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束带立于朝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④宰:家臣、总管。
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⑥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⑦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解释】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了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
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子路拜孔子为师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们驾车在鲁国国都外郊游,一身武士装束的大汉挡住去路,孔子手捋胡须问道:“你是哪里的人氏?”
子路回头看见孔子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回答说:“我是泗水人,姓仲名由,字子路。我在这里行走,与你何干?”
孔子又问子路:“你喜欢什么?”
子路说道:“在下喜欢舞刀弄剑。”孔子见子路虽然粗野,但也率直,便引导他说:“我问的不是这个。以你的能力,加上一定的学问,努力学习,定能有一番作为。”子路不以为然地说道:“学习果真有好处吗?南山上成片的竹子,无人照管照样长得笔直,砍下来做弓箭,一样能射穿犀牛皮。我没听说竹子在哪里学习过。”
孔子说:“如果砍下竹子把它刮光,装上羽毛,再装上锋利的箭头,那不是射得更准更深吗?”
子路听孔子说的果然道理深刻,于是双膝跪倒在地,诚恳地说:“在下是粗野之人,冒犯先生,请先生恕罪。先生学识渊博,子路愿意跟随先生,请先生收我为徒。”
自此,子路跟随孔子左右,勤奋好学,日后成为孔子门下的高徒。
晏子维护国家的尊严
春秋时期,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不仅出现了孔子那样的思想大家,也有像晏子这样维护国家尊严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当时的齐国早已不是管仲为相时的齐桓公时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国势日渐衰微。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外交就显得更加艰难,也变得更为重要了。
晏子不仅德行出众,而且头脑机敏,能言善辩。作为国王的主要助手,他曾经多次的出使他国,在外交过程中,有理有节,进退有度,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充分表现出了维护国家尊严的忠诚与能力。
有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听说后,就对左右人说:“晏子是齐国最能言善道之人,现在他要来,寡人欲羞辱他一番,该如何做呢?”
于是,左右之人献计种种。
待到晏子如期出使楚国,到了城门口时,楚人想要嘲笑他身材矮小,因此故意不开正门,而是在正门旁开了个小门来迎接他。
在古时,家居院落等建筑会在正门旁的墙根开个小门或留一小洞,方便狗儿出入。
晏子若从小门进的话,正中楚人之奸计,无疑是受辱;若从城门进,必须找到一个理由,否则便显得无能,也是受辱。楚人就是这样给晏子出了一个两难之题。晏子一眼就看出了楚人的意图,毅然拒绝从小门入。并机智地抛出了这样一个推论,一下就解开了两难之题。
晏子对着迎接的官员说道:“只有出使狗国者,才从狗门而入;而今我晏子出使楚国,不当由此门而入。”
晏子这一推论明确告诉楚人:从小门入,我晏子一人受辱,可楚人你则要付出整个楚国受侮辱的代价;你楚人不愿付出受辱的代价,则我晏子就当从城门入。你楚人就看着办吧!
迎宾官员一听,脸色发红,却无言以对,只得打开城门,请晏子从大门堂堂正正进入。在第一个回合中,晏子取得了胜利。
晏子进入朝门,楚国几十员大臣等候着。楚国治理城郊的郊尹斗成然首先发话:“听说齐国在姜公封国时,强于秦、楚,货通鲁、卫,而自从桓公之后,屡遭宋、晋侵犯,朝晋暮楚,齐君臣四处奔波臣服于诸侯。但凭景公之志、晏子之贤,并不比桓公、管仲差呀,这是为什么?”
晏子说:“兴败强衰,乃国之规律,自楚庄王后,楚国不是也屡次遭到晋、吴两国的打击吗?我们的国君识时务,与诸侯平等交往,怎么是臣服呢。你的父辈作为楚国的名臣,不也是这么做的吗,难道你不是他们的后代?”斗成然羞愧而退。
楚大臣阳丐上前一步说:“听说你很善于随机应变、左右逢源,然而,齐国遭遇崔庆之难,齐多少忠臣志士为讨伐两人而献出生命,你作为老臣,既不能讨贼,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还有何用?”
晏子说:“抱大志者,不拘小节;庄公之死有他自身的错误。我之所以留身于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国、强国之志,而非贪图个人的性命。如果老臣们都死了,谁来辅佐君王呢?”
阳丐自知无趣退下。
楚右尹郑丹上前逼问:“你说得太夸耀,崔庆之难的重大事件,你只是隔岸观火,并不见你有什么奇谋?”
晏子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结盟,我未干预;四族之难,我正在保全君王,这正是宜柔宜刚,怎么说是旁观呢?”郑无话可答。
楚太宰启疆闪出发问:“你贵为相国,理当美服饰、盛车马,以彰显齐国的荣盛。你怎么骑着瘦弱的马、穿着破旧来呢,还听说你这件狐裘,已经穿了30年了,你是不是太吝啬了。”
晏子笑答:“你太见小了,我自从居相位来,父辈有衣裘、母辈有肉食、妻族无饥荒,同时,依靠我救助的还有70多家。我个人虽然节俭,而富于三族、解除群士之难,这不是更显示出君王的德正吗?”
启疆叹服。
楚王车右囊瓦指问:“我听说君王将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而能立功当代、留名后人。而你身不满5尺,力不能胜一鸡,你不觉得羞愧?”
晏子坦然自若地回答:“秤驼虽小,能压千斤;舟桨空长,终为水役。侨如长身而被鲁国所杀,南宫万绝力却死于宋国,你自以为高大,还不是只能为楚王御马吗?我虽然不才,但能独当一面,忠心为国效犬马之力。”
囊瓦羞愧难当。
楚大夫伍举见大家难当晏子,忙解围说:“晏子天下奇才,你们怎么能跟他较劲呢?算了算了,楚王等着召见呢!”
