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花苑庄阁——武灵丛台
丛台又称“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
颜师古《汉书注》记载,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
有诗“天桥雪洞奇观曾扬名华夏,花苑庄阁诸景曾流传后世”赞美丛台。
因胡服骑射而建丛台
公元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国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赵武灵王心里非常着急。
由于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有一次,赵武灵王发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
赵武灵王发现,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
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谋士楼缓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宽袖口,干活打仗,都不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穿皮靴子,行动方便灵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谋士楼缓听后很赞成赵武灵王的话。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可是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
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
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
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检阅军队,赵武灵王建造了丛台。在胡服骑射、勤练兵马的情况下,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
而为了检阅军队的丛台,同时也成了赵武灵王观赏歌舞之地。据历史记载,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缀美妙,名扬列国。
“丛台”名称的来历,是因为当时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在历史经典《汉书》中记载:“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
至唐代,在丛台发生了一件极为感人的故事,最著名的要数“二度梅”,也就是流传千古的“梅开二度”。
相传,在唐代,山东济南府历城知县梅魁,在任10年,为官清正,“只吃民间一杯水,不要百姓半文钱”。
在他被晋升为吏部都给事以后,对奸相卢杞之流不仅不趋炎附势,而且敢于正面冲突。因而被奸相卢杞陷害,斩首西郊。卢杞还假借圣意,捉拿梅魁全家。
梅魁之子梅璧,他和他母亲,只好弃家而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朝为官的陈东初与梅伯高结交甚密,终日寻梅伯高之子不见。
陈东初有一个女儿,名为陈杏元。她种植一棵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
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陈东初差人送来一位书童。
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知县梅魁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
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梅、陈两家是至交,两人从此以兄妹相称。
后来,陈冬初索性将杏元许配给良玉。这一消息后被奸相卢杞得知。此时,正值北邦沙陀国南侵,大唐难以抵挡,便决定由美人去和亲。
卢杞为拆散陈梅的姻缘,他奏唐皇,封杏元为御妹,外嫁沙陀王,以解边关之患。
邯郸当时是边陲要塞,凡去北邦的人,都要登临丛台,与亲人告别。尚未完婚的陈杏元与梅良玉,也含泪来到丛台之上,杏元要梅兄每年清明时,面北背南哭她一声,并交给良玉一支金钗说:“见钗如见杏元。”
良玉则表示今生不再娶。陈杏元泪别梅良玉,凄凄惨惨地走出国境,在路经一处悬崖时,杏元闭眼纵身跳下,她神话般地被一老妇人救走并收做义女。
无巧不成书,良玉自丛台与杏元离别后,改名穆荣来到老妇人家作了账房先生。亲人相遇,分外爱慕。
转眼,大比之年来临,良玉金榜题名。他奏唐皇,参倒奸相卢杞,为父申了冤。唐皇赐婚,让他与义妹陈杏元喜结良缘。
就在他俩完婚之日,杏元家那棵老梅树花又二度重开,而且艳丽无比,满院飘香。
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还写了一首诗:
簇簇梅花数丈高,
天赐尔露天下曹;
狂风难抵神威力,
二度梅花万古少。
在后来的明代,人们在梅良玉和陈杏元分别得地方建造了“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8个朱红大字,在丛台下还有汉白玉雕像,讲的就是“梅开二度”的故事。
[阅读连接]
丛台的“梅开二度”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在清代初年被编为章回小说《二度梅全传》。
这两个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交叉描绘,彼此辉映,构成了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整个作品变化多端,波澜起伏,不时陷入绝境,旋即绝处逢生,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后来京剧、豫剧、川剧、汉剧、湘剧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尤其是“丛台别”一场戏,是剧中的重头戏。
扬名天下的丛台文化
丛台也成了文人墨客在邯郸游历的必经之地。历代名人学士来到丛台,游览怀古,留下了大量诗词笔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登楼远眺,成为古往今来的佳话。
李白在丛台更是留下了“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的名句。其中唐代诗人王建的《九日登丛台》也非常的精妙,诗写道:
平原池阁在谁家,双塔丛台野菊花。
零落故宫无入路,西来涧水绕城斜。
宋代诗人贺铸的《丛台歌》也非常有名,写道:
人生物数不相待,摧颓故址秋风前。
武灵旧垅今安在,秃树无阴困樵采。
玉箫金镜未销沈,几见耕夫到城卖。
君不见丛台全盛时,绮罗成市游春晖。
还有宋代知阁门事曾觌游历丛台,也写下了诗篇《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正是因为这些诗词,丛台变得越加有名了。
至清代,“胡服骑射”、“梅开二度”等人文故事引起了清代乾隆皇帝的兴趣,他来到邯郸,在丛台上题写了两首诗,怀念古往的历史,歌颂丛台的美景。
在1750年秋天,乾隆皇帝巡幸江南路过邯郸,登上丛台,联想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亲笔写下七律《登丛台》,诗写道:
传闻好事说丛台,
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
高楼赋咏谢雄才。
