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李斯:包赚不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天、地、人的机缘

仔细阅读《史记》等当时的史料,综合分析诸多同时代人的行为,我们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斯生出离家出走外出闯荡的念头,源于天、地、人三方面的机缘。

(1)变革春风天时召唤

李斯在上蔡郡府为官的时代,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西周天子已经被秦国的秦昭王所灭亡。旧有的规矩全部混乱。诸侯列国之间不断发动兼并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许多年轻人游荡于诸侯列强之间,一夜暴富的传说比比皆是。

齐国有个人名叫淳于髡,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学识,他的本事就是博闻强记,以及察言观色。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在几度战败之后,希望能通过礼贤下士来招揽能人,淳于髡就托人通关系见到了魏惠王。

魏惠王把淳于髡当作一个人物,特地屏退左右单独召见他,希望能听到他的治国大道。可是,两次接见淳于髡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魏惠王退朝之后很奇怪,就问引荐人道:

“你说淳于髡先生有管仲、晏婴所不及的才能,可是寡人召见他,他却一言不发。难道寡人不配和他讨论国家大事吗?他这是什么意思?”

引荐人退下来后责问淳于髡,淳于髡回答道:

“没错。我第一次见到大王,大王的心思根本不在谈话上,想的是赶紧结束谈话好去打猎。第二次又见大王,大王心思一直想着音乐歌舞,所以,我就什么也不说了。”

引荐人听了淳于髡的回答,就如实汇报给了魏惠王,魏惠王大惊道:

“天哪,淳于髡先生真是圣人也!第一次淳于髡先生来,有人进献了一些好马,寡人还没来得及去看,淳于髡先生就来了。第二次会见淳于髡先生的时候,又赶上有人进献歌舞伎,我正要去观赏,淳于髡先生又进来了。寡人虽然屏退左右,确实有点心不在焉。”

这之后魏惠王又召见淳于髡,畅谈了三日三夜而无倦意。据说魏惠王欲以卿相的官位赐予淳于髡,被其谢绝了。于是魏惠王送给淳于髡四匹马的车子,五匹丝绸,黄金百镒。

齐国的国王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把淳于髡任命为大夫,为他在繁华的街道旁建造了豪华的住宅,十分尊宠他。以此向天下人显示,齐国的国君最礼贤下士,诚招天下能人。

淳于髡给魏惠王什么有用的建议了吗?好像没有。因为这之后,魏国还是不可遏止地衰落下去了。但是淳于髡却因此荣华富贵,位列公卿,令人仰慕。

类似淳于髡这样一夜暴富的神话,在当时还有很多,淳于髡不算是最邪乎的。最邪乎的要数洛阳人苏秦。

苏秦是周天子脚下的洛阳人,在外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当他狼狈地回到家里时,兄嫂、弟妹、妻妾都讥笑他道:“周朝人都习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追求十分之二的盈利事业。而你丢掉本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是咎由自取。”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最后被一本名叫《阴符》的书所吸引。伏案钻研一整年,自我感觉找到了与国君相合的门道。于是他去求见周显王。可是周显王周围的臣子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于是他又向西想要游说秦惠王,也没有获得成功。再去赵国,也没有被接纳。苏秦不死心,向东进入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才有机会拜见燕文侯。苏秦于是对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区域纵横两千多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用好几年。南有碣石、雁门的肥沃土地,北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为屏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国土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知道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国的道理一目了然。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桓驻扎。再渡过滹沱、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燕文侯说:“您说的不错,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又紧靠着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您要用合纵相亲的办法使燕国安全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于是燕文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让他到赵国去游说。

苏秦到了赵国,差不多用同样的办法,先吹捧一通赵国,再恐吓一通,最后拿出自己的锦囊妙计。

赵王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诸侯国得以安定,我愿诚恳地倾国相从。”于是赵王送给苏秦豪华的车子一百辆,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绸缎一千匹,用来游说各诸侯国加盟。

用同样的方法,苏秦又说动了其他几个诸侯大国。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达成协议,同心协力对抗秦国。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纵约长,同时担任六国的宰相。

苏秦衣锦还乡的时候,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摩肩接踵,气派比得上帝王。周天子听到苏秦将要回来的消息,赶快派人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见到苏秦,都俯伏在地上不敢抬头。

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

他的嫂子赶紧匍伏在地上,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金银如山。”

苏秦感慨地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假使我一直在洛阳有二顷良田,一年有十分之二的盈利,如今我还能佩戴六国的相印衣锦还乡吗!”