晏子觐见楚王后,却又面临着“话难听”这一关。楚王为之设宴赐酒。坐定后,楚王故意问晏子:“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当使者呢?”
楚王仗着“势”大气粗,完全不把晏子放在眼里,更不把晏子当人看。明明活生生的人一个出现在楚王面前,可楚王他口出难言“齐国没有人了”,简直是目中无“晏子”!
晏子作礼答道:“齐国的临淄城有750百户,人人张袖可成荫,挥汗可成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站立时必须并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
晏子有意误解楚王之意,而楚王仍不善罢甘休,又再次质问晏子:“那为什么要派你出使呢?”意欲置晏子于难堪之中而后快。
面对质问,晏子机智地予以了反击。他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所出使的对象,贤者出使于贤君,不贤者出使于不贤之君。晏子最为不肖,故最适合出使楚国。”
晏子假因溯果,先说齐王选派使臣的原则是各有所用,人尽其才。齐王的这一原则显然是出自晏子的机智假设。然后,他再说自己是最不肖者,有意贬低自己,说不肖的晏子我就只配出使到最不肖的君王的楚国了。
晏子的这番回答,其实是接连套用了这样的逻辑:大前提是,凡是无才无能之人,就只配出使无才能的君王的国家;小前提是,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故只配出使到最无才能的君王的国家;结论是,既然我晏子出使的是楚国,那楚国的君王就是最无才能的君王了。
晏子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把楚王贬折了一番,使得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无言以对。于是笑着赐晏子酒。
这时,楚王还不善罢甘休,他还有另外的计策。待饮酒尽兴时,恰好有两个小臣绑一人从殿前经过,经过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住的人怎么了?所犯何罪?”
臣子答道:“是齐国人,所犯是盗窃之罪。”
楚王又看着晏子,说道:“难道齐人生性喜欢偷窃的吗?”
晏子离席而起回答楚王:“晏子听说,橘子生在淮南为橘,其味甜美,若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酸小涩苦,其叶虽似,但果实味道却不相同。为何会如此呢?实是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如今人民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却偷窃,这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他发生了变化吗?”
楚王见无论如何都羞辱不到晏子,反让自己感到羞愧,于是笑着说道:“圣人真是不可加以戏弄的啊,寡人欲让您受辱,反而自取其辱了。”
楚王依据事先的谋划,与“两个小臣”同唱双簧戏,暗中将晏子推入他们预计的陷阱中。殊不知,晏子灵机闪现,一个犀利的橘、枳类比,反将楚王推进了他们自设的陷阱中。楚王又一次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自取受辱,落得自我难堪的境地。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却想借机羞辱晏子,面对这种种困境,晏子竟能游刃有余,不仅自身不受辱,也保护了齐国的国威,还巧妙地使对方自感羞愧,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真可谓是不辱使命。
晏子就是这样聪明机智,既不辱使命,楚国和齐国的百姓、大臣、诸侯、君王都敬重他的人品和才华。
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581年初,以丞相身份控制了北周朝政的杨坚,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即皇帝位,这就是隋文帝。他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
为了巩固政权,隋文帝在即位之初,就开始了北击突厥的计划。
突厥后来成为北方唯一的强大国家。北周曾每年给突厥的沙钵略送礼物,沙钵略更加骄横。
隋文帝即位,不再给突厥礼物,沙钵略怨恨,起兵大肆侵扰。隋文帝的谋士长孙晟认为,应该用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的方法。
隋文帝完全采纳长孙晟的献策,派遣使人到西面联络达头和阿波,使沙钵略分兵防西,又到东面联络其他部落,使沙钵略分兵防东。结果,突厥内乱,攻战不息,各可汗都遣使向隋文帝请和求援,隋文帝一概不许,让他们继续互斗。
最后,突厥各部或臣服或被灭,取得边境安宁。
隋文帝的北击突厥,打击了外来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稳定了东亚局势。为隋朝发展乃至中国后世安稳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隋文帝在北击突厥的同时,于587年征战后梁皇帝萧琮,最后灭掉梁国。
588年秋,隋文帝在寿春设淮南行台省,以次子杨广为尚书令,全面负责灭陈的战役。
第二年年初,隋军顺利南下渡过长江,很快攻下建康。长江上游的陈军知大势已去,也都解甲投降。
至此,陈朝灭亡。
隋文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长治久安,立刻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一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在三省之下,又设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
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583年,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
二是简化地方官制。隋文帝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后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三是修订“开皇律”。隋文帝对前代81条死罪、105条流罪、1000余条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同时,又减轻了许多法律的内容,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
四是颁布均田令。隋文帝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颁布均田令。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人者给一亩。永远耕种,不需归还,可以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
五是设置粮仓。隋文帝时所设的粮仓分两种,即官仓和义仓。官仓的粮储,用以供养军公人员。设置官仓的目的,即是在增加关东漕运的效率。也就是把原来关东各州对京师个别直接的输粮办法,改为集中和分段运输的办法。
据唐人的估计,至隋文帝临终时,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正常使用。这对人民的生活来说,自是一项有力的保障。
六是改革货币。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除此之外,度量衡也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
七是建大兴城。隋朝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
582年初,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大兴城,翌年3月竣工。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八是开凿广通渠。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全长有150多千米,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
604年,隋文帝因无精力处理朝政,不得不把大权移交给皇太子杨广。这年4月,文帝在大宝殿去世。葬于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