还有一首七古《邯郸行》写道:
初过邯郸城,因做邯郸行,
邯郸古来佳丽地,征歌选舞掐银筝。
这两首诗,前者歌颂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描绘了丛台巍峨景象。后者表现邯郸的民俗风物,述说邯郸出美女、多丝蚕、善习武的特点。
丛台在后来漫长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存留下来的为后来重建的。其中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
存留下来的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南门拾级而上,东墙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8个古体大字。从北门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过门槛,迎门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七古《邯郸行》。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院内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
丛台的二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4个古体黑字,门里边还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
进圆拱门,有个建筑精美的小凉亭,红柱碧瓦,画栋雕梁,重檐兽角。再上三级台阶,推开红色雕花木门,进入一间屋大小的方形亭间,面对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带的帝王将相刚刚离去。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
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诸榭”。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
乐毅是燕国“黄金台招贤”选中的大将。燕与齐两国有旧仇,此时齐国又与秦国争胜,诸侯都害于齐愍王的骄暴,皆愿与燕联盟伐齐。于是燕昭王起兵,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统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在伐齐时,乐毅一气攻下齐国70余座城池,几乎亡齐,后来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燕惠王听信齐国田单的反间计,召乐毅回燕都,阴谋杀害他。乐毅识破燕惠王的图谋,直回赵国,被赵王封为“望诸君”。
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与骑劫战,大破骑劫于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于燕境,将被占领的齐城全部收复。燕惠王责备乐毅避亡到赵国,乐毅回致的《报遗燕惠王书》载于《史记》,成为历史名篇。
“望诸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功绩而修建的。
[阅读连接]
丛台因为乾隆皇帝的题诗更加名声大噪。乾隆皇帝是清代第六位君主,他喜好旅游,不少名山大川、人文胜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乾隆向慕风雅,喜书法,善诗文,每到一地,必亲笔书写,据说他一生所作诗文达1300余篇、40000余首。
在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来到丛台,看到乾隆的题诗,不觉诗兴大发,提笔应和乾隆诗,写下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如今,丛台公园门口悬挂的门匾,就是根据郭沫若的题字拼合而成的。
感人肺腑的丛台故事
丛台的北侧有座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这“七君子”的动人事迹,在《史记》等史书里均有记载。
其中“三忠”为救赵氏孤儿舍身忘命的动人事迹最为有名,“三忠”指的分别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当时奸臣屠岸贾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一夜之间,赵盾的儿子赵朔及其弟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一族男女老幼共计300余人倒在血泊中。
仅有赵朔的妻子庄姬,当时已有身孕,躲藏在宫中,因为是晋景公的姑姑,以公主的身份才得以幸免。
忠臣程婴深知赵家冤枉,以为庄姬公主医病为名,夜入深宫,待公主分娩后,将婴儿赵武藏在药箱内逃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敬仰,放走程婴和赵武。
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
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
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赵武,假说公孙杵臼抚养,隐藏的程婴的亲生幼儿是赵氏孤儿,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
就这样,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为了迷惑屠岸贾,公孙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忘恩负义,程婴也佯装气恼,骂公孙杵臼不识时务,自取灭亡。两个忠臣的表演让屠岸贾信以为真,赵武才得以生存下来。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和赵氏孤儿赵武来到了深山中隐居起来。
10多年来,程婴含辛茹苦,终于把赵武培养成一个顶天立地、文武双全的青年。在大将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奸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
救孤老臣程婴,认为心愿已了,遂自刎而死。赵武悲痛欲绝,为程婴服孝3年。
赵武广结善缘,广开言路,公元前573年,年轻的赵武被举拔为卿。赵武又几经升迁,担任晋国的重臣,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一系列创举:以身作则;举荐贤能,不避亲仇;与楚国达成了“弥兵之约”,结束了持续百余年的晋楚争霸,开始了和平往来的历史。
之后,赵武在创立赵氏基业并最终建立赵国的历史过程中,赵武的孙子赵简子、重孙赵襄子,父子两代的业绩最为突出。并且赵襄子于公元前475年即位,建立赵国。
赵襄子联合韩、魏,完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壮举。赵国又历经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等重大事件后,逐渐跻身于强国之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后世为纪念韩厥、公孙杵臼、程婴,把他们供奉于邯郸丛台公园七贤祠的首位,从右向左依次是韩厥、公孙杵臼和程婴。
