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青年时代(2)
撒切尔夫人后来回忆道:“星期天早上,母亲常常起得很早,烤饼做饭,到我们八点左右下楼时,第一炉饼子已经烤好了。她是个非常能干的妇女。她结婚之前做过裁缝。她整天都从来没有过片刻空闲。她既要在食品杂货店里干活,还要干家务、做饭和手工洗烫所有的衣被。衣物从不送洗衣店,都是在家里洗。”
谈到父母对她和大姐事事严要求时,撒切尔夫人还回忆说:“我们是卫理公会教徒,尊敬他人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想中,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向我灌输:‘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要去做它或想做它。你决不能说,由于他们在做它,所以我也想做它。’”尽管玛格丽特认为要求孩子们做与众不同的事“总是困难的”,但她却明确指出:“这正是父亲要她毕生都遵循的教导。”
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亲熏陶和教育下,玛格丽特从上小学时起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她5岁时就被送进初级小学念书,但不是送到附近的公立学校,而是送去离家较远的亨廷顿托尔路小学,每天来回四趟,要步行走4英里多的路。
她每周还要去上三次钢琴课,以陶冶情操。当玛格丽特11岁时,通过了县中学的奖学金考试,正式升入凯蒂文女子中学。在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校内各项活动的同时,玛格丽特还是她那闭塞的小镇同学中关心时事、参加社会活动最多的一个。
她经常跟父亲一起探讨一些问题。而随着玛格丽特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父女俩思想交流的层次也愈来愈高,方面也越来越广。因此不妨说,这位小城商人、业余传教士和地方政治家不仅是这位未来女首相的父亲,同时也是她那思想和品德上循循善诱的导师。
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
玛格丽特出生在一个讲求实际、严肃认真、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卫理公会教徒。
卫理公会教堂是罗伯兹一家生活的中心,每个星期天11时,全家去教堂做礼拜。在此之前,玛格丽特要去学校,为唱圣歌的小孩子伴奏钢琴。
父亲罗伯兹在格兰舍姆及其附近还是一个担任传教的居士,经常有人请他去传教。罗伯兹的传教很有感召力,知识性很强。他传教时经常用一种说教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对幸福的虔诚。
塑造了撒切尔夫人那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决不妥协的抗争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钢铁意志的,正是她终生敬仰的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的确,这位生活在一个闭塞小城镇里的小商小吏,竟然培育出了一位特色鲜明、敢作敢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英国首相,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无怪乎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在位时,对这位锋芒逼人的英国女首相也曾不以为然,他说道:“一个杂货商之女成了一国之主,岂非咄咄怪事!”后来,又是这同一位德斯坦,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惊呼:“撒切尔夫人将和丘吉尔一起并列为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首相。”
其实,撒切尔夫人在问鼎保守党和英国最高权位的拼杀中,从来没有为自己不是豪门出身而曾有过自卑感。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并非等闲之辈。尽管他12岁时就失学了,但一直刻苦自励,自学成了材。在二女儿还是两岁时,罗伯茨就成了格兰瑟姆自治议会的议员,在她11岁时,又成为这个市镇上最年轻的参议员,以后又历任议员财政委员会主席、格兰瑟姆的国家储蓄委员会主任和治安官,1943年又出任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格兰瑟姆市市长。
所以说,杂货生意虽然是罗伯茨一家的生活来源,但罗伯茨一生的主要兴趣则是在政治上。在罗伯茨先生的眼里,政治生活既有权力的诱惑,又闪耀着奉献的光辉,不仅可以满足这位不懈奋斗者的勃发野心,又符合他那圣卫理公会教徒的责任感与道德观念。
