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文化之美·巧夺天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靖藩府城——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坐落于广西桂林中心,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别称“皇城”,也叫桂林王城,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为一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靖江王城由明代靖江王城和独秀峰组成。著名的独秀峰就屹立在王城的正中位置。靖江王城是典型的明代藩王府规制,以独秀峰为坐标的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排列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御苑、广智门、左宗庙、右社坛等主体建筑。

南天一柱与王府的修建

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开始,便有了桂林。此后,广西桂林就以其秀丽山水闻名于世,而位于广西桂林中心的、享有“桂林众山之王”之称的独秀峰则是桂林山水中最秀丽的风光,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独秀峰与桂林著名的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由3.5亿年的石灰岩组成,主要有3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

独秀峰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隽秀,有“南天一柱”之誉。晨曦夕照,独秀峰披上太阳的光辉,俨然一位穿着紫袍玉带的王者,所以,它又被称为“紫金山”。

古时,广西的文化中心在桂林,而桂林的文化中心则在独秀峰。历代都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在独秀峰的读书岩下面读书,在独秀峰的山体上刻着文人墨客的诗词,因而独秀峰的文化氛围浓厚,人文底蕴丰厚。

早在南朝宋武帝刘裕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元任始安郡,就是后来的桂林太守时,他常在独秀峰东麓岩洞内读书写诗,此岩洞因而名为“读书岩”,岩有两口,既利采光,又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内有天然石床和石凳。

读岩洞依山傍水,摩崖石刻甚多,是岭南文教的发源地,也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奠基。在读书岩上,颜延元写下了最早赞美桂林独秀峰的佳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到了唐代,唐初名将李靖在独秀峰下构筑子城,并兴办了学宫。而且,唐代著名诗人张固也在读书岩上写下了赞美桂林独秀峰的著名诗句,尤为突出赞美了独秀峰介然兀立的气势: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

独秀峰有历代石刻百余件,其中,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以及后来的“南天一柱”、“紫袍金带”、“介然独秀峰独立”等,都是桂林不可多得的石刻巨作。

历史上,广西桂林被称为“西南会府”。宋代时,独秀峰下建有铁牛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登基之前,曾在铁牛寺修行。

当时,在独秀峰钟乳石下的一通诗碑上,有南宋一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所作、后来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王正功的诗句极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自古以来,独秀峰就是桂林的著名风景区,被誉为“独秀奇峰”。因而,后来有诗人赞道: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独秀亭有石阶共306级,在独秀峰峰顶,建有高二层、红柱、六角、重檐、瓦顶的独秀亭,通高7米,长宽各4.8米,面积23平方米。

依栏极目,全城秀色尽收眼底。柱间有通透花窗,东西向双开门。亭侧另有方亭,高6米,长宽各4.7米,面积22平方米。

此外,在独秀亭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周围设有护栏,高踞悬崖之巅。登临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览无余。

到了元代时,铁牛寺改为“大国寺”,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继位前,就曾在独秀峰前的大国寺修行。元顺帝继位后,他在独秀峰下修了一座潜邸,名为“万寿殿”。因而,桂林独秀峰一带素来又被认为是潜龙之地。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的一统天下,实行“列土封王”,把桂林作为首选的10个藩封重镇之一。1370年,朱元璋将长兄南昌王朱兴隆之孙、侄子大都督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分封于桂林,称“靖江王”。

相传,朱守谦幼年被封为王,与他的父亲、曾被朱元璋誉为“天下第五名将”的朱文正关系极大。朱文正曾因誓死坚守洪都,取得了洪都保卫战的最终胜利,改变了元末的整个局势,并决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

1372年,还在南京的靖江王府派出长史赵埙一干人来到桂林,踏勘风水,寻找吉壤。他们发现,元顺帝的潜邸万寿殿内的独秀峰,平地拔起,众山环绕,孤峰独秀,为我独尊,颇有天然的王者气势。他们很快就商议选定了在独秀峰南麓的万寿殿遗址基础上建造靖江王府府邸。

当年11月,15岁的靖江王朱守谦手捧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令和祖父的主神位牌,来到桂林就藩,成为桂林靖江王府的第一位藩王。

靖江王府在1372年破土动工,至1376年竣工,是最早建成的明朝王府。就在当年,靖江王府还在龙腾虎踞的东郊尧山西南麓开辟王陵。

靖江王府之所以最早建成,部分原因是其规模小于其他正支亲王府,少了承运殿后面的圆殿和存心殿及其附属建筑,城垣也相对矮小一些,但是其余的宫殿建筑和宗庙、社稷与正支亲王府是一样的,这正体现了靖江王的旁支亲王地位。

