笔快钱,坚定了自己的心智模式,然后进入这个无限循环,正是因为这样,不少人耗尽了自己心力,一直在等待一个“一劳永逸”的机遇,从而达到不劳而获的状态,结果白白消耗掉自己的青春和大好年华,放在时间的长河上一看,真的什么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