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左传》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1],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2],王子狐为质于郑[3],郑公子忽为质于周[4]。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5]。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6]。秋,又取成周之禾[7]。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8],质无益也。明恕而行[9],要之以礼[10],虽无有质,谁能间之[11]?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12],秈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13],潢罃行潦之水[14],可荐于鬼神[15],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秈》[16],《雅》有《行苇》、《泂酌》[17],昭忠信也[18]。”
【注释】
[1]贰:不专一。虢:这里指西虢公(详见隐公元年注)。
[2]质:人质,以人为抵押品,春秋、战国时多盛行。
[3]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
[4]公子忽:郑庄公太子。
[5]畀:给予。
[6]祭足:即祭仲。温:周王畿内小国,在今河南省温县南。
[7]成周:周王的城邑,为周公所建,故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8]信:人言。中:同“衷”。
[9]恕:宽恕,体谅。
[10]要:约束。
[11]间:离间。
[12]毛:草木通称。此指野菜。
[13]筥(jǔ):圆形竹筐。方者为筐,圆者为筥。锜(qì):三足锅。有足者为锜,无足者为釜。
[14]罃:积水。刁者为潢,小者为罃。行潦(lǎo):道路上所积的雨水。
[15]荐:进献。与下句“羞”同义。
[16]《风》:指《诗经·国风》。《采蘩》《采苹》:均为《诗经·国风》中篇名。
[17]《雅》:此指《诗经·大雅》。《行苇》、《泂酌》:均为《诗经·大雅》篇名。
[18]昭:显明。
【译解】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连续担任周平王的卿士,掌握周王室的政权。平王要分一部分权给虢公,郑庄公因而埋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于是周王室和郑国交换人质: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公子忽到周做人质。平王逝世后,周王室的贵族们准备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领军队割掉周属地温邑的麦子,秋天,又割掉洛阳的稻子。这么一来,周、郑双方就互相怀恨了。
君子评论这件事说:诺言没有诚意,有人质也没用。开诚布公,相互谅解,又能用制度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谁能离间他们?假使有发自内心的诺言,就是小溪小塘里的草、浮萍、白蒿一类的水藻,装在竹篮、铁锅一类器具里,用洼地里的水洗干净,也可以用来祭祀鬼神,进献王公。何况君子缔结两国间的盟约,按照规定的制度来执行,哪里需要人质呢?国风有《采蘩》《采蘋》两篇诗,大雅有《行苇》《洞酌》两篇诗,都是说明忠信的重要性的。
【赏析】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渐衰,控制不了诸侯国,以致发生了与郑国交换人质的事件。一方面揭示了郑庄公两度入侵东周之地,强逼平王立质,欺人太甚的面目;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东周王室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