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读书 作文 做人
郭莽西
1.问题的提出
读书,作文,做人,是诸君天天在学习,师长们天天在教导着各位的事,本已不必提出,提出来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我却不怕烦地再提出来说!这自然有原因,原因是我心里有着许多目击的问题。第一,我见着不知多少这样的人,初中毕业了,一封白话信写不通顺;高中毕业了,写不成一篇条鬯有格式的文章。第二,我也不知见着多少这样的青年,初中高中毕业了,却配不上称为一个公民,因他对于国家建设的各项措施,简直茫然不知所以,更谈不上将来担负何种重大的责任。第三,我又见到不知多少人,学识才具都很不错,却只知在牛角尖里打转,或竟至毫无气骨,媚敌求荣,做了汉奸!
这些问题决不小。至于这些问题的症结呢?我们可以毫不遮掩地指出:大家没有把“读书、作文、做人”打成一片去看!
怎样打成一片呢?
时间有限,我就直接地把话说下去!
2.认清读书与作文的目的
通常一个很显然的现象:大家进学校读书,事先却没有想过“此去是什么目的”。小孩子进小学,只晓得“人”大了总要读书,父母教他去,他便去了。进了中学呢,只晓得此来为的是读书,学校里排着各种功课,各种功课都得读就是了。作文呢,是国文课中的项目而已,学校里定着要做,所以做。并无目的可言!殊不知这种心理现象却铸下了大错。譬如走路,在开步之前,你若没有想过为了什么事,或者根本没有目的地,只是为走路而走路,试问瞎着眼一直走去,走了三日三夜,结果会如何?你不怕跌下了山坑?不怕碰着了岩壁?不怕永远走不回来?所以最先我要提出的,首先应该认清读书为了什么,学习作文又为了什么。干脆些说,一句话,读书与学习作文为的是要到社会上去做人!
谁都知道,一个人长大起来必得到社会上去营人类的共同生活,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社会上必得参加为人类社会谋福利的工作,退一步说,也就是为自己求得幸福而愉快的生存。重心就在这里了:你要参加人类社会上各种工作,不是需要充分知道各种知识吗?一个人,初出世时,浑浑噩噩,不识不知;长大起来了,家庭中见闻有限,于是乎有学校,读书。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上去的一座桥梁。在学校里读了书,求得了各部门的基本知识,以至于专门学问,然后出而问世,才能随心应手、左右逢源,说明白些,有事情给你做,你才做得来!同时,你有意思,有思想,有主张,你就需要表达出去。要表达,自然说话也可以,但单能说话显然不够!譬如孔子的学说,他的话你哪能听得见!我现在对各位说话,除了各位,校外人就没有一个能听到。于是乎有了文字。文字要表达得使人信仰,同说话一样,则必须文字动人有条理;所以要学习作文!我要说明中国的大略情形,或说明一个数学的定理,我就需要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我要把我的情绪发表出来能使人歌唱或吟咏,我就需要学习诗歌的写作。我要把我所见所闻所感使之能表演于舞台上,我就需要学习戏剧的写作。……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读书和作文,并无何种奥义存在,都只是为的到社会上做人要应用!
3.怎样才能使文章作得通
读书与作文的目的已如上述,现在提出各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作文”作得通!
