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剔除零碎,改正司马迁的错误
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原来是秦始皇的臣子,后来造反夺了秦始皇的江山。汉要合法,秦就要无道,这是政治的需要。因此,在汉代的各种文字中,便充满着对秦无道的批评(注意,仅仅是批评,而缺乏实际的事实)。这些文字,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流传下来,便形成了后人“秦真的无道”的错误认识。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顾先生以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代历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来的历史真实了,历朝历代都添加了自己的东西。要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
早年有一种文体,名叫报告文学,很是红火了一段时间。
报告文学事是真的,人是真的,作者也都亲临采访,这就是所谓报告;但是说故事的时候就要文学一下,添油加醋,妙笔生花,这就是文学。两者结合,就成了报告文学。然而几年之后,报告文学却销声匿迹了,没人写也没人看了,为什么?
表面的原因是报告文学中涉及的人告状跟作者打官司,而且结果总是作者败诉。为什么呢?因为你妙笔生花的部分属于胡编乱造,不符合事情的真实,人家打官司告你,自然是你作者败诉。
报告文学衰落的深层次的原因,是读者对真实性认识的觉醒。
过去我们相信一切写在纸上的东西。那时候人们老说,没错,那是书里写的,那是报上讲的,那意思就是书里写的报上讲的就一定是真的,不会有错。
慢慢地我们学会了区分文体,学会了甄别文字中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发挥,哪些是事件的真实记录。
读者关于真实性的觉醒,使人们开始挑剔写在纸上的文字。
你可以客观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如写新闻报道,但你不能添油加醋写谁说了什么,更不能写谁心里怎么想的,如写小说。你不可能像观众看电影那样,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清楚地听到并记录下人物的对话,你就是这么写了我也不信,我也不爱看。所以报告文学衰落。
关于真实性的觉醒甚至扩展到广播电视的录音录像。
十年前我们坚定地认为,电视纪录片是完全真实的,因为你亲眼看见了摄像机拍摄下来人的一举一动,以及他所说的话,这还有假吗?现在我们知道了,便是纪录片中的人文物,他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也一定有百分之几是在电视摄像机前表演。这也是为什么电视纪录片红火了十年之后衰落的原因。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在另一本名为《学门儿拍片子的手艺》的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纵观《史记》的文字,司马迁实际上是在拿报告文学的手法写历史,拿历史事件在写报告文学。
而在写历史的时候,其对材料的掌握却远不如现在的报告文学作者。报告文学的作者一般都要采访当事人,有的甚至是事件的亲历者。可是司马迁显然不可能采访历史事件的有关当事人,也不可能亲历那些历史事件。
因此,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应该区别其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学创作的不同,当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评价时,采信其历史事件,而掘弃其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