父亲对政治生活的如此热衷,不能不使小玛格丽特很早就对政治生活萌发了兴趣。罗伯茨经常带自己的小女儿去听那些来到格兰瑟姆访问的政治家的谈话,并与他们会晤。这使玛格丽特很早就摆脱了女孩子的腼腆,敢于在人前大大方方地言谈。1935年英国议会选举,使仅有10岁的玛格丽特头一次接触到了国家级的政治,并实际投身于选举委员会的事务。
罗伯兹对玛格丽特的影响至深。女儿很小的时候,罗伯兹就谆谆告诫她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
小玛格丽特觉得活动太多了,有几次曾设法逃脱。有一天,她回家鼓起勇气跟充满威严感的父亲说:“爸爸,我也想去玩。”
罗伯兹脸色一沉,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件事情,你就也得去。你要自己决定你该怎么办,不要随波逐流。”
见孩子不说话,罗伯兹缓和了语气,继续劝导玛格丽特:“孩子,不是爸爸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是你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想和一般人一样,沉迷于游乐,那样一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
听罢父亲的话,小玛格丽特再也不吱声了。父亲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想:是啊,为什么我要学别人呢?我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呢,刚买回来的书我还没看完呢。
父亲深明道理,因此玛格丽特对他言听计从。父亲嗜书如命,不断追求知识,这一品格传导到了女儿身上。他为弥补没有儿子的遗憾,努力将女儿塑造成一位“领头而不从众”的女性。
罗伯兹经常教育女儿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不管当时她的感受如何,但是在长大后的她看来,这种情操正如对她父亲一样对她也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罗伯兹教育女儿“与众不同”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是值得赞赏的品格。这种早年的教育成为玛格丽特以后发挥作用的因素,她那时面临的是从未曾被女人统治过的男人的世界,她必须在新的“不同的”环境中行事,这是一个女人必须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学会生存的陌生领地。
由于父亲的缘故,玛格丽特整个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地方一级的政治边缘上。罗伯兹先生的小店不仅是经济交往的场所,而且成了商会中热心政治的小商人聚集的地方。
玛格丽特的父辈们还常在她家讨论时政、国际大事和探讨自由经济。罗伯兹就有意与女儿就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以造就她拥有机智沉着、语言丰富、充满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雄辩艺术。
11岁时,玛格丽特进入凯斯蒂女子学校。在凯斯蒂辩论俱乐部的辩论会上,她以思维敏捷、观点独到、讲话准确、气势磅礴而使同学们甘拜下风。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校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
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上台演讲,而且滔滔不绝。
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格丽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很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当时她对希特勒的行径也有自己的认识。她们家附近有一家卖鱼片的店,她经常去买全家星期五的晚饭,在那里排队的人常常组成一个很好的论坛。有一次辩论的题目是希特勒。
有一个人说,希特勒至少使德国人有了一些体面,而且使火车正点了。她激烈地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一些大人对她的看法感到非常震惊,而且无疑的还有些恼怒。开店的女老板笑着说:“哦,她总是不停地辩论。”
