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学史(5)
这个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繁荣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还是决定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隋朝的统一,历时不过三十年,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为唐朝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其对唐代文学影响甚大者,有以下几点:
首先,隋朝开始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炀帝始建进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其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这是对封建门阀等第制度的改革,对有唐一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不容低估。
其次,由于南北统一,运河开凿,交通便利,隋朝搜集汇总了南北朝的官私秘藏珍典,分类编目,《隋书·经籍志》所著录者蔚为空前。炀帝潜邸置学士分类修书,为后世类书所祖,为唐文化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再次,由于统一,颜之推、薛道衡和陆法言等人有可能综合古今语音的异同,斟酌南北方言之长短,汲取前人韵书的成就,撰著《切韵》,统一书面音韵,为唐代律诗绝句的音调声律制定了准绳。
最后,尽管由于历时短暂,隋朝文学只能承袭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南朝淫艳绮靡的文风,但由于统一,为南北文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出现了文风改革的一些征兆。
隋朝前后只统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旧人,受南朝文风影响极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陈宫体,因此浮艳淫靡文风仍然泛滥文坛。但是,由于隋初国势增强,对外战争取得一定胜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风,隋初的一些诗歌,尤其是边塞诗歌中也曾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新刚健的作品。这又表明隋代文风开始向唐代过渡的特点。预示着文风的改革势在必行。开创一代新风,定型律体的任务,历史地落在唐代文人的肩上。
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唐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大家名家星罗,佳作海汇,众体皆备,流派竞繁。唐代的古文运动为古典散文找到了一种精炼畅达、富于表现力的载体——古文,并形成继先秦两汉之后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词是诗歌和音乐两相结合而在唐朝产生的新诗体。唐传奇是脱胎于六朝志怪的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仅见于唐代的变文,则是我国说唱文学的源头之一。
唐代极盛时期势力所及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
国家空前规模的统一,对文学繁荣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过去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在学术上是“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在文学上是“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自隋代统一,双方就开始互相吸收。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隋书·文学传叙》)的要求。这种愿望终于在统一局面下实现了。盛唐的诗歌,中唐的古文,正体现出南北文化汇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同时国家的统一,水陆交通的发达,也使作家生活视野扩大了。唐代作家如李、杜、高、岑、元、白、韩、柳等都走过很多地方,都有许多出身地位、思想性格不同的朋友,这是六朝文人,乃至许多两汉文人所不及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国内各民族关系比过去更为融洽,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比过去更为活跃。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有重要的发展。唐代在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十部乐曲。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等也来自西域。绘画方面也吸收外国色彩、晕染的技巧,出现了敦煌许多壮丽的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绘画大师。各种艺术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王维的山水诗,号称“诗中有画”,显然受到山水画的积极影响。音乐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诗歌的入乐传唱,还直接促成了词的诞生。更值得注意的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唐人精神生活大大地丰富了。
唐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从先秦到汉魏六朝,文学经历了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不同文体特征的探索,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唐代文学繁荣的必要条件。
此外,唐代文学拥有空前广大的作者群。即以诗歌为例,“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备”(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比如唐太宗、唐玄宗的诗就曾受到某些文人的称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而其中的主体,则由新兴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取代了六朝的豪门士族。
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他们的统治,对于儒、释、道三教,都加以利用。这种政策在唐初已得到确立,以后也没有改变。
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释道三教的特点。外服儒风,内宗梵行、道行,成为风尚。综观有唐一代,历朝皇帝虽出于政治需要或个人好恶,曾右佛左道(如武则天)或右道左佛(如唐武宗),但大体上仍是三教并举的。德宗首开殿上讲论三教之例,加速了唐代三教合流的趋势。
唐代文人和唐代文学还受侠义之风和纵横家思想的濡染,这是其区别于西汉以后历朝历代文人的显著特点。纵横家喜谈王霸之术,属意功名,多用游说干谒诸侯君王;豪侠义士慷慨行义,扶危济困。两者在唐朝结合,成为唐代尤其是初盛唐士风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作为乱世之学的纵横术,遂得行其道。唐一统天下后,西北游牧民族尚武粗犷的习气和燕赵多慷慨之士的风俗浸染,城市经济的发展,思想禁忌的松弛,博取功名的社会思潮的高涨和中唐以后藩镇蓄养刺客成风等诸多原因,都促使了两者的合流复炽。这样的思想行为诉诸诗文,便有大量歌颂慷慨赴难、扶危济困、仗义行侠行为和吟咏重然诺、轻生死品质的题材出现,便有慷慨多气的风格形成。盛唐边塞诗派的崛起,晚唐传奇中豪侠题材的骤增,都与之相关。
