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品简介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出自于《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是至于《水浒传》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许多异议。
有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于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在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将书名改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施耐庵便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并一直流传了下来。
《水浒传》的内容集中且多方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的一次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作品以宋江领导的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一系列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其中,逼上梁山和反抗官军部分的内容写得最为精彩,揭示了阶级压迫是农民起义的原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内容,鲜明地描写了人们反抗压迫者的行动。
《水浒传》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作品在刻画人物时始终通过现实斗争展开,让人物自己在斗争中揭示性格本身意义。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不同个性的典型人物,书中一百〇八个梁山好汉,有三十多个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中尤其以林冲、李逵、鲁智深、宋江、武松等人个性最为鲜明。
作者描写李逵对当时农民革命最忠诚、思想最彻底;宋江则在领导革命的同时,却始终表现了动摇性,他既是促使农民起义事业发展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导致农民起义变质、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性格上统一了起来。
作者还描写了鲁智深的凌强助弱,林冲的忠直纯朴,武松的仗义刚烈,石秀的机警伶俐,阮氏兄弟的义胆包身、武艺出众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虽然作者有他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写出了宋江等覆灭的悲剧,还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该书还写了高俅这一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丑恶和腐朽本质。
另外,书中又写了另一类剥削者,其中如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祝朝奉父子等,他们是地主恶霸,有钱有势,结交官府,骑在百姓头上作恶多端。他们压迫、欺凌广大百姓,激起了人们反抗。
《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和精彩的场面,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而每一组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如“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武松。
《水浒传》的语言是在北方口语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提炼出来的,所以其语言洗练、明快、生动、富有节奏感。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样的语言既通俗,又生动,极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