1393年时,明太祖朱元璋又命重修靖江王府,重修的原因并不是宫殿破旧了,而是要改变其规格。这次重修,是靖江王府建设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除城垣、四门城楼和宗庙社稷未改建外,其余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

当年6月,朱元璋命令广西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以及宦官毛知理等主持扩建靖江王府,“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焕然一新”。稍后又修整了城墙。比北京故宫早30多年,酷似南京明内宫的靖江王府。

当时,在独秀峰西麓,有著名的天然洞穴,原名“西岩”,是靖江王拜仙修炼之处,供奉着玄武帝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像,其中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摩崖石刻是国内唯一。相传,后来因为靖江王在岩中发现“太平通宝”铜钱一枚,以为祥瑞之兆,更名为“太平岩”。

六十甲子保护神,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60个“太岁”。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太岁”,而本命年通常容易“犯太岁”。因而,民间流传有本命年拜自己太岁的习俗,而且还有手势和程序上的讲究。

据明代宣德年间版本《桂林郡志》所绘的王府图来看,重修后的靖江王府宫殿建筑均为单檐,而未重修的四门城楼均为重檐。显而易见重修的靖江王府的规格比初建时有所降低。

明太祖虽然降低了靖江王府的规格,但却又特许其小院宫室任从起盖,不算犯分,而这种特许其他王府是没有的。

后来,靖江王府经过了建文、永乐二朝削藩的沉沦,但在永乐时代,靖江王仍然享受“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的待遇,但册、印均“制如郡王”。到宣德时期,靖江王的境遇有所好转。

到正统时基本上恢复了旁支亲王的名分,朝廷按亲王府例为靖江王设置官属、护卫,按亲王礼仪册封袭爵者,在例行赏赐亲王时也算上了靖江王。于是靖江王开始援用明太祖的特许在府中兴建小院宫室。

到明代万历年间,靖江王府在独秀峰上修建了一座镇守龙脉的圣庙,名为“玄武阁”。因左侧露天供奉有极其罕见的天然龟蛇合形玄武像,加上右侧石壁上天然生成有一个“寿”字,玄武阁理所当然成为方圆千里诸法场之首。

此后,玄武阁因历代靖江王在此祈求风调雨顺,王位永固,长命百岁,而被靖江王府列为皇家禁地,就是后来的清朝时期也只有极少数政界名流、文坛泰斗有幸登临此处。

作为一个藩王的王府,其地位低于皇帝,但又高于一般臣民和大臣们,所以明代靖江王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经数代修缮与扩建,其王府规模已经非常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所以又称“靖江王城”。

[阅读链接]

据考古发现,靖江王城内宫殿遗址自南而北依次为:承运门台基,一层,高1.2米,东西宽37米、南北深11米;承运殿台基,三层,高3.7米,其中月台二层,高3米,平面呈向南的凸字形,宽60米、最深亦约60米;王宫门台基,一层,高1米;王宫台基与王宫门台基等高。

其中,承运殿台基比亲王府规制高出约1.5米,为直接使用元顺帝潜邸万寿殿的台基。但其前后云阶中央的巨型石雕都只有云纹而无龙纹,由此可见在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以后靖江王地位下降,已无资格使用龙纹图案。

明清时王城的兴盛与变迁

明代的靖江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池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约6米,墙底厚6米、顶厚5.5米,四城门的墙体比其余城墙高出约1.9米、向内凸出约16米。

整个王城建筑遵循我国传统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原则,以独秀峰为王城的南北中轴线。王城中央为承运殿,殿之南为承运门,采用“六门金钉朱户”之制。

王城布局严谨,在中轴线东西侧,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

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红墙碧瓦,坚城深门,规模宏大,气势森严,水光山色,恍如仙宫。经多次重修和扩建,靖江王府便成了与独秀峰名胜不可分割的部分。

靖江王城的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通高近8米,城墙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内充片石浇灰浆,十分坚固。

靖江王城当时辟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后改名为“东华门”;南为端礼门,后改名为“正阳门”;西为遵义门,后改名为“西华门”;北魏广智门,后改称“后贡门”。

在古时,只有王宫贵族的居室才能叫做宫殿。承运殿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承运门是靖江王府正门,取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意。

承运门内为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为进入承运殿的必经之道,用桂林独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雕的是“如意祥云”,意喻“吉祥如意”。左右两个石阶为不同的官员行走,“左文右武”。

