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正在发生的商业未来(《商界》2017年第1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点

IPO审核通过率下降反映的是老问题

发审委把关审核的尺度相较于之前,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企业审核未获通过,并无新鲜理由。

文/李 超

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了公告,根据《证券法》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的规定,经中国证监会2017年第6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决定,聘任63人为中国证监会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

证监会此举,引起了广大市场参与者对接下来IPO审核趋严与否问题的关注与讨论。

实际上,结合数据来看,截至9月30日,证监会发审委今年以来一共审核了40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有328家获得通过,16家暂缓解决,8家取消审核,另有53家未获得通过。IPO审核通过率80.99%,相较于去年全年的91.14%,下降了11个百分点,相较于去年全年,IPO审核通过率的下降不可不谓之大。

从审核未通过的企业案例来分析,不难发现,发审委把关审核的尺度相较于之前,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企业审核被“枪毙”的理由,不外乎企业财务数据横向和纵向比较出现异常、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存疑以及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等,这些原因对于那些审核未获通过的企业而言是通病。

由上述“通病”所导致的IPO审核通过率从去年的91.14%下降到截至今年9月30日的80.99%,需要引起市场参与者重视之余,也给资本市场传递出了如下信号:

一方面,在过去一年里,存在一些企业浑水摸鱼的现象。有数据显示,在2016年与2017年上市的次新股当中,有33只一季度业绩出现了亏损,有105只一季度业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当中,有26只次新股的业绩下降幅度超过了50%。不可否认的是,季节性与行业周期性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会对次新股的业绩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诸如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存疑、企业财务数据异常、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等原因所导致的本不该上市的企业,由于之前审核标准的不够严厉而浑水摸鱼地上市成功。

另一方面,管理层以超常规方式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为解决IPO堰塞湖问题衍生出了新问题——审核过会的企业里面难免不会出现漏网之鱼。尽管今年前三季度的IPO审核通过率大幅下降,然而,过会的企业数量却高达328家,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过会企业数量。从绝对数值来说,较之去年是不降反升。虽然发审委在审核问题上较之过去趋严了,但也并不能保证在这328家过会的企业当中不存在漏网之鱼的企业。

此次证监会重新聘任63位发审委委员,对于发审委委员的追责问题却一直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发审委委员把好市场关,诸如万福生科、欣泰电气等“浑水摸鱼”入市的企业,才会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如若不然,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很容易导致发审委委员在对企业进行审核的时候丧失“标准”,从而为资本市场埋下定时炸弹。


编 辑:唐 婷 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