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思考新知识点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可能,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昨天上课的时候,所有人对规则(定义、定理、公式)理解得都很好,回答问题、举例子都非常好;今天再看看,全班有一半人对学过的知识已经有些模糊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忘了这个知识点。而且,很多学生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大困难,但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
“理解”还不能表示“已知”,理解还不是掌握知识。要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思考”。
那“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会对自己接受的信息进行思考,检查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知识点,并尝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我举一个例子。学生们第一次在几何课上接触到三角函数,教师给出了正弦和余弦这两个函数关系的定义。知识点并不难,似乎马上就能理解,但理解并不意味着牢固掌握。讲解完之后教师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来思考新的知识点。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直角三角形,记下教师讲的所有内容,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自己举例子来表示函数关系。知识的复习及其初步运用似乎在这里相结合。通过自测,许多学生会发现,自己无法再现讲解的过程,不能进行复习。学生意识到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个环节,就会去翻教科书,但在这之前,他还是会先努力回忆一遍。
这种让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重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很注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知识“点”上,这些“点”实际上就是因果联系,也就是知识的基础。多年经验表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知识不够牢固的原因在于,他们看不出来,也不能理解各个事例、现象、定理和规律的衔接“点”,而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因果、功能、时间等联系。所以,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去注意这些“点”。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俄语副动词短语。这里,在已有动词做主要谓语的情况下,副动词似乎充当了第二谓语、次要谓语,这就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点”。我会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用副动词短语造句的时候,要设想同一个主体完成的两个行为,其中一个是主导的主要行为,另外一个是从属的次要行为。学生在造句的时候,会思考一些现实的行为。
无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理论性多么强,总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性的工作,以便更好掌握知识。历史和文学课上对新知识的思考更多的是在刚刚讲解过的知识点中寻找因果和意义上的联系。比如说,教师讲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的历史。为了思考新知识(5~7分钟),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沙皇政府没有解放农奴,那么俄国的农业发展道路会是什么样?1861年之前,俄国农业和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发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种联系在农奴解放之后又是如何表现的?1861年之后,又是什么在继续阻碍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1861年之后,封建残余仍然存在于俄国农业中的原因是什么?把这些问题写在一张大纸上,讲完课之后,就立刻挂到黑板上。我坚定地认为,之后就会开始课堂上最紧张、最有趣的一个阶段。学生们会回忆起前几个章节中学过的内容,而教科书会被“翻烂”(顺便说一下,在文科课上,教科书主要用于思考新知识)。在我看来,学习过程中最有必要、最有益的,就是不用通过通读全文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复习最有效果,因为就其实质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思考。
所以,不要害怕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来掌握新知识!这会让你得到百倍补偿。思考知识的时候脑力劳动效率越高,学生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留给讲解新知识的时间就越多。当你明白了这种依存关系的本质,就能突破困境:学习新知识的时间不够,是因为很多时间花在了检查家庭作业上,而检查家庭作业花很多时间,则是因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