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观察力促进智力发育
观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启人们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功。
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敏锐的观察力,是促进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必备能力。
1.观察力,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观察是智慧的门径,求知首先应从学会观察开始。很少父母会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对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面。这样做的弊病便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
通过观察,孩子能够发现什么和什么一样或不一样,进而探究为什么,是怎么回事。培养孩子养成观察的习惯,对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父母平时不仅要鼓励孩子勤于观察,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去观察。观是看,察是想。让孩子观察问题,不仅仅应该让孩子知道事物是这样的,而且必须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
孩子要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的。有了观察,便开始有了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如果把孩子的观察比作蜜蜂采花粉,那么思维等心理活动就好比将花粉酿成蜜。没有花粉就酿不出蜂蜜,没有良好的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因为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所以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万物中寻找事物,观察到“异中之同”以及“同中之异”。
2.让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了解观察目的,直接影响到孩子观察的效果。对孩子来说,观察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如果一个人在感知时,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就只能算是一般的感知,不能称作为观察。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格外注意小鸟,从而顺利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因此,孩子有的放矢地去观察,才能从观察中真正获益。
3.激发孩子做好观察准备
在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于相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能够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观察兴趣。
观察是孩子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在开始观察之时,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些他所熟悉和喜爱的,特征明显且容易辨认的事物,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产生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科学研究发现,不善于观察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其实,学习的基础就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心理学专家认为,如果孩子日常生活缺少刺激,会使他们的知识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涣散,容易受到暗示,并且缺乏学习能力。
观察,是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两个字的字形,写法只有细微的差异,观察力较强的孩子就能看出来,观察力较差的孩子却往往会把它们认错或者写错。
在写作上,如果观察力较强,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材料,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事件的描写就细致,深入,具体,生动;反之,在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孩子,则会感到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不仅不具体,而且读之空洞无物。
观察只有深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才会显示出其重大的作用。孩子通过观察,会获得很多知识,对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观察和随便看看,随便听听是不一样的。
孩子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观察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基础,想要发展孩子的智力,首先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进入孩子的大脑。对此,父母要主动为孩子创造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去参加,在实践中学会观察。
习惯提示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对孩子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各种不同的作用。观察的目的性,是学习目的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能力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
观察的条理性,是循序渐进地从事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它有助于孩子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精确性可以帮助孩子对所得到的知识深刻准确地领会,不至于似是而非的感觉。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可以使孩子获得完备的感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