还有秉公执法的赵奢。在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管理朝廷税务的要职。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9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9个官家负责,这9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暴力抗拒缴纳朝廷税款。
赵奢听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9个暴力抗税的管家。
这个举动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账,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朝廷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朝廷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朝廷的实力就会被削弱。朝廷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周边的其他国就会虎视眈眈,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朝廷才能强大,朝廷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给忽悠住了,要知道如果杀了赵奢,那就是与国家为敌,那就是亡国的举动。平原君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看到平原君走了,也吓一身冷汗,这样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后来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一跃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
另外,在赵国为官的蔺相如和廉颇也非常有名。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名叫“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惠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惠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惠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惠王不肯用15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惠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惠王。
秦惠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惠王提起割让15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惠王根本没有用15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惠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惠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惠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惠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15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
“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15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惠王一看蔺相如这个架势,吓得够呛,他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15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惠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了。
他就跟秦惠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5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5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惠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惠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惠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做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惠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后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大将军廉颇高了。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惠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惠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惠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惠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朝廷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七贤祠的入口是阁楼式建筑,敞开着的朱红大门透露出祠内的几分庄严,祠堂门口还有两处铜色狮雕,祠内便是七贤的彩塑及人物的简介,七贤的彩塑一字排开,供人敬仰。
在七贤祠墙壁的东西两侧则是家喻户晓的七贤事迹,即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三忠舍身救“赵氏孤儿”等。这七贤是赵国的骄傲,也是邯郸的骄傲。
在丛台的七贤祠内还有一位赵国名将,那就是李牧。在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北方的匈奴军事逐渐强大,常常在赵国边境抢掠,于是赵惠文王派李牧防御匈奴。李牧在边关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但从不迎战。
同时,他加紧训练兵士,提高边防军的战斗力。由于李牧数年不出战,匈奴认为李牧胆怯,赵王也对李牧不满,于是派人替换了李牧。
结果新将贸然出击,折损颇多。赵王只得再度任用李牧。李牧回到北方经营数年,边防军兵精马壮,已经有了很强的战斗力。
李牧认为时机成熟,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10万骑兵,大败而归。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
[阅读连接]
七贤祠西面是碑林长廊,名称“邯郸碑林”,长廊内有历代书法家碑刻数十通,艺术价值颇高,据说是我国最大的墓志铭就存放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