这话就说到何以一个青年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或竟至大学学业,读了七八年或十年的国文,却不能写出各种应用的文体这一问题了!这原因,一部分固然应怪青年同学自己太懵懂,但大半的原因却得怪教科书的编制不当,和国文教师们的以讲解字句为能事的错误。
我们知道,国文一课并非就是学问。英语、数学、国文等课都只是求学问的一种工具。我们学习国文,目的就在于向古今的文章大家学得撰写各种文体的能力!根据这一观点去批评现在的国文教科书和教学法,便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初中学生国文一课,应该以养成白话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原则,到三年级时参酌一点浅明的文言文,以养成阅读粗浅的文言文的能力。但现在一切的初中国文教科书如何?文体的编排既杂乱无章,而文言白话也在第一册里就掺杂出现。这结果,使得学生读是读,写作是写作,完全不能打成一片。进步一点的,例如傅东华编的《复兴国文》(商务版),夏丏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开明版),都在课文以外,附列文体的介绍与说明,还有文法和修辞,其法不可谓不美,用心也不可谓不深,但所选的课文,还是不免犯着那毛病。而且一般国文教师对编著者最苦心最用力的附带教材,完全略而不讲。《国文百八课》的编制是比较更精审的,但夏、叶二先生在其所著的《文心》第一章便提出的,那青年难于了解、教师难于讲述的鲁迅的《秋夜》,却依然选了进去,这至少就同傅东华一样犯了一个其中相同的错误:根本不体念儿童以至少年所能接受的心理。(傅选朱自清的《给亡妇》和盛焕明的《墓前》,文章虽好,但初中学生哪能体味!不能体味了,又何能接受那教材!)
所以我认为要使青年同学的文章作通起来,首先须把现有的国文教科书完全改编!譬如初中一年级,第一关立刻要用着的便是日记与书信。教科书就应偏重于这方面选取范文,并用附带教材加以指导。——其后各学期均依此类推,唯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总得注重应用文以适应目前这环境的需要——尤其是六年制的中学如果实现了的话。
如此一来,教者有了中心,学者也就有了中心了。
不过,目前如何弥补这缺陷呢?
第一,教师应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替学生确定一个学习的中心,依此中心去教学,指定课外读物。
第二,学生自己应自警觉,如师长不替你确定中心,则应自行确定,依此中心去学习。
此外,初学时,一篇好文章到手,必须把内容事实有条理地记清楚,逐字逐句求得完全彻底了解,然后按照那内容事实用自己所能运用的文句试写出来;同时,无论写得出或写不出,都须逐句逐字跟原作对对看。写不出的,他怎样写?写得出的,和原作一样否?何以不一样?我的不妥在哪里?再以类似的题材自己试作一篇!……每篇文章,每种文体,如果都用过这样一番功夫,我相信,最多一个学期,一种文体,你可以变成“斫轮老手”了,还怕什么文章作不通?所以我说,初学时,读书除了有方法以外,必须求其精!
4.怎样才能使文章作得好
我们刚刚说过,学习作文,只是为了求得运用文字的能力!运用文字的能力有了,文章便可作通了。但文章是不是作通了就够呢?当然不够!文章只是一种工具,只是发表知、情、意的一种工具而已。发表出去要使人读了佩服或表同情,而至于起共鸣作用,便非使文章作得好不行!
但怎样才能使文章作得好呢?
曰:读书宜博!
读书博,不但在作文上需要。我们刚才说过,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到社会上时要应用,用文章却又不过是做事的方法之一!
诸君不是都不愿落人后的吗?到社会上去不是都不愿意自己屈居在下层的吗?说明白些,不是大家都想出人头地吗?好,能出人头地总是好的,这是有志气的表示。但是,出人头地是不是容易的呢?不!如果容易,蒋委员长也就不值得我们崇拜了!一个出人头地的人物,或者明白些说,一个领袖,他,必须有顾到全部的眼光,观察全部的能力,监督全部的功夫,改进全部的计划,解决全部困难的手腕,犹之他提了一件衣服的领袖,全件衣服都赫然在望,都妥妥帖帖的,整整齐齐的,样子好不好,有没有要改良的地方,裁料好不好,有没有要更改的地方;发见破绽,应如何改造或者补造才好看……他全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他如何能这样的呢?
曰:博学而已!