这一切,使得儒学教条对人们的束缚大大削弱,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放,其创造力能够得到较好发挥,因而也就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唐代文人的文艺修养普遍较高。唐朝的君王能诗善画、雅好书法、精通乐律者颇多。他们参与创作,并对文人创作辑集品评,倡导奖掖。他们重视文治,发展教育,在全国普设各级学校,教授经、律、书、算、诗等课程,并以此开科取士。唐朝鼓励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与西域、印度、日本等东亚、南亚各国的交流规模和频繁程度都大大超过盛极一时的西汉。在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唐朝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全面繁荣景象。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唐代文人的文艺修养,得到极大的提高。
唐朝的一些文人诗文并擅,书画、音乐兼长,善于在不同的文学艺术门类之间互相渗透借鉴,形成文学艺术相辅相成的局面,出现了大量题画评诗、鉴赏书法、描绘音乐的佳作。张旭的狂草、曹霸的画马、公孙大娘的剑器舞,都曾给杜甫的诗歌创作以灵感和启发,因而他的诗歌题画、论书,深中肯綮,屡见新意。王维兼工诗书乐画,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绘景状物、意境创造、构图著色方面,每多借鉴于绘画,从而创造出“诗中有画”的境界。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都是描绘器乐演奏的名篇,表现出作者精湛的音乐鉴赏力。而这正是诗乐相配的曲子词产生的必要条件。据《宣和书谱》记载,唐代诗人中,贺知章、李白、张籍、白居易、许浑、杜牧、司空图、吴融、韩偓等都工于书法。这又使唐代诗歌与书画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步变化的趋势:初唐多宫廷和宗教的题材,尚精工典丽;盛唐多社会自然的题材,追求雄壮浑厚的风格;中晚唐诗画,从题材到审美情趣,都有世俗化、通俗化的趋势。
唐朝文人文学艺术素养的精深,还表现在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有兼容包举的魄力和胆识,又善于“别裁伪体”,能够“转益多师”(杜甫《戏为六绝句》)。他们对诸如《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楚骚的浪漫主义风格、诸子的哲理思辨、汉魏风骨、齐梁声律、史汉的传记叙事、六朝的志怪志人、辞赋的铺张扬厉、汉魏乐府的质朴白描、南朝民歌的清丽婉约、六朝骈文的精工俪对,均能广采博取。不仅如此,他们还善于从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这正是六朝宫廷文人所欠缺的。
唐代文人的创作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构思风格都从浑金璞玉般的民间创作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从民歌、民谣中了解百姓疾若,倾听黎民心声。聂夷中的“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伤田家》),内容和构思都有取于高宗永淳年间的歌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新唐书·五行志》)
综上所述,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造就了一批特有的文学创作群体,加以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学发展的极盛时期。
唐代文学是在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北相比,南朝文学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它在艺术上精美华艳,而内容上却较贫乏空虚;北朝文学,尤其是北朝民歌,内容比较充实,风格刚劲粗犷,艺术上则比较朴拙质直。魏徵对此曾作过比较,并指出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唐代文人正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唐代文学的。
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与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无疑是因为它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清人编纂的《全唐诗》及后人辑录的《全唐诗逸》、《全唐诗外编》共收录了近五万二千首诗,有姓名的作者达二千三百多人。其数量之众、作者面之广、风格流派之多、体裁样式之全及影响之大,均堪称空前,并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一批众星拱月的名家。因而,它也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从诗歌题材看,唐诗几乎深入到了唐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事胜负、宫廷歌舞宴乐、民间渔樵耕织、官吏的诛求贪婪、民生的哀怨疾苦、中外的通商聘问、边塞的祭神牧猎、山河景观、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从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致君尧舜、立功边陲的壮志,到隐居山林的闲趣、思恋情人的哀怨;从饯别送行、羁旅思亲的离愁别恨,到累举不第、落魄淹蹇的牢骚怨恨,各种感怀均得抒发。诗歌几乎成了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则把诗歌的各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诗歌内容的种类看,唐诗出现了题画、评文诗如杜甫的《画鹰》、《戏为六绝句》,记游诗如韩愈的《山石》、白居易的《游王顺山悟真寺》,史诗如杜甫的《咏怀五百字》、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哲理诗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寓言诗如柳宗元的《笼鹰词》、曹邺的《官仓鼠》,赋体诗如杜甫的《北征》、韩愈的《南山诗》,其他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宛如传奇,王维的《老将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好似人物传记,这些都是唐人对诗歌内容的拓展和创新。
从诗歌的风格流派看,鲜明独特的风格是创作成熟的标志,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爽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在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审美心理的作用下,一部分性格、遭际、素养大致相近的诗人唱和切磋,形成风格相似的流派。唐朝诗坛先后出现过风格华丽壮美的四杰和精工纤巧的十才子,闲雅淡远的山水诗派,慷慨豪壮的边塞诗派,平易通俗的元白诗派,奇警崛峭的韩孟诗派,精深婉丽的温李诗派等众多的风格流派,形成斗妍争奇的繁荣局面。
就诗歌的体裁而言,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至唐代“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诗薮·外编》)。五、七言古体,兴于汉魏,唐人有所发展:或古、律结合,使音节婉转优美,韵致生动流畅;或诗、文结合,破偶为奇,使风格古朴奇崛。