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论学丛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代之印度與佛教

東洋諸國開化之早,中國而外,無如印度。印度者海之義也。以印度河流,汪洋似海,故古代之波斯人,以是名之。其後遂移以稱其地之人種焉。中國所謂天竺身毒,皆其譯音也。

印度古代住民,極爲複雜。其啓文明之端緒者,則阿利安人也。阿利安人,本居錫爾、阿母兩河間,其後乃西南徙而入波斯,更自阿富汗入印度。其遷徙也,蓋在邃古之世,其開化亦甚早。惜其古史之闕畧,在今有史諸國中爲最甚。故其邦國之狀況,及其與異族戰争之事,均未由稽其詳。今史家約畧分之。自西曆紀元一千五百年以前,其事跡皆見於吠陀中,謂之吠陀時代。自此以後,至西元前一千年,謂之叙事詩時代。西元前一千年以後,則謂之哲學時代。

印度古代住民,在阿利安人以前者,最著者有三:第一爲從西藏及緬甸遷入之黄色人種。次則訶拉力種(Kolaria),從喜馬拉雅山東峽路遷入。又次則達羅毗荼種(Dravias)從西北峽路遷入。此三種族中,以達羅毗荼族程度爲最高,能立酋長,事農牧,亦粗知貿易建築。時先入之黄色人種,已爲訶拉力種所破。迨達羅毗荼族入,而訶拉力種,乃復爲所破焉。然達羅毗荼族與訶拉力種,仍并居於印度。迨阿利安人遷入,而此兩種人者,復悉爲所破。其遁居山林者,阿利安人謂之歹腥斯(Dasyns),譯言敵人也。被俘者,謂之歹赦斯(Dasas),譯音奴隸也。其諸部落,分爲三等,全服者爲上蕃,面從而非心服者爲中蕃,不服者爲下蕃。當此時代,阿利安人之蹤跡,亦未出恒河流域也。此爲吠陀時代。

及叙事詩時代,乃由印度河流域進入於恒河流域,分建許多小國,各國有君長,語言風俗及宗教,均不甚統一。亦時有戰争,均散見於當時之叙事詩中。而印度河流域之狀況,則絶無可考焉。

哲學時代,阿利安人之勢力愈擴張,遂南下而入於半島部。其時最著之國,在恒河流域,則有摩揭陀。亦作摩揭提。在尼爾尼達、奇斯得那兩河間則有案達羅。摩揭陀頻婆沙羅王,與釋迦牟尼同時,後爲其子阿闍世所弑。阿闍世始築華子城。亦作華氏城在今巴得拿。其後優陀延王,遂自故都王舍城徙都焉。王舍城在今巴哈爾西南。周烈王時,頻婆沙羅之後,爲難陀王朝所篡。傳九世,其末王名陀難陀,與亞歷山大同時,則盜賊蜂起,王室之威靈墜地。西元前三一六年,遂爲孔雀朝所滅。

印度之有外寇,蓋始於前六世紀之末,波斯王大流士,始侵入旁遮普之地,蹂躪印度河以西。迨前三三〇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滅波斯,越四年,遂侵印度。北印度霸主波路王(Porrus)起而禦之,戰敗被擒。於是印度西北境,盡入馬其頓版圖。王欲窮極亞細亞東境,進兵中印度,至恒河士卒疲敝,又苦暑,乃還。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王卒。其屬地遂分裂,部將塞留孤,據叙里亞自立,中國稱之爲條支。其後東方又分裂爲巴克特利亞(Bacteria)及帕提亞(Parthia)兩國。巴克特里亞,即中國所謂大夏,其帕提亞,則所謂安息也。

方亞歷山大之侵入印度也。毗舍利族頻婆沙羅王之妃,即此族人。有旃陀羅笈多者,來降,隸麾下,旋獲罪,亡去。收緝羣盜,畧取恒河流域地,遂滅難陀朝。是稱毛利耶朝,即所謂孔雀朝者也。進畧西北二印度,盡逐亞歷山大所置戍兵。塞留孤聞之怒,起兵伐印度,旃陀羅笈多與戰,勝負畧相當,乃議和。塞留孤以女妻旃陀羅笈多,且畀以印度河以東之地,時前三一二年也。於是旃陀羅笈多盡服西北中三印度,國勢稱盛。

據塞留孤使臣所記,當時印度全境,有國百十八,其小國,均服屬於大國爲附庸。摩揭陀國,有兵六十萬,馬三萬,大象九千。其東之加里哈國,有兵六萬,馬千,象七百。案答羅國,有城三十,步兵十萬,騎兵二千,象千。其西之蘇臘悉得臘國,今古直拉德。有步兵十五萬,騎兵五千,象千六百。都城臨海,適當海上貿易之冲云。又云:印度人民,大概可分爲七種:一士,二農,三牧人,四工,五兵。六王所派巡察各地方之官。七朝臣也。其人民之性質,堅忍而樸誠,夜不閉户,獄訟甚簡云。