要博学,才能有阔大的胸襟,才能有远大的眼光,才能军事、政治、财政、教育,样样都懂,面面都能顾到,事事都能安排,而后才能处处指挥人家!而这些学问,必须在青年时代就打下了根深蒂固的基础!举个例说吧:清朝末季打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在带兵以前,不过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京官。太平天国起事的时候,他刚回湖南湘乡去着,临时为了自卫,为了防御变患,才办起“团练”
来,他并没有朝廷给他的武官统帅的头衔,但不久,胡林翼、彭玉麟他们的军队都归他指挥了。接着,练水兵,督造船舰。他都能。于是水陆军队全由他指挥作战!招抚安民,也都做得比人家好,一时国内人才全集中在他的门下!他,不但是一个理学上的中兴人物,也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人物,不但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人物,而清廷面临溃亡,也是靠他一手扶持的!……然而我们又要问,他何以能如此的呢?
我再回答一句:因为他博学啊!
在《求阙斋日记》里他记着一次问某老师要养成“经济”之才应如何入手,他的老师回答:读史。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一部历史便是几千年来大人物的成功与失败的因果的记载,也是一切政教成败的陈列馆!曾文正公,他,因为平日各种学问都具备,所以一旦事变袭来,便能应付裕如,毫不仓皇!我们将来能否出人头地,能否立下伟大的事业,完全要看现在是否能克服困难,克制时间,是否能把各种学问都具备起来!不过,生为二十世纪的人,必须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都加以涉猎,单读历史是绝对不够的了!
话说回来。各种学问具备了,接着对某种学问也研究得深入了,那你作起文章来还怕不好吗?第一,广征博引不怕没有材料;第二,人家说过的话你不会去重写;第三,由于博学深思而别有所悟,必然会产生新思想新见地;第四,采众花而制蜜,你写出来自能炉火纯青,这样,所作纵不能“流芳百世”,亦必能无愧于心了吧。
5.文章的血肉是什么?
不过,话又得分开去说。一篇文章要作得好,是不是书读多了就够的呢?我干脆回答一句:
不够的!
早在二千年前,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里说得好:“文者,气之所形!”但“气”是怎样来的呢?他举出两个人为例。他写道: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辙生十有九年矣……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这就很明白了。苏辙十九岁便能写出这样千古不朽的文章,便因为他百氏之书已无所不读,但他自己承认,单靠古人之陈迹是绝对不够的,所以要决然舍去,求天下之奇闻壮观。所谓求奇闻壮观者,即所以充实新知识耳。但苏辙还是错误的,因为他的读尽诸子百家,求天下奇闻壮观,都只为的是养气以作文!殊不知读书与作文都只是为的要有用于世。所以他流传下来的文章,大半都只是一个文章壳儿,较之十九岁所作,并无多大进步!反之,去读大政治家王安石的文章,便不同了。他,有气象,有内容,有见地,纵然文章壳儿没有别人的漂亮(其实也不会的),其生命却要比别人的久长!原因是王安石的读书方法与苏辙不同,所以观察宇宙间森罗万象的方法也就不同了。
生为二十世纪的人,他所接触的,看见的,听见的,比之宋代,无论明清,都不知要复杂到若干程度,若再懵懵懂懂地不用适当的方法去研究各部门的书籍,并把全身心投到时代的洪流里去,则我们可以断定,他必落伍,不,他必被时代的潮流淹没了去,更别想“出人头地”,更别想写出有内容有见地的文章!
具体些说吧,譬如你要写一篇中国政治改革问题的文章,你除了有各种政治的学问以外,若不投身到那漩涡里去,则其中的甘苦你根本不能切实地体验到,你虽然写下洋洋数万言,也依然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在当事人看来,或竟徒然是大言不惭而已!再以文学作品的描写论吧。尽有不知多少人闹出了笑话。例如今日,你要写一部抗日战史一类的小说,你若根本没有上过火线,只是闭门造车式地写出,则你处处都会闹出很大的笑话来。不但如此,你纵然写出,人家读去,总只觉得浮而不切,连泛泛的情绪都唤不起来,岂不是更大的笑话!……
这种种可笑的现象,就只为的你那文章根本没有血肉!有血肉才会有生命,没有生命的人是没有用的,没有生命的文章自然也只是糟粕而已!
