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道传真:名老药师刘绍贵妙谈中医药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 补肾阳、益精血可用鹿茸

鹿茸,又名斑龙珠,有梅花鹿茸(花鹿茸)和马鹿茸之分。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中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取自梅花鹿的称为“花鹿茸”,取自马鹿的称为“马鹿茸”。

(1)花鹿茸:有二杠、三岔锯茸及初生茸、再生茸之分。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一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再生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市售品多已切成片。

花鹿茸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外皮红色或灰棕色,有的可具有残留的毛茸。切面平坦,乳白色、淡黄色或红棕色,中央密布灰褐色细孔。角尖部切片可称“蜡片”“血片”。切面乳白色。浅黄棕色,半透明,微具光泽。中上部切片习称“粉片”或蛋黄片,切面粉白色或黄白色,中间有极小蜂窝状细孔。下部切片习称“芝麻片”或“老角片”,切面灰白色或灰棕色,切面中间具明显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2)马鹿茸:有锯茸、锯血茸之分,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1个侧枝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5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马鹿茸片:蜡片、血片为原型薄片。切面灰褐色,中央米黄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较厚无骨质,周边灰黑色。粉片、老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切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具明显蜂窝状小孔。外皮较厚,无骨质或略有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鹿茸系著名的“东北三宝”之一,为古代帝王补肾助阳的首选药物。其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肾生精、养血益阳、强筋壮骨等功效,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易疲劳、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身体发沉、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尿少或夜尿频多、听力下降或耳鸣以及宫冷不孕、白带清稀等肾阳不足兼精髓亏虚之证均可用之。中医学认为,鹿茸乃鹿之精华,有延年益寿,补血养颜,强身健体的作用,是滋补圣药,最适宜体弱畏寒的男女服用。又因其服用方便,既可入丸散配伍其他中药共同使用,也可以单独研粉冲服、灌制成胶囊或泡酒服用,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服用鹿茸,宜注意以下事项:①鹿茸为温补之品,因此有“五心烦热”症状者、小便黄赤,咽喉干燥或干痛,不时感到烦渴而具有内热症状者以及经常流鼻血,或女子行经量多,血色鲜红,舌红脉细,表现为血热症状者均禁止服用;②外感未愈,有头痛鼻塞、发热畏寒、咳嗽痰多等症状者禁用;③有高血压、头晕、走路不稳、脉弦易动怒而肝火旺者禁用;④本品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因此儿童不宜服用;⑤鹿茸温补作用较强,服食不当,可发生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不良反应,故需严格掌握服用剂量,1日以1~3g为宜,且应采取先小剂量、后逐步加大剂量的方式,以免虚不受补而助燥烁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