旃陀羅笈多以前二九一年卒,子頻頭沙羅立,前二六五年卒。次子阿育(亦稱阿輸迦)殺兄蘇私摩及諸弟,争亂者數年。至前二六〇年,始自立。阿育王在位時,威令南抵奇斯得耶河,北越印度河,爲孔雀朝盛世。又數傳,至漢吕后稱制之五年,前一八三年爲大臣弗沙密多亦作富沙密多羅。所篡,是爲參迦朝。宣帝本始三年,前七一參迦朝亡。康維阿朝代興,成帝河平三年,前二六年爲案答羅所并。

印度古代,本有阿利安人與非阿利安人之分。阿利安人,多爲地主,事戰争,服商賈。非阿利安人,則爲田奴,服賤役,然未有種姓之分也。其時所崇拜者,爲天日風雷水火等自然之神。户别自祀,家長尸之。一部落有祀事,則酋長主祭,爲衆祈福,未有專司祭祀之人也。迨後祭祀儀式,日益繁縟,恒人不解皆習,始有以明於祭禮世其家者。又部落既大,事戰争者與事實業者,亦日益分途,而種姓之别起矣。種姓之别:一曰婆羅門,譯言净行,掌祭祀。二曰刹帝利,譯言地主,即戎事。三曰毗舍,譯言商賈,事農商。四曰首陀,譯言奴隸,服賤役。前三者皆阿利安人,首陀則非阿利安人也。婆羅門和刹帝利其部無甚軒輊,後婆羅門人附會古代所傳之《吠陀》,婆羅門教之經典,初只有梨具吠陀,後又有嗟馬吠陀耶柔縷吠陀阿它縷婆吠陀,合稱四吠陀。謂己之種姓,由耶羅延天婆羅門教所尊造化之神。之口而生,故主教民。刹帝利族由其兩臂而生,故主執干戈以衛社稷。毗舍族由其腹生,故主力耕以給口實。首陀族由其兩足而生,故卑屈,爲人所踐踏。於是婆羅門之位置,迥出於其他種姓之上矣。

印度學術,至西曆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始大發達,所謂哲學時代也。哲學而外,文學、天文、數學、形學、醫學等,亦均發達。前七世紀末,數論派興,是爲佛教之先河。後百年,北印度婆羅門喬答摩,創尼夜耶學派,立五分作法,亦爲佛學所取資,或謂希臘之三段論法,實竊取諸此云。凡諸學術,皆婆羅門主之。然專私己甚,其所教化,蔽諸阿利安人,而非阿利安人,則擯不得與。又自神種姓,蔑視他族,於是他族浸以不平,而佛教乘之而起矣。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姓瞿曇氏,名薩婆悉達。亦作喬達摩·悉達多。中印度迦比羅皤窣都國譯言黄城,亦作迦羅維衛。又作劫伐羅伐窣都。在今波羅奈東北,普特羅西北,哥羅克堡附近。白净王亦譯净飯王。太子也。母曰摩耶夫人,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睹鳥啄傷蟲,念衆生可愍,互相吞食,又感人生不能離生老病死四苦,遂有出家之念。年十九,棄國入雪山今喜馬拉雅山。修苦行,己悟其非,棄之。年三十五而成正覺,周歷諸國,從事説法者四十五年,然後入般涅槃焉。佛之生卒年歲,未暇細考,姑據最普通之説。

印度諸國中,首先皈依佛教者,爲摩揭陀國之頻婆沙羅王。孔雀朝之阿育王,尤崇信之。佛滅度後,五百比丘大會於王舍城南毗婆羅山之七葉窟,結集佛説,是爲王舍城結集。後百年,比丘七百,復會於毗舍離城,是爲毗舍離結集。於時佛教尚僅行於恒河附近,前二三一年秦始皇十六年。阿育王大會一千比丘於華氏城,結集佛説。於是北至大夏,南至錫蘭緬甸,遠暨叙利亞埃及希臘,莫不沾被佛教矣。迨參迦朝興,崇信吠陀,迫害佛教,在中天竺地方,焚燒寺院,殺戮僧尼無數,於是婆羅門教一時復盛。然佛教之在北天竺者,亦尚未衰。至案答羅朝滅康維阿朝,迫害佛教愈甚,婆羅門教益昌。佛教嗣後遂北以大月氏爲中心,傳天山南路以及於震旦。南以師子國今錫蘭島。爲中心,傳後印度羣島,以及南洋羣島焉。

(原刊《瀋陽高師周刊》,一九二二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