一个人要表现得有生命,要写出有血肉有生命的文章来,必须除了读书渊博以外,更有充实的生活。
6.文章的灵魂是什么?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问,一个人,骨骼也生成了,血肉也具有了,生命也赋予了,但是他,还没有灵魂,这个人算是完全没有呢?没有的!这种人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我们不是常说一个没有“脊椎骨”的人是没有灵魂的吗?这种没有灵魂的人便是行尸走肉!
像这样的人,中国多着。汪精卫便是标准的一个,因为他已没有意志,他已被日本人放在戏台上当作傀儡演出了!
总而言之,一切没有气骨的,不要脸的,只知拍马的,会被收买去做走狗的,被无理压迫却不会反抗的,生为一个人,应该敢笑,敢说,敢哭,敢怒,然而,他不敢!这一切的人,不客气说,都是行尸走肉,都是没有灵魂的人!
像这样的人,中国却多着!而且青年同学里也多着!试问这样没有灵魂的人,要他活着干吗?同样,像这样没有灵魂的文章,又何必写它!
文章的灵魂是什么呢?
文章的灵魂就是作者的思想、意志、个性和意识!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写出,如果没有作者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意志、个性与意识,则这文章写出来,也只是人云亦云的东西,必无动人之力,必无何种响应,必不能博得读者的同情!这灵魂,最容易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里表现出来。现在为经济时间,并便利起见,就举几个诗人为例吧。譬如屈原,他是一个忧时忧国的诗人,他目击昏君奸臣当道,国家日趋沦亡,于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于是他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又如陶渊明,他,清风亮节,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他梦想着桃花源那样无阶级、无生杀予夺的其乐融融的世界,于是他宁愿“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于是他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又如李白,他是春之骄子,但身处乱世,目击时艰,于是他唱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想逃避现实,于是唱着:“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再如杜甫,则又不同了。他除了有感应性,还有伟大的同情心!他所写的乃是全人类的苦难。他诅咒无谓的侵略战争,听!他唱:“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了,雨脚如麻,漏得满床都是水了,他却还要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还要想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就是同一题材,譬如“咏月”,宋太祖赵匡胤吟道:“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他不是诗人,但寥寥一十四字,却朗朗地表现出了那开国气象!但唐朝诗人李商隐却吟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又是何等的凄清、幽怨……
上面所举,虽都仅是寥寥数句,但作者的个性、思想、意识,全都托出来了!这才是真有血肉有灵魂的作品!
各位若欲求得这灵魂,除了多读书、充实生活以外,更要注意自己的脊椎骨直立起来!
7.人格之最高的表现
现在,关于读书和作文的话已说得不少,进一步有一个问题我们得注意。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学问很好,文章技术也很成熟,著作也非常丰富,却没有多少人崇拜,身后也非常寂寞;反之,有的人,著作并不多,文章技术也许普通,学问也许并不及前者之渊博,却是举世崇拜,死后万民同哭。这里面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其实,说穿了,也只是一句话:人格崇高而已!
但人格究竟是什么呢?平常,我们只说个人操守好,便是有人格,反之,便是没人格!但作为现代的人而出现,单有个人的操守是不够的。譬如,一个老先生,他,嫖、赌、烟、酒都不会;不义之财,也不取;卑鄙下流的行为,也不做。他,自食其力。墨守道学先生的家教,对于儿女的求新知识,不赞成;打球娱乐,也不赞成;自由恋爱,更所痛恨!他恨儿女读新小说,学新诗;更恨儿女不安心读书,却参加什么救亡运动。他,开口真命天子,闭口我们前清,进而就詈斥。现在这批青年像这样的一位父亲,你说他有高尚的人格吗?那才见鬼!你简直会相信僵尸有灵魂!老实说,像这样的父亲,假如溥仪来叫他做官,他便去了,像郑孝胥、谢介石之流,不折不扣是一个汉奸,你说他有人格不成!这还是比较说有个人“操守”的,至如平日就是个放高利贷的地主、奸商,或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那简直随时会擎了旗子去欢迎倭寇进来,随时会做起维持会的会长的,像这类的父亲,假如你也会服从他的家教,叫他爸爸,那你也是没灵魂的动物!