淳于髡、苏秦等人的成功,对于像李斯这样的有志青年无疑是一种诱惑,巨大的诱惑。我们的眼前有这样的例子。股市火爆时,不时传出某某人3千元起家,转眼成了亿万富翁,于是千百万工薪阶层,抱着发财的美梦,倾家荡产投入股市。有的人甚至辞去公职,整天泡在电脑前买进卖出。有发小财的,更多的是血本无归。但是当时的诱惑是让人难以抵挡的。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的闸门刚刚有点打开,一些胆大的人辞去公职下海经商。我当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工作,却有年轻人不满现状蠢蠢欲动。有一位家里从事物资外贸工作的年轻人,毅然辞去了最高法院的工作,成立了贸易公司开始经商。他做的第一笔生意是回到最高法院来卖烧鸡。他们的烧鸡做得并不好吃,但当时烧鸡还很不容易买到,于是他们的产品被一抢而空。

今天进入最高法院的年轻人,绝不会再干这样的傻事,但当时就是这样一种气氛。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不安分的分子,似乎不赶紧采取行动,还按部就班地上班,人生的大好时光便一去不复返了。赶紧采取行动!不管是什么行动,决不能呆着不动。

李斯就处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每一个不安于一天三个饱一个倒的人,都会被时代所骚动。天时诱惑着李斯。

(2)地处中枢八面来风

李斯还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就如同1978年商品大潮袭来的时候,你生活在广州、深圳,外部的诱惑就来得更猛烈,你的观念就更新潮。这就是所谓的“地”利。

李斯生活的上蔡县,在今天河南省上蔡县附近。战国时期楚国虽然是第一大国,但却被中原人称为南蛮之人,意思是不开化,不发达。但是李斯出生地上蔡县却不是这样。

上蔡在楚国的最北边,离文明的中原文化最近。上蔡又与几个诸侯国接壤,距各诸侯国的都城都不遥远。向北100公里就是韩国的都城郑,向东北150公里就是魏国的都城大梁,再向东就是卫国、鲁国和齐国。而向西不到200公里就是秦国。上蔡不是一个闭塞偏远的小城,各诸侯国的兴衰,难免不由南来北往的官家、客商带到上蔡。生活在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容易接触到新思想,容易产生开阔的思路。

另一方面,上蔡虽然四通八达,却不是诸侯国的都城,因而也就少有礼教规矩的束缚。这就如同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先富起来的都是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他们同样具有两个特点,接近大海带来的商品经济,不是都城少受束缚。请参见图1,上蔡四通八达示意图。

图1 上蔡四通八达示意图

(3)名人效应粉丝诱惑

就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刻,这样一个充分接受新思想的地方,年轻人都忍不住要蠢蠢欲动的时候,又有一个重要的“人”从天而降,这人就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的是,荀子更注重兼收并蓄理论联系实际。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这样描述荀子:

荀子曾经游历各国讲学,50岁的时候到了齐国。当时齐国有名的学者邹衍、邹奭、淳于髡、田骈等都先后去世,荀子便成为资格最长的老师了。荀子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的祭酒。这个职位可能相当于齐国最高学府的校长。

司马迁说荀子,憎恶诸侯王的无道统治,亡国之君比比皆是造成了世道的混乱。许多君王不学习治国的大道理,反而相信神鬼之说。而这个时候,庸俗鄙陋的儒生沉湎于琐碎的细枝末叶,道家的庄子等人又猾稽乱俗。于是,荀子探究儒、墨、道等诸家学说的不足,著书万言,以传后世。[1]

司马迁对于荀子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

后人习惯上把荀子划归儒家,其实这有点牵强。荀子思想中有儒家的成分,也有道家、墨家的思想,更有很大一部分是法家的学说。与儒家极力排斥法家的思想观念不同,荀子对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评价秦国是百姓淳朴,官吏恪尽职守,士大夫通晓事理一心为公,朝廷处理国事干净利落没有积压,这是治理一个国家能够达到的最佳境界(百姓朴,百吏肃然,明通而公,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

荀子的著作中,比如《王制篇》《富国篇》《王霸篇》《君道篇》《臣道篇》《致士篇》《议兵篇》《强国篇》等,包含了法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荀子摆脱了先秦诸子中儒家、道家等仅在思想道德层面清议,而不考虑实际运用的弱点,非常注意把思想方法付诸实施,以及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变通。所以,把荀子定义为学以致用的战国诸子集大成者,似乎更加贴切。

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且学以致用的学者,由于在齐国连续三次被聘为最高学术带头人,受到齐国一些人的妒忌。这些人开始诋毁荀子,不得已荀子离开了齐国,南下来到楚国。

楚国当时是楚考烈王执政,他的宰相名叫黄歇,人称春申君。春申君收留了荀子,但是却并没有认识到荀子的价值。荀子被安置在楚国边境不远的兰陵县(今天山东省枣庄市东南),春申君让荀子做了兰陵县的县令,仅此而已。荀子人生的最后岁月,就在兰陵县度过,死后也被安葬在兰陵。请参见图2,兰陵远离楚国都城示意图。

图2 兰陵远离楚国都城寿春示意图

荀子的到来没有引起楚国宰相春申君的重视,却吸引了远在几百公里之外一个省府小官吏的兴奋,这人就是李斯。李斯毅然抛弃已有的仕途前程,离开亲戚朋友如鱼得水的家乡,远走东方去投奔已经落魄的一代名师荀子,学习深造,为未来充电。

李斯的这个选择对吗?

注释:

[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