为了体现不同的等级,古时一般都从基座上考虑。据《礼记》记载: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

“堂”,指的就是“台基”。记载说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了封建礼制的等级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

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而平民百姓的房子就没有什么基座了。靖江王城的承运殿基座是两重的,北京故宫的基座都是三重的。三重是最高的等级,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了。

在材料上,故宫宫殿的须弥座材料等级最高,是最好的汉白玉,而靖江王城须弥座材料则是普通的石料。

此外,在须弥座上的装饰物也很讲究。靖江王城的须弥座雕刻了一些龙,但北京故宫的须弥座上龙的数量及其体型上,都要比靖江王城的多和大。

古时,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也十分明显。装饰色彩等级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和灰。

宫殿墙面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靖江王城的宫殿墙面是黄色的,瓦顶是黑色的。

宫殿的墙面是红色的可用黄色琉璃瓦顶、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绘图案,瓦顶是黄色的,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宏伟而华丽,体现着最高等级的威严。

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在房屋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醒目的标志作用。

庑殿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就是在单檐之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故宫的太和殿代表的就是后一种。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宫殿屋顶的最高等级的庑殿顶了,而王城的承运殿是悬山顶的,就没有故宫的等级这么高。

在封建时代,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不同的。王宫贵族们的宫殿有许多道路,而且宽大,通常都有道路间隔。从靖江王城的承运门到承运殿之间的石头路,就是进入靖江王城走的主路,俗称“王道”。

王道有一米多宽,几十米长,是靖江王府铺设的青石板路,旁边花团锦簇,十分怡人。王道为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只有尊贵的王爷、王妃可走,王道是整个王城的中轴线,也是桂林的中轴线,桂林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在承运殿后面,有一棵“夫妻树”,就是“藤缠树”。龙马潜形,阴阳相生;槐榕合抱,奇趣盎然。但靖江王城里的“藤缠树”与别处不同的是,树干伸出的藤条居然像蛇头似的,酷似一条“小龙”。

王府的寝宫及月牙池位于独秀峰东北麓。寝宫在明代时为王爷王妃住所。其中,月牙池被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

月牙池原为独秀泉,可泛舟其上。明代初年因泉凿池,形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池与圣母、春涛和白龙并称为桂林四大名池。月牙池中曲栏水榭,池畔垂柳依依,为王府御园一景。池水冬夏不涸,峰影倒浸其中,山翠尽落。

在御花园内,名贵花木众多,而其中的龙爪树仅树龄就长达200余年。龙爪树原名“厚壳树”,因其树形极像龙爪,又称“龙爪抓青天”。树身几次被烧,却仍然顽强生存着,是靖江王府的历史见证。

天启、崇祯年间靖江王府逐步呈现衰败之象。南明时期,靖江王城因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蒙尘曾驻跸在此,又被人们称为“皇城”。

1649年,清将孔有德率领军南下,占领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关于明末时的靖江王城,清代诗人戴文灯当时曾有诗留传:

朱户爱开厥,雕楹更枕岗;

绮疏承爪渭,碧瓦戏鸳鸯。

曲沼龙头泻,高亮鸥吻张;

暗风金屈戊,明月玉琅珰。

靖江王城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至被占,前后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历时270余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

1652年,靖江王府因新主人孔有德兵败而被焚。王府被毁后,原来的靖江王府只剩下了承运殿前的明代石道以及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等。

1657年,清朝在靖江王府废墟上修建贡院,创建了孔庙,作为清代乡试考生祭祀孔子的场所。同时,清廷将王府改成了广西贡院,成为桂林当时的文脉所在。

1841年,在靖江王城东华门上,清廷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造了一座状元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1865年为于建章而立。于建章是永福人,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后来,靖江王府又出了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1889、1892年登上殿试第一榜首。在此后4年的两科中,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

在1900年,状元及第坊就已被毁,但后来就是因为连出两名状元的缘故,状元及第坊得到了重建,4人的名字被并列在坊前。

当时,为了表彰连中“三元”的临桂人陈继昌,清代两广总督在方城南面的正阳门附近建造了“三元及第”坊。

[阅读链接]

相传,在清代广西贡院内,有一口水井叫“福泉井”,考生敬若神明,临考必饮之吉祥水。据说,清代在此贡院考试的考生,都会在考前饮用,称为“吉祥水”,似乎喝了就能考中。

据史料记载,广西贡院曾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乡试考场,出进士585位、举人1685位,其中有状元4位。因而,广西贡院堪称读书人的福地。其中,仅一年之内的科考,桂林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震惊了全国,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