老实说,人格之最高的表现,就是,勇敢不屈地站在时代的前面,例如,我们的国父中山先生便是一生都站在时代前面的人!对父母,是应该孝的,但如果父母要拉住时代的进步,教他开倒车,他便反抗;对师长,是应尊敬的,但师长所教的不对,他也立刻不客气地提出质问、抗议;对朝廷,向来是要忠的,但他终于掀起了这样大的革命的波涛!直至一手创造下这中华民国!他一生不断地读书,不断地革命,不断地进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面,所以至今日举世崇拜、万世不朽了!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中山先生是如何地尊重真理!非真理所在,即父母、师长、朝廷,都在所不顾,他都非奋斗到底不止!
所以,大家不欲作为“现代的人”出现则已,若欲成为“现代的人”而无愧,则除了多读书,多体验生活,多磨炼气骨以外,更要注意这时代进展之迅速,勇敢地站到时代的前面去!非如此,则不能成为现代的人固不必说,即所读的书亦无用,所作之文也只是糟粕而已。时至今日,犹有一般人,古书读得半通不通的,还在迷恋骸骨,唱和,玩诗钟,无聊到这一种地步,还自炫为有旧学根柢呢!其实所写的,全是些吟风弄月、吊古伤今的旧词儿鬼花样!陈词滥调,固不必说,按诸实际,没灵魂的人,哪儿会有有灵魂的作品,打油而已!
那么,诸位一定问,要怎样才能站在时代前面呢?这,我又要说回去了,必须是,把“读书、作文、做人”打成一片!在这里,我要纠正我们一个错误,那便是把“读书”当作是学生时代的事。其实是大谬不然的!学生时代读书只是求得基础而已,而真正的学问、能力,却非到社会上去以后,几年或几十年以后不为功的!书,必须是广泛地读,不断地读,而且必须跟住时代读——直到老死为止。你若不曾广泛地读,你便不能观察并体念这宇宙万象,你若不能不断地跟住时代读,则你必落伍,必至抓不住时代,更别说站到时代前面了!
举个近例吧:蔡元培先生是人人崇拜的人物,但他并无何种专门学问,也并无多少著作流传下来,原因就是他的学问很广泛,因之胸襟也很阔大;又因为他好学不倦,所以他,年虽七十有余,却始终站在时代的前面!又如鲁迅,所留存下来的小说也并不多,而且根本没有长篇的,但他的死却举世震悼,不知流了多少青年人的泪;工农们前往哀吊祭奠,外国大使领事也都献上了花圈,这一切的构成,就因为他领导了中华民族前进,领导了青年们的思想向前迈步而已!
记得二十年前,易卜生的《傀儡家庭》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极大的骚动,妇女们纷纷起来反抗礼教的束缚,脱离了旧家庭,要求自由的恋爱与结婚,一时的热狂,真像是群莺乱飞、杂花生树的江南三月!但鲁迅却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其时,因为大家都在热狂中,不曾注意。但十年后,因为妇女解放没有得到切实的成功,社会上只充满了花瓶与摩登玩物,于是有人提出口号叫“妇女们回到厨房去”!这才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这才让大家都记起了鲁迅在十年前说的话。
这就显然,时代与鲁迅赛跑,时代反落后了。鲁迅之所以受我们这样的崇拜,正与国父中山先生之受我们的崇拜一样,是决不偶然的!
同学们,我们要读书吗?要天天跟住时代跑!要作文吗?须抓住时代!你要做一个现代的人吗?你应站到时代的前面去!并进一步去创造新的时代!
只有站在时代的前面,才是人格之最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