除了对政治活动之外,玛格丽特对法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经常跟随担任市治安官的父亲一道去地方法院;进入中学高年级后,玛格丽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旁听法庭的案件审理。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在当选为议员之前即通过了法律考试,成为一名专业律师。这就为她后来向高级政巅攀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玛格丽特于凯蒂文女子中学毕业之后,即选定冷僻的化学专业,1943年10月,顺利地进入梦寐以求的英国最高名牌学府牛津大学的萨姆维尔学院深造。当时英国的传统学科以古典文学和历史竞争最为激烈,化学则相对冷僻,选择这一专业的姑娘就更是寥寥无几。有人说,撒切尔夫人当时对专业的选择反映了她头脑的现实与明智。
广泛涉猎各科知识
玛格丽特4岁的时候,父亲进入了市议会,从小商人变成了政府官员,从此进入了仕途,后来还做了格兰舍姆市的市长。父亲从小就辍学,但他一直很喜欢读书,玛格丽特十来岁时经常替父亲跑图书馆,替他取书、还书,家里的杂务也经常由她和比她大4岁的姐姐承担。
父亲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玛格丽特除了上学外,还要上补习班。从5岁起,父亲就让她学习钢琴,教她的老师很好,妈妈也会弹钢琴,所以,玛格丽特进步很快,后来在当地的音乐会上还得过几次奖。
玛格丽特学琴用的钢琴是她的叔叔约翰·罗伯兹在北安普敦制作的。叔叔还制作教堂用的风琴。玛格丽特10岁时去看望叔叔,叔叔在花园的一个谷仓式的建筑物里制作了两台钢琴。叔叔让玛格丽特用其中的一台演奏,这让她感到特别高兴。
那时,玛格丽特一家每到晚上就在家里开音乐会,玛格丽特弹钢琴,父亲有很好的男低音,他和也是低音的妈妈及朋友们唱一些他们喜欢的老歌,如《圣城》、《失去的琴弦》,以及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等人的作品。
11岁时,玛格丽特离开亨廷拖耳路小学后,到凯斯蒂温和格兰舍姆女子学校读书。她中午回家吃午饭,比在学校用餐节省些。每天来回走五六英里路。这个学校的校服颜色是海军蓝,所以人们称这里的学生为“穿蓝校服的女生”。
在这个学校对玛格丽特影响最大的是化学老师,以至于后来玛格丽特决定专修化学。当时,至少在女校中,攻读自然科学的女生也并不多见。
一些关于科学突破的报道助长了玛格丽特对自然科学的天生爱好,如原子的裂变、关于塑料的研究开发。玛格丽特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崭新的科学世界正在展现。
玛格丽特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她知道,她必须自己谋生,看来从事自然科学是一条充满信心的道路。
玛格丽特的父亲要玛格丽特抓住每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一起去诺丁汉大学听关于当前国际事务的课外讲座。这类讲座在格兰舍姆经常举行。讲完课后有一段活泼生动的提问时间,有很多人参加。
“二战”期间,卡姆登学校的女生撤退到格兰舍姆后,学校实行倒班制,因此周末需要加班,但要按照宗教的要求做。
玛格丽特的父亲经常与玛格丽特讨论她在学校读过的东西。有一次,他发现玛格丽特不懂沃尔特·惠特曼的诗,这一点很快得到补救。父亲还鼓励玛格丽特读一些古典作品,如布朗特姐妹、简·奥斯汀,当然还有狄更斯的作品。
玛格丽特15岁时,父亲当上了市长,还兼任地方治安官。所以,玛格丽特假日时常跟随父亲去法院,有时还旁听法庭审理形形色色的案件。礼拜天,父亲则要带玛格丽特去听布道,这些活动都对玛格丽特产生了很大影响。
宗教生活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活动。传教士们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观点。
公理会牧师蔡尔德经常应邀到格兰舍姆布道。玛格丽特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他在当时曾透彻地说明了一个颇为先进的思想:不管父亲还是妈妈有什么罪过,都不应该使他们的子女受到牵连。
玛格丽特记得他谴责了法利赛派。该派把非婚生育的孩子视为“非法”。镇上的人都知道,有些孩子没有父亲。听了蔡尔德牧师的布道后,玛格丽特为另眼看待这些孩子感到内疚。
除此之外,格兰舍姆的电影院,也给玛格丽特的少年生活增加了无限的乐趣。而且幸运的是,玛格丽特的一位名叫坎贝尔的顾客拥有三家电影院,他们经常邀请玛格丽特去他们那里听留声机。
玛格丽特在坎贝尔家认识了他们的女儿朱迪,她后来成为著名演员,与诺埃尔·科沃德搭档演了战时喜剧《笑逐颜开》,这个喜剧使夜莺在伯科利广场歌唱成为名曲。
由于玛格丽特认识坎贝尔一家,玛格丽特的父母比较容易接受电影院这个事物。只要玛格丽特去看好电影,父亲就十分支持。
在平常日子里,看电影或戏剧的伙伴都是玛格丽特的同龄人。一般每周有一个新电影,但有些电影索然无味,放映不了6天,就从星期四开始放映一个新电影